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言語理解與表達
(共25題,參考時限25分鐘)
每道題包含一段話或一個句子。后面是一個不完整的陳述,要求你從四個選項中選出一個來完成陳述。注意:答案可能是完成對所給文字主要意思的提要。也可能是滿足陳述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你的選擇應與所提要求最相符合。
請開始答題:
1.2004年8月15日,新浪網上《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機動車負全責”條款在網民的投票中認為不合理和合理的得票比例為懸殊的90.85%對0.45%。于是我們不禁要問,那些既無公家車可坐,亦無私家車可開,天天坐著公共汽車或者騎著自行車甚至只靠兩只腳走在熙熙攘攘的馬路上為生存奔波的最廣大的民眾,會有幾人出現在這90.85%或者0.45%中間?
下列陳述,不能從文意中得出的是( )。
A.在網絡話語中,少數人的意見往往可以被認為是多數人的意見
B.作者認為《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機動車負全責”條款是不合理的
C.網絡所反映的民意難言是真正的民意,其可靠性值得懷疑
D.作者對“機動車負全責”條款采用網絡調查這種方式進行持否定態度
2.李敖寫《北京法源寺》,最后說:“艾略特_______小說到了福樓拜和詹姆士之后已無可為,但那還是七十年前說的。艾略特若看到七十年后現代影視的挑戰,將更驚訝于小說在視覺映像上的落伍和在傳播媒體上的敗績……那些妄想靠小說筆觸來說故事的也好、糾纏形式的也罷,_______ ?!?/P>
依次填入短文空白處,最恰當的一項為( )。
A.已咬定 其實都難以挽回小說的頹局
B.已咬定 都將直接加速小說的全面潰敗
C.曾經懷疑 其實都難以挽回小說的頹局
D.曾經懷疑 都將直接加速小說的全面潰敗
3.雖然政府已經加大力度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并且市場秩序已經有所好轉,但是在某些方面和領域依然存在著嚴重的問題。例如,偷稅、騙稅、商業欺詐、逃避債務、財務失真、違反財經紀律等行為時有發生,而假冒偽劣商品、文化市場混亂、工程質量低劣等問題也引起民眾的強烈反應……
這段話后,作者最有可能會得出哪個結論?( )
A.政府部門需要進一步轉變職能,政事分開、政企分開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的經濟調節職能必須得到加強
C.政府必須加大對經濟的直接干預力度
D.政府需要建立和完善市場監管機制、加強市場監管力度
4.決定健康水平的變量很多,包括社會、文化、經濟等因素。一個可能妨礙健康水平改善的因素是不斷積累的社會經濟不平等。過去二十五年中,一系列跨國實證研究已經把社會經濟不平等跟發病率、死亡率、預期壽命和醫療服務水平等聯系起來了。研究發現,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一個國家越是不公平,其健康狀況也越差。
根據這段話,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A.在利用和享受社會、文化、經濟資源時,A國國民得到了很大的公平,那么A國國民的健康水平一定很高
B.最近十年來,B國國民收入提高了,營養改善了,國家投入醫療保健中的資源也增加了,那么與十年前相比,B國國民的健康水平一定大大提高了
C.一國在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的不平等很可能會轉化為在醫療服務等方面的不平等,從而影響到國民的健康水平
D.一國國民發病率、死亡率的高低和預期壽命的長短由該國的社會經濟是否平等及其平等程度決定
5.從科學本身而言,要得出新的理論,首先要在更高的思想層次上做出抽象,把所涉及事物的本質客觀地聯系起來,即得出一個統一的模型;其次,在這個模型基礎上推導出新的理論,要把已有的有關單獨理論概括其中,即新理論可以解釋原有理論能夠解釋的全部現象,而原有理論卻不能解釋新理論能夠解釋的全部。這就是科學活動所遵循的基本邏輯。
以下選項中最能反映這種邏輯順序的是( )。
A.新框架→新理論→新探索 B.新框架→新探索→新理論
C.新探索→新理論→新框架 D.新理論→新框架→新探索
6.由于缺鐵,40%到60%的嬰兒面臨著大腦發育遲緩的威脅,每年大約10萬名嬰兒在圍產期面臨死亡的威脅。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適應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專家們提出了鐵強化醬油的辦法。只要食用“鐵醬油”,就能基本改善缺鐵的現狀。政府接納了專家的意見,啟動了鐵強化醬油的全國性營養改善項目,并采取措施保證“鐵醬油”的價格與普通醬油相當。可惜,公益性的營養改善計劃無人知曉,鐵醬油至今大都在貨架上睡覺。
這段話的主旨是( )。
A.由于缺鐵,我國初生嬰兒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B.鐵強化醬油的全國性營養改善項目無法迅速有效地傳遞給大眾,并為大眾接受
C.政府啟動“鐵醬油”項目前缺乏充分的市場調查,其做法值得商榷
D.食用鐵強化醬油不能解決嬰兒缺鐵的問題
7.“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比瞬?,尤其領導人才,如何科學準確地識別、選拔、使用,是事關國家興亡的重大問題。江澤民同志在中央紀委第七次全會上特別強調,要把人選準用好,干部的優劣和是非功過,群眾看得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對于如何識人、用人的問題,他引用孟子的一段話說:“左右皆日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日賢,未可也;國人皆日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P>
這段材料在如何識人、用人的問題上著重強調的是( )。
A.人才,特別是領導人才的選拔必須十分慎重
B.必須努力創新人才選任機制,選準人才、用好人才,為國家服務
C.走群眾路線,從多數人的意見中考察了解人
D.人才是立國之本,必須尊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