滿分:100分 時限:150分鐘
一、注意事項
1.申論考試是對應考者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測試。
2.作答參考時限:閱讀資料40分鐘,作答110分鐘。
3.仔細閱讀所給資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論要求”依次作答。
二、給定資料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歷史任務,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某地政府為理清建設新農村的發展思路,認清建設新農村面臨的困難和制約因素,近期召開了一個有政府官員、專家學者、農民代表等參加的座談會,共同探討新農村建設中如何發展生產,提高農民收入。以下是該座談會的記錄:
張秘書長:
首先我代表市政府衷心感謝各位嘉賓對我們這次活動的大力支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發展生產力是中心任務,今天,我們圍繞如何發展農村生產力展開討論,希望大家踴躍發言。
陳副市長:
今年“一號文件”里明確提出,要協調推進五個方面的建設,經濟建設放在首位。在推進新農村的建設中,中央明確提出推進新農村建設一定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如果僅僅理解為蓋房子,沒有經濟實力的話,不但會加重農民的負擔,甚至可能即使搞了也維持不了多久,所以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
張秘書長:
今天也來了一些農民朋友代表,咱們先聽聽農民大哥有哪些困難,建設新農村最需要政府幫助他們做什么?
譚運能(某縣棉農):
最近報紙上、電視里“新農村建設”,喊得很響,我們農民最關心的是能不能給我們帶來真正實惠。農民最盼什么?還不是生產發展、日子越過越好嘛!這兩年政府既免稅又補貼,咱農民的腰包漸漸鼓了,但農資一個勁兒漲價卻“吃掉”了我們辛辛苦苦掙的錢。希望國家快想想辦法.別讓農資漲價“掏走”國家給農民的免稅實惠。
陳安國(某村農民):
我們最盼望的就是兒子能讀得起書!我常年在外打打工,一年可以掙六千元左右,我妻子在家養了2頭豬,種了3畝地,全家一年總收入8000元左右。幾個兒子都挺有出息,大兒子考上了市醫學院,可剛讀了一年就花了1萬多元,上不起,退學了。二兒子考上大慶石油學院,一開學就交了將近9000元,向親戚朋友借了3000元,又貸款5000元,才把這筆錢湊齊。這幾年學費越來越貴,伙食費也貴。掙得少,花得多,沒有錢真愁啊!為供孩子讀書,我和妻子穿自己縫的布鞋,平時都舍不得吃點肉。政府能不能幫幫咱農民,讓農民的孩子也能讀得起書。上得起學!
張秘書長:
幾位農民朋友談得都很實在,說實話,建設新農村最高興的人應該是農民兄弟,但如何建設,在建設過程中應該注意些什么問題,在建設過程中有哪些困難?我們要理清這些思路,才能對癥下藥。
農業部門劉處長:
建設新農村,我認為首先要實實在在,別瞎折騰。不能不顧財力借款貸款,搞花架子.損害農民的利益。近些年來,許多地方都很重視農村建設。文明村、衛生村、小康村等等常抓不懈。常說不斷。但是對這些上了地方基層紅頭文件的所謂“農村建設工程”,農民似乎都不那么熱心。早些年,南方某縣搞一個“小康村”樣板就是典型。當時,一些領導為搞“整齊劃一的洋樓村”,不惜巨額貸款相助,又不惜以行政命令實施。然而,當新村崛起時,家家戶戶都欠了一屁股債。而今,這條所謂“樣板村”成了當地典型的“花架子村”。山西省絳縣在經濟結構調整中建起一批高標準農業示范園。然而這些示范園并未用高新科技為農民帶來實惠,只是憑著“高標準”而接待一批一批的參觀團,以表現當地干部的“政績”。當地農民議論此事為“形式主義哄上級,敗家子作風害百姓”。
所以我認為,新農村建設需要發動農民群眾一步一步實施。新農村建設肯定要依靠農民.要尊重他們的意愿,他們想怎么干,他們希望政府提供哪些幫助、哪些支持,他們最有發言權,而不是純粹官辦、官員包辦或者不顧實際一切去辦。
陳副市長:
剛才劉處長提到的把這種“花瓶”作為示范典型,不但不能起到試點的引導作用,反而會因為物力、財力的不公平分配,影響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信心,妨礙整個新農村建設大局。我們要吸取以往的經驗教訓,新農村建設如何搞,實際上是由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農民收入水平以及城市對農村的支持程度決定的,不能搞一刀切,更要防止形式主義。
張秘書長:
是啊,不能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建設混同起來。農村有農村的特點,有的地方按小城鎮的要求搞農村建設,最后搞得不城不鄉,反而不利于改善農村的生產和生活。因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著力解決制約農民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
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郭副主任: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以生產發展為首要任務,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建設重點之一,否則新農村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要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
李縣長:
發展生產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心任務,我們基層也清楚這一點,但錢從哪里來?建設新農村,集體經濟是基礎,也是解決“錢從哪里來”的重要來源。以我縣而言,全縣184個行政村,2004年村級集體收入在30萬元以上的有51個村。20萬~30萬元的有14個村,10萬~20萬元的有47個村,10萬元以下的有72個村。一般規模較大的行政村年剛性支出需15萬元左右,規模相對較小的行政村也不少于10萬元。但目前大多數村的經濟現狀都不樂觀。村級集體往往經濟薄弱、無錢辦事,這成為建設新農村的突出難題。我縣屬于相對發達的縣,而有些欠發達地區幾乎談不上村級集體經濟,村級經濟不只是零,很多是負數。據我了解,有個鄉負債達2000萬元,村級負債平均達10萬元。村干部的工資雖然是由縣財政發,但每月只有80~100元,還常常被拖欠。沒有村級經濟,建設新農村就失去了一個重要支柱,這個問題亟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