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類專業
漢語言文學
(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文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本專業突出師范生教師素質,強化學生專業質量規格,注重學生人文教育和審美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良好的文藝理論素養和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結構,能夠從事基礎教育語文教育教學工作以及文化、宣傳等方面的實際工作,并具有創新精神的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本專業學位核心課程共計11門,包括通識課2門:《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大學英語》,專業課9門:《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史及作品選》、《中國現代文學史及作品選》、《中國當代文學史及作品選》、《外國文學》、《文學概論》、《寫作》、《語文教學論》)。通識課中,本專業學生不修讀《大學語文》、《實用寫作》。
就業方向:本專業就業空間較大。畢業生可從事國家公務員、中小學教師、新聞記者、編輯、公司文秘及與中文有關的科研單位、廣告公司等行業工作。同時,向高等院校輸送碩士研究生生源。
注:本專業第一學年在玉溪師范學院西院校區就讀、住宿。
新聞學
(非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文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全面的人文素質和復合型社會科學知識結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優良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優良的職業道德和業務實踐能力,適應媒體融合和新媒體發展趨勢的復合型、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創新型新聞人才。培養系統掌握新聞學理論、傳媒規律、媒介技術和傳播藝術,具備優秀的中外文表達和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溝通協調能力,足以勝任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采編工作、政府及企業新聞發言人及公共關系工作的專門人才。本專業在突出新聞學方向的同時,設置廣播電視新聞、網絡新聞方向。
主要課程:本專業學位核心課程共計11門,包括通識課2門:《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大學英語》,專業課9門:《新聞學概論》、《大眾傳播學》、《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編輯》、《新聞評論》、《新聞攝影》、《中國新聞事業史》、《外國新聞事業史》、《英語聽說》。
就業方向:本專業在突出新聞學方向的同時,設置廣播電視新聞、網絡新聞方向。畢業后主要在新聞、出版、網絡傳播、報刊雜志、影視、媒介管理與宣傳部門從事編輯、記者與管理等工作。同時,向高等院校輸送碩士研究生生源。
漢語國際教育
(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文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本專業堅持以“學生能力形成”為核心、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辦學指導思想,科學構建由知識、能力、人格形成為核心的人才培養體系,強化學生專業質量規格,注重學生人文教育和審美教育,注重面向東南亞教育、文化交流,努力培養適應改革發展所需要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對外漢語教師及國內基礎教育語文教師等語言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本專業學位核心課程共計11門,包括通識課2門:《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大學英語》,專業課9門:《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史及作品選》、《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及作品選》、《外國文學》、《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法》、《英語聽說》。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能在國內外各類學校從事對外漢語教學、語文教學以及雙語教學,還能在涉外單位、外資合資企業、新聞出版、文化管理單位從事文秘或文化交流工作。同時,向高等院校輸送碩士研究生生源。
思想政治教育
(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法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通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熟悉黨和國家現階段路線方針政策,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理、方法、知識和技能,堅持科學思維,擁有人文情懷,具備健全的人生目的和態度,知識結構合理,為人品格高尚,與人為善,友善平和,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夠勝任中學政治課教學、機關及企事業單位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擁有良好的成長性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主要課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政治學原理、倫理學、普通邏輯、馬克思主義原著選讀、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法、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法學概論、中國近現代史。
就業方向:中學政治課教師;國家機關公職人員;企事業單位思想政治工作者或管理人員;黨務、群團、社會工作者;攻讀碩士研究生。
法學
(非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法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系統掌握法學知識,專業基礎扎實,熟悉我國法律和黨的相關政策,在司法資格考試和公務員考試方面有優勢,實踐能力強,能夠勝任各種法律工作的應用型法律人才。
主要課程:主要開設有憲法學、刑法學、民法學、知識產權法學、商法學、經濟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刑事訴訟法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中國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司法考試指導、模擬法庭等課程。
就業方向: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法律顧問、仲裁員、行政執法人員、司法調解員和企事業單位的其他法律工作者。
注:本專業第一學年在玉溪師范學院西院校區就讀、住宿。
社會工作
(非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法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社會工作是隨社會發展而分化出來的新興職業,是旨在解決人發展中的相關問題、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社會發展的新興行業,也是學科體系中的新興學科與新型專業。本專業主要培養系統地掌握社會工作基本理論,踐行社會工作倫理,使用專業價值、知識與技巧解決社會問題,在傳統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機構中從事社會服務活動的應用型專門人才。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社會工作越來越受黨政部門、教育主管部門、民政主管部門、衛生主管部門、工青婦組織的重視,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
主要課程:主要開設有社會工作概論、社會學、社區工作、社會心理學、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會調查方法、社會統計學、社會工作倫理、中國社會思想史、西方社會學理論、法律社會學、社會政策、社會保障學等課程。
就業方向:民政部門及其主管的福利中心、青少年社會工作機構、基層政府、社會保障中心、干休所、社區以及其它配備社會工作崗位的企事業單位。
注:本專業第一學年在玉溪師范學院西院校區就讀、住宿。
◆理工類專業:
數學與應用數學
(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理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系統掌握數學基本思想、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具有扎實教學技能和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能勝任中小學、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數學類課程教學的教師,以及企事業單位的技術、管理專業人才。本專業設有數學教育、金融數學兩個專業方向。
主要課程:數學分析、高等代數、空間解析幾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與統計、數學模型、數學教學論、復變函數、實變函數、近世代數基礎、數學實驗、大學物理、高等幾何、數值計算方法、中學代數研究與教學、中學幾何研究與教學、初等數論、數學課件設計與制作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重視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廣泛開展教師技能競賽、數學建模競賽、考研輔導、課外學術科技活動等學生能力素質拓展訓練。畢業生可以報考數學專業或其他相關專業的研究生,近年來畢業生多人考上蘭州大學、云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等知名大學的研究生;畢業生可到中小學校從事數學教育工作或到政府、事業單位及企業從事與數學相關的工作,近年來學生就業率保持96%以上。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非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工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掌握一定的數學與自然科學技術知識,掌握計算機、網絡與信息系統相關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和良好的綜合素質,能勝任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行政管理部門從事計算機技術研究和應用,計算機管理和維護的應用型專門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離散數學,數據結構,高級程序設計語言,計算機組成原理,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數據庫原理與應用,軟件工程,網絡工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開源框架技術,華為工程師認證等。
專業特色:本專業注重實踐動手能力和職業能力培養。鼓勵學生參加專業相關的工程項目;和國內多家公司合作,進行高效的職業能力培養。開設多門職業資格認證考試課程,提升學生考證率;學生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即可獲得人社部對應的職稱評定資格。
就業方向: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根據自身能力和興趣愛好,選擇多類行業就業:軟件開發、軟件產品銷售、軟件維護;網絡設計與實施、網絡產品銷售、網絡維護;數據庫管理和維護;手機軟件開發;中小學教育部門的信息技術類課程教育;其他事業單位的信息管理、維護;考公務員在政府部門進行信息管理和維護等。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非師范類四年制高職本科,授工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具有寬厚的專業基礎和綜合人文素養,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和領導潛質,具備良好的數理基礎、管理學、經濟學理論知識、信息技術知識和應用能力,掌握信息系統的規劃、分析、設計、實施、管理和維護等方面的方法與技術,具有扎實的信息系統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實踐能力,能夠在國家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等組織從事信息系統建設與信息管理的復合型、強技能的專門人才。
專業特色:本專業以“學生能力形成”為核心,突出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畢業生既掌握信息技術,又具備經濟與管理方面的知識。
主要課程:西方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原理、數據結構、高級程序設計語言、計算機網絡、網絡程序設計、數據庫原理、數據庫應用技術、管理信息系統、信息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等。
就業方向:學生畢業后可以在企業、工商、金融、科研、教育、政府等單位從事信息系統的分析與設計工作或與信息技術相關的管理、咨詢等工作,也可在管理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學科領域繼續深造。
物理學
(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理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本專業為校級重點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物理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具有良好數學基礎、實驗技能和教師職業技能,具有現代教育理念和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獲得進行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能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所需要的中學或中等職業學校物理教師、教研人員或其他相近學科的教育工作者。
主要課程: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近代物理學、理論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電動力學、量子力學、中學物理教學論、中學物理實驗與教學技能訓練、高等數學、數學物理方法、物理實驗、電工、電子技術、中學物理CAI課件制作、教育學、心理學、現代教育技術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能勝任中學或中等職業學校物理教師、教研人員或其他相近學科的教育工作者,也能在物理學或相關的科學技術領域中從事科研、技術和相關管理工作。物理學專業是一級學科,畢業生可報考物理學專業的各種二級學科和相關交叉學科的碩士研究生。本專業畢業生平均就業率在90%以上。
電子信息工程
(非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工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本專業堅持厚基礎、寬口徑的工程教育目標,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系統掌握信號的獲取與處理、電子設備與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具備設計、開發、應用和集成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能力,能在電子技術和信息工程部門從事電子設備、信息系統的研究、設計、應用和開發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設信息處理和電子工程兩個專業方向。
主要課程:電路分析、信號與系統、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電子技術基礎、單片機原理與應用、程序設計、自動控制原理、傳感器與自動檢測技術、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數字信號處理、通信原理,電子電工實習及電子工藝訓練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具有寬領域工程技術適應性,就業范圍涵蓋電子信息類的相關企業及面向電子產品與設備的生產企業和經營單位,可到通信企業、高科技開發企業、金融系統、民航鐵路等從事電子產品的設計開發、生產經營、維護和技術管理;也可以到研究設計院(所)、事業單位或職業院校從事電子技術或信息系統方面的研究、設計、開發與維護和教學工作;還可以繼續攻讀電子信息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等專業和研究方向的碩士學位。
通信工程
(非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工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熱愛科學事業、學風嚴謹、誠實守信、基礎知識扎實、具有創新意識、獨立精神、實踐能力較強、綜合素質較高、品格堅毅、有事業心和奉獻精神,具備通信技術、通信系統、通信網、通信設備安裝調試及無線網絡優化等方面的知識,能在通信領域從事通信技術、通信系統和通信網優以及信息系統領域的研究、系統集成、產品設計與開發、制造、運營和技術項目管理,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和國防工業中從事開發、應用通信技術與設備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工程制圖、金工實習、電路分析、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通信原理、數字信號處理、通信電子線路、移動通信、計算機網絡、交換原理、Matlab程序設計、單片機原理、JAVA程序設計、Android應用開發、電磁場理論、光纖通信、電路設計EDA、WSN技術原理及應用、TD-LTE設備原理維護與安裝、TD-LTE高層信令、TD-LTE路測與優化、SDH技術、衛星通信、LTE系統技術、LTE網絡技術等。
專業特色:本專業培養的畢業生面向通信系統的新建,開局和代維服務行業,兼顧現代通信設備制造行業,可從事通信設備的安裝、維護、維修以及生產組織、調試、檢修等重要崗位的較高層次技術工作。可在通信設備提供商如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興通訊有限公司、大唐移動設備有限公司等及其合作方,電信營運商如聯通通信公司、中國電信公司、移動通信公司、移動電話制造公司等通信業各部門從事通信系統的建設、管理與維護工作,以及通信設備的生產與制造、維修等工作。
就業方向:系統集成、寬帶接入工程建設與服務企業;寬帶接入網絡工程施工監理企業;軟件開發、技術應用和綜合信息咨詢與服務企業;大型建筑智能化企業;政府、企事業單位信息化部門;通信產品的開發、生產銷售部門;通信工程公司及通信行業管理部門等單位。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非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工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本專業以電能的生產、傳輸、分配、應用等技術為主線,以電工基礎、電磁學理論、電子技術、自動控制理論等為基礎,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專業基礎理論扎實、動手能力強、具有一定工程實踐經歷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主干課程:高等數學、電路原理、電磁學原理、電子技術基礎、自動控理論、電機學、電力電子技術、發電廠電氣部分、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技術、電力系統穩(暫)態分析、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電力拖動及自動控制技術等。
專業特色:注重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強化實踐教學,形成了完善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確保每個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效執行。該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金工實習、課程實驗、專業見習、專業技能實訓、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七大環節。
就業方向:學生畢業后可在電力系統、各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等單位從事與電能的生產、傳輸、分配、應用、電力系統規劃設計、電氣設備的開發設計、制造、安裝、檢修、運行、維護等相關的各類技術工作和管理工作。
教育技術學
(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理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能夠從事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創設、應用和管理的信息技術應用型人才,設有信息技術教育和現代遠程教育兩個專業方向。信息技術教育主要培養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及創新能力,具備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能力及信息技術教育研究能力,能夠運用現代教育媒體環境對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從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以及校園信息化建設的專門人才。現代遠程教育主要培養各類遠程教育機構工作人員和中小學遠程教育技術支持人員。通過四年學習,該專業方向學生能夠進行計算機網絡系統設計、構建和維護,能夠設計和開發網絡遠程教育系統平臺,能夠運用遠程教育理論和技術手段開展遠程教學。
主要課程:教育技術學、C語言程序設計、Windows程序設計、數據庫原理、模擬電子技術基礎及實驗、數字電子技術基礎及實驗、計算機工作原理、計算機網絡基礎、多媒體技術基礎、多媒體著作工具、網頁設計與制作、教學系統設計、教學媒體理論與實踐、多媒體教學資源開發、教學網站設計與開發、電視節目制作、畢業設計、教學技能訓練、教育實習。
就業方向:畢業生能勝任職業學院及中專、職業中學、中小學各類學校計算機、信息技術類課程教學工作;也可到各類院校、各級電教中心、企事業單位從事技術和管理相關的教育培訓和人力資源開發工作;能夠勝任電視臺和政府事業職能部門視頻攝、錄、編工作及音響出版、電子出版機構和政府職能部門的多媒體及網絡軟件的設計、開發工作;該專業畢業生也可以繼續攻讀教育技術學、信息技術等相關學科的碩士研究生。近年來,該專業構建了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大力加強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畢業生工作能力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都在不斷提高,近三年平均就業率均在95%以上,多名畢業生考取云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云南師范大學等院校碩士研究生。
化學
(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理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化學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化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實驗技能,具備扎實的教育科學理論基礎和教學實踐技能,會教學,教好學,創新意識較強、綜合素質較高的合格的中小學化學教育師資。
主要課程: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含儀器分析)、物理化學、化學教學論、化工原理、無機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實驗、中學化學教法實驗、中學化學教材分析、微格教學、化學專業英語及文獻檢索、中學化學實驗研究、中學化學教育測量與評價、班級管理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主要到中小學從事初、高中化學及小學科學教學工作,也可選擇到國民經濟各行各業從事與化學專業知識緊密相關的分析檢測、技術推廣應用等工作,成績優秀者可考研繼續深造。
應用化學專業
(非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理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應用化學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基本化學基礎知識、理論和技能,掌握大型分析儀器操作方法及靈活運用,具有嫻熟、規范的實驗和儀器操作技能的應用型、技術型、創新型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無機化學及實驗、有機化學及實驗、分析化學(含儀器分析)及實驗、物理化學及實驗、化工原理、化工制圖與CAD、儀器分析實驗、大型儀器仿真實驗、應用化學綜合實驗、冶礦分析及實驗、波譜分析、試驗設計與方法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在科研院所、醫藥、食品、環境、廠礦企業從事科研、藥檢、農殘、環境監測、化驗等專業性分析檢測工作。
生物科學
(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理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堅實的生物科學理論基礎、實驗技能,扎實的教育學科知識理論和教學技能,創新意識強、綜合素質高的中學生物教師,以及能在生物、環保、醫藥等與生物相關的科學技術領域從事生產和研究的專業技術人員。
主要課程:植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微生物學、人體組織解剖生理學、遺傳學、植物生理學、生態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中學生物教學論、組織培養、花卉栽培、食用菌栽培等。
就業方向:中學生物教師,以及能在生物、環保、醫藥等與生物相關的科學技術領域從事生產和研究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
應用生物科學
(非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理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生物科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接受應用生物科學專業理論和實驗技術訓練,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夠運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在科研機構、醫藥、食品、飼料等生物技術開發企業及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從事與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相關的產品研發、生產、技術推廣和經營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和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生物化學、細胞與分子生物學、植物學、植物生理學、應用微生物學、遺傳育種學、儀器分析、保護生物學、生物制品學、生物科學進展、生物修復及生物安全、質量控制技術、生物工程學、花卉栽培學等。
就業方向:與生物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從事食品生產、科學研究、產品開發、技術管理、安全性與品質控制等方面工作。如各種花卉公司、食品生產、生物制藥企業、發酵工業等,也能在相關農業企事業單位從事生產經營和技術開發等工作。
環境科學
(非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本專業是以區域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以產學研結合為主線,主要學習環境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接受系統的環境科學方面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環境管理的基本訓練,培養具有創新能力且德、智、體全面發展,系統掌握環境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環境保護部門、企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中小學從事環境污染治理、環境監測、環境分析、環境評價、環境管理及相關學科教學等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環境學原理、環境化學、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管理學、環境法學、環境微生物學、環境生態學、環境監測、環境工程CAD、環境工程學、環境信息系統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環境保護與環境監測、城市規劃與建設、大型廠礦企業等部門從事教學、科研、管理及技術應用工作。
◆文理兼招專業:
國際經濟與貿易
(非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經濟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本專業堅持理論和技能并重雙向原則,培養服務中小(民營)企業面向南亞和東南亞經貿發展急需的中高層人才。培養的學生應系統地掌握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了解當代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現狀,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規則、慣例以及中國貿易政策與法規,了解主要貿易國家的社會經濟情況,掌握核心的外貿技能,能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外資企業及政府機構從事管理、調研、宣傳、策劃以及實際業務工作。
主要課程:宏微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國際金融、東盟經濟概論、邊境貿易實務、國際貿易單證實訓、外貿英語函電、泰語、泰國經濟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經過四年的專業訓練能夠從事專業外貿進出口業務,能夠在海關和邊境口岸從事報關、保險等國際物流工作;能夠到政府對外貿易經濟管理部門從事外貿管理工作;能夠從事國際市場調研、策劃及國際貿易糾紛調解的輔助性工作。
財務管理
(非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管理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本專業堅持專業基礎理論與應用能力培養并重的基本原則,以“市場導向、服務社會”為宗旨,培養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為云南、中西部地區以及東南亞經濟發展服務的應用型人才。通過專業教學和綜合素質訓練,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掌握現代財務管理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具備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核算、財務控制、財務分析、資金管理、理財規劃等能力,熟悉籌資、投資、資金營運和利潤管理的基本技術方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就業方向:本專業的就業方向沒有行業限制,就業前景廣闊。凡是需要資金管理的單位都有相應的就業崗位,畢業生可到工商企業、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事業單位以及政府部門從事財務管理、會計核算、金融管理、審計、理財規劃、項目評估與策劃、證券投資等方面相關工作。
主要課程:管理學、貨幣銀行學、財務會計學、中高級財務管理、成本會計學、管理會計學、稅務會計與籌劃、財務分析、審計理論與實務、財務軟件應用、統計學、經濟法、電子商務、項目管理、證券投資實務等。
旅游管理
(非師范類四年制高職本科,授管理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旅游管理專業是我校重點打造的特色專業之一。旅游管理高職本科專業人才培養以市場為導向,以應用能力為目標,職業能力為核心,立足于云南省,面向西部地區、東南亞的旅游產業發展,培養掌握現代旅游管理與服務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具備在旅游業及相關行業從事基層行政管理的能力,能夠獨立開展旅游服務與管理、旅游項目開發、旅游市場產品推廣、旅游企業經營與管理等實際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旅游人才。
主要課程:管理學、旅游學概論、旅游規劃與產品設計、旅游市場學、旅游經濟學、旅行社管理、飯店管理、旅游產品設計、旅游資源與開發、旅游電子商務實訓、旅游項目策劃與管理、酒店前廳與客房實訓、飯店督導管理、導游模擬實訓、導游與領隊業務、會計學、財務管理、會展管理與服務實訓等。
就業方向:(1)國內外旅游企業,如旅行社、旅游景點、主題公園、高星級飯店、國際連鎖酒店、經濟型連鎖飯店、旅游會展企業、旅游咨詢公司、旅游網絡公司等;(2)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如各省市縣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旅游行業協會等;(3)旅游創業,如旅行社、經濟型飯店、連鎖飯店、餐廳經營、景區開發、會展公司、旅游網店、旅游人力資源培訓等。
英 語
(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文學學士學位)
英語專業是學校建校最早設立的專業之一,是學校重點建設專業。英語專業辦學堅持“夯實基礎,拓寬知識,能力本位,提高素質”的原則,構建“注重知識教育,強化學科基礎;形成方向優勢,發揮興趣特長;培養職業素養,增強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語言基本技能,掌握英語學習的基本策略,具備英語語言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具有先進教育理念和扎實的基礎英語教學基本功,勝任中小學教育發展需要的英語教育教學工作,同時能在外事、文化傳承、新聞、外貿、旅游等行業從事翻譯、導游、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綜合英語;英語閱讀;高級英語;英語聽能;英語口語;實用英語語音;實用英語語法;英語寫作;翻譯;第二外語;英語教學技能;英語教學法基礎;英語詞匯學;語言學導論;應用語言學原理;二語習得理論;英國歷史與文化;美國歷史與文化;英國文學;美國文學;圣經釋讀;英語詩歌欣賞;畢業論文寫作指導、商務英語、英語演講等。
培養模式:1、傳統模式,英語專業本科四年均在中國完成學業、畢業、獲得學位;2、國際模式,本著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和經歷的英語本科專業人才,英語專業本科四年實施“ 2 + 1 + 1 ”培養模式,即在我校學完2年后,依據學業成績、操行評比綜合考核,選拔部分學業成績優秀、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學生到國外大學留學一年,對等修完大三英語專業課程及學分,第四年再回國進行課程學習、教育實習、完成論文寫作與答辯等,該模式留學的國家主要有歐美國家和東南亞國家。
泰 語
(非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文學學士學位)
本專業是2005年經中、泰兩國教育部審批后于2006年開始招生的“2+2”國際合作辦學的非通用語種專業,泰語專業實施“2+2”中國、泰國合作辦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和經歷的泰語本科專業人才。玉溪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的泰語專業于2008年遴選評審為“云南省小語種重點建設專業”,2012年遴選評審為“云南省小語種人才培養示范點”專業,2014年泰語教研室評審為“云南省優秀小語種教研室”。
培養目標:通過國際合作辦學,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和經歷的泰語本科專業人才,能在外事、經貿、文化傳承、新聞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門從事翻譯、研究、教育、管理工作的泰語應用型人才。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努力成為泰英雙語應用型人才,在泰語教學、中泰交流、泰英交流、泰語導游等方面具備較好的專業素質與能力。
學制學位:學制 4 年,前2年在中國玉溪師范學院;后2年在泰國清萊皇家大學、呵叻皇家大學。學生4年必須完成兩校互認教學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修滿161學分、畢業論文合格,通過學士論文答辯,方能畢業,授予學位。玉溪師范學院和泰國的皇家大學按本校規定分別頒發畢業證書、學士學位證書。
教學計劃:教學計劃分為兩個階段,分別在兩校實施。基礎階段(一二年級)在中國進行,由玉溪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負責組織實施,高年級階段(三、四年級)由泰國的皇家大學人文學院泰語系負責實施。普通高校公共課安排在基礎階段完成,英語課程貫穿四年教學。本計劃規定的課程與學分雙方互認。
主要課程:基礎泰語;泰語語音;泰語閱讀;泰語口語;泰語聽力;泰語語法;高級泰語;泰語翻譯;泰語報刊選讀;泰語寫作;泰語社會與經濟;泰語視聽說;中泰關系;湄公河流域概況;商務泰語;旅游泰語;泰國法律;畢業論文寫作指導等。
培養模式:泰語專業本科四年實施“ 2 + 2 ”中泰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合作辦學的泰方大學是泰國清萊皇家大學,清萊皇家大學是泰國國家教育部評估合格認證的教育機構,該校各項指標均符合泰國教育部的各項規定和要求。每年有多個教育機構對該校教育質量進行評估,如: The office for 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s and quality assessment (public organization) ONESQA等。泰語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質量是得到國家教育部認證的專業,所授學位得到泰國國家教育部認可。與之合作的中國玉溪師范學院也是國家教育部評估認定的教育機構。該模式能充分挖掘和應用國際教育教學理論的優秀成果,優化合作辦學雙方人才培養的教育資源,形成雙向互惠的國際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泰語專業實施“2+2”培養模式,本專業學生的3、4年級在泰國的皇家大學完成,報考學生需考慮在泰國的學雜費、生活費高于國內這個具體情況。
泰語專業國內學費標準為每生每年3400元,國外留學學費標準為每生每年8000—15000元不等,因學校、專業、人數的不同而不同。
學前教育
(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教育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培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具有較高教育理論素養,具備現代幼兒教育合理知識結構和實際工作能力的適應地方幼兒教育發展需要的幼兒園教師、幼教管理人員、科研人員以及其他幼教培訓機構的高級專業人才。
主要課程:學前心理學、學前教育學、幼兒衛生與健康、幼兒園課程和幼兒藝術、社會、語言、科學、健康活動設計等學位課程及幼兒園組織與管理、教育研究方法、美術、書法、音樂、舞蹈、琴法等教育類與藝術類課程。
就業方向:幼兒園教師、幼教培訓機構的教學及研究人員
小學教育
(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教育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培養熱愛小學教育事業,德智體等全面發展,具備科學的教育理念、寬厚的文化基礎、良好的專業知識與職業道德修養,掌握小學教育教學技能并擁有相應的教育實踐能力,能夠勝任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及其研究的教育工作者。該專業按文、理兩個方向組織教學。
主要課程:教育心理學、中外教育史、小學語文教學法、小學數學教學法、小學品德教學法、小學科學教學法、現代漢語、初等數論、課程與教學論等學位課程及文學概論、兒童文學、中外文學作品選讀、初等幾何、教育政策法規等專業課程以及書法、美術、音樂等選修課程。
就業方向:小學語文、數學等相關學科教師及校外教育機構培訓人員
地理科學
(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理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地理科學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地理科學基本理論和知識,掌握地理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熟悉地理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具備從事中等學校地理教學與素質教育的基本技能,能在中等學校從事地理教學工作、地理教育研究的專業型教師,并能在資源、環保、規劃等部門從事資源開發與管理、環境保護、區域與城鄉規劃及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地球概論、自然地理學、地圖學、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地理教育學、地理信息系統、區域分析與規劃等。
就業方向:能在中等學校從事地理教學工作、地理教育研究的專業型教師,能在資源、環保、規劃等部門從事資源開發與管理、環境保護、區域與城鄉規劃及管理工作。
土地資源管理
(非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管理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具備現代管理學、經濟學及土地科學的基本理論,掌握土地資源管理與評價的基本知識與方法,具有測量測繪、土地規劃設計、不動產評估、土地信息技術等基本技能的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管理學、計算機輔助設計、測量與地圖學、遙感技術與應用、地籍與房產測量、土地資源學、土地經濟學、土地管理學、不動產估價、土地信息系統、地籍管理學、土地利用規劃、土地法學、土地類型與評價、土地工程設計、工程測量學、土地整理與復墾、GPS原理與應用等。
就業方向:在國土資源、城建、測繪、房地產以及相關領域從事國土資源管理、土地調查和評價、土地整治規劃設計、土地復墾、地理國情監測、地籍與房產測繪、不動產評估等技術工作。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非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理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科學素質,掌握地理學、城鄉規劃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在科學研究和城鄉規劃設計方面獲得技能訓練,對學科前沿領域和發展趨勢有一定了解,適應云南省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歷史文化名村保護的城鄉規劃設計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自然地理學、計算機輔助設計、測量與地圖學、城市規劃技術與表達、人文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經濟地理學、不動產估價、城市地理學、區域分析與規劃、城市規劃原理、城市總體規劃、城市設計、建筑設計原理、村鎮規劃、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修建性詳細規劃、居住區規劃、風景園林設計、綠地系統規劃等。
就業方向:在城鄉規劃設計部門、學校、企事業單位和規劃、城建行政管理部門從事區域規劃、經濟規劃、城鎮規劃與設計、居住區規劃、古村落保護、景觀設計、環境設計、不動產評估、鄉鎮規劃與管理等技術工作。
◆藝術、體育類專業:
美術學類、設計學類
我校實行美術學類、設計學類大類招生,美術學類下設美術學專業,現有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書法五個專業方向及工作室;設計學大類包括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三個本科專業。新生入學后第一年不分專業,在統一的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平臺下學習,設計學類一年后/美術學類二年后,在對專業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學生可以根據前面的學習情況并結合社會需求和自身的興趣愛好與專長選擇專業。專業分流:設計學類按大學一年級成績(文化成績+專業成績)排名優先選擇,美術學類按大學一、二年級成績排名優先選擇,按照個人志愿與選拔相結合的原則進行。
美術學
(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藝術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美術學專業本著“以學生為本,面向社會需求,突出職業能力,加強實踐環節,全面提高素質”的要求,圍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目標,遵循現代大學理念,堅持育人為本,穩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進程,科學構建集師范生專業知識構成、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形成和師范生教師人格養成為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掌握美術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藝術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課程設置:本專業學生需要完成通識教育課和學科課程的學習,專業學科課程分為兩段式學習,前兩年是專業基礎課,進行中外美術史、素描石膏像、素描人像、色彩人像等專業基礎學習。后兩年是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開設五個專業方向: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書法,學生任選其中一個專業的課程進行學習。
就業方向:中小學進行美術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具備一定的藝術設計能力,具備良好的形象思維,能夠從事第三產業工作需要的專業人才。
視覺傳達設計
(非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藝術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本專業旨在培養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具有較深文化底蘊、較高藝術設計修養,具備新聞出版、印刷設計、品牌設計、設計策劃、廣告設計、產品包裝設計、產品展示空間設計、商業插畫、網站形象設計與制作、影視廣告制作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系統掌握視覺傳達專業設計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現代設計方法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課程設置:一年級為通識課程(如英語、大學語文等文化基礎課)及部分專業基礎課程,主要課程包括美術基礎、設計基礎等;二年級以專業基礎課程為主,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二維和三維設計基礎、字體與版面設計、圖形語言、印刷工藝等;三年級設置標志設計、品牌設計、廣告設計、書籍設計、商業攝影等專業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設計與制作能力、整合與創新能力;四年級設置設計文案、包裝設計、網頁設計、展示設計、設計實踐、畢業設計等專業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設計管理能力。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面向專業設計機構、展覽機構、教育機構、出版社、報紙雜志等平面媒體、企事業單位,從事策劃、設計、教育、品牌建設與管理工作。
環境設計
(非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藝術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具備室內陳設設計、公共空間設計、居住空間設計、室外景觀設計、建筑外觀設計等設計領域的設計、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專業設計部門、教育、新聞、企業等單位從事相關藝術設計、研究、教學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課程設置:一年級為通識課程(如英語、大學語文等文化基礎課)及部分專業基礎課程,主要課程包括美術基礎、設計基礎等;二年級以專業基礎課程為主,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二維和三維設計基礎、設計表現、建筑速寫、室內設計原理、雕塑等;三年級設置工程識圖與制圖、居住空間設計、公共空間設計、室內陳設設計等專業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設計與制作能力、整合與創新能力;四年級設置建筑外觀設計、景觀小品設計、材料與預算、設計實踐、畢業設計等專業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設計管理能力。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面向建筑設計、公共藝術設計、室內和室外空間的規劃與設計、展覽機構、教育機構、企事業單位,從事設計、展示、教育與工程施工管理工作。
數字媒體藝術
(非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藝術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以培養學生掌握新技術和在藝術設計中充分應用技術為根本目標。培養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具有知識面寬、基礎扎實、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創新意識強的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方面的能力,能在專業設計部門、教育、企業、傳媒公司等單位從事相關藝術設計、研究、教學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課程設置:一年級為通識課程(如英語、大學語文等文化基礎課)及部分專業基礎課程,主要課程包括美術基礎、造型基礎等;二年級以專業基礎課程為主,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人體寫生、動畫造型設計、視聽語言、程序設計語言、運動規律、雕塑等;三年級設置二維動畫設計、三維動畫設計、后期編輯、產品造型設計、建筑漫游、攝影等專業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設計與制作能力、整合與創新能力;四年級設置多媒體設計和制作、網頁制作、設計實踐、畢業設計等專業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設計管理能力。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面向網絡媒體公司、傳媒業、影視廣告業、娛樂游戲業、動畫設計公司、工業產品設計、教育機構、企事業單位從事各類數字媒體的制作、傳輸、產品開發、藝術設計以及教育與管理工作。
音樂學
(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藝術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音樂學專業是云南省高校音樂學課程改革試點專業。主要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音樂學科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具備良好的音樂教師素養,獲得從事音樂教學的專業能力和音樂研究的基本能力。
主要課程:聲樂和器樂。聲樂含美聲、民族、通俗唱法;器樂含鋼琴、手風琴、薩克斯、古箏、琵琶演奏、中阮演奏、鋼琴伴奏、自彈自唱、MIDI音樂制作和音樂基礎理論等課程。
就業方向:從事中、小學、幼兒園等學校的音樂教學工作;各級文化單位、文藝團體和藝術學校的音樂教學或科研工作。
舞蹈學
(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藝術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舞蹈學專業主要培養能勝任中學或中等專業、小學舞蹈教學及教學研究、舞臺表演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舞蹈系圍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目標,本著“以學生為本,面向社會需求,突出職業能力,加強實踐環節,全面提高素質”的要求,遵循現代大學理念,堅持育人為本,穩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進程,科學構建集師范生專業知識構成、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形成和師范生教師人格養成為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努力培養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所需要的,具有社會競爭力、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學研究能力,能適應文藝團體舞臺演出、中學或者中等專業學校、小學舞蹈教學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舞蹈教師以及群眾文藝工作者。
主要課程:古典芭蕾基本功訓練、中國民族民間舞、中國古典舞身韻、劇目排練、中國舞蹈史、現代舞、舞蹈技能教學法、舞蹈編導、拉丁舞、踢踏舞等課程。
就業方向:文藝團體舞臺演出、中學或者中等專業學校、小學舞蹈教學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舞蹈教師以及群眾文藝工作者。
體育學類
我校實行體育學類大類招生,包括體育教育、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兩個本科專業,新生入學后第一年不分專業,在統一的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平臺下學習,一年后,在對專業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學生可以根據前一年的學習情況并結合社會需求和自身的興趣愛好與專長選擇專業,專業分流按照個人志愿與選拔相結合的原則進行。專業分流選拔以入學專業成績+第一學年綜合成績排名方式進行。
體育教育
(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教育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培養從事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競賽工作,并能從事體育科研、體育管理及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體育專業應用型人才。
培養要求:掌握較系統的教育心理科學、體育生物科學、體育社會科學和體育技術學科的基礎理論,全面掌握體育教育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并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有所專長,畢業后能夠勝任學校體育教學、課余運動訓練、體育部門的管理和科研工作。
主要課程: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保健學、學校體育學、運動心理學、運動訓練學、體育測量與評價、體育科研方法、田徑、體操、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武術、游泳等。
就業方向:學校、公安、檢察、法院及體育相關部門等。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
(非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教育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培養從事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咨詢指導、經營開發及教學、科研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培養要求:掌握社會體育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指導大眾體育、養生健身、休閑娛樂及特殊人群運動、健身的基本技能,畢業后能夠勝任社會體育領域中的實際工作和理論研究。
主要課程:社會體育概論、體育社會學、社會體育管理學、體育產業概論、體育經濟學、體育市場營銷、大型體育活動組織管理、休閑體育與健身概論、健身俱樂部經營管理、體質測評與運動處方、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保健學、運動心理學、教育學、健身體能鍛煉、健美操、器械健身、網球、高爾夫、乒乓球、羽毛球等。
就業方向:各級社會體育管理機構、各類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社區工作者、體育企業和體育場館部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