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贪婪的嘴唇,韩国少妇激三级做爰2023电影,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三级涨奶,妖精漫画在线观看免费漫画下拉式

2017年青島理工大學碩士招生學科簡介
來源:青島理工大學 閱讀:1151 次 日期:2016-09-30 16:33:01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2017年青島理工大學碩士招生學科簡介”,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土木工程學院

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

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包含結構工程、巖土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等6個二級學科。學科起源于1931年,是本校的傳統優勢學科,1995年獲批結構工程等碩士點,2006年獲批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同時獲批結構工程博士點,2009年獲批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11年獲批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

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以本校的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巖土工程、市政工程等4個省重點學科為支撐,以教育部海洋環境混凝土工程技術中心及3個省重點實驗室、4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依托組成學科平臺,提供了研究生培養的良好育人環境。

本學科緊密結合學科的前沿熱點問題和經濟建設中的重大工程問題展開研究,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縱向科研項目以及由企事業委托的橫向項目,近5年取得了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內的科技獎53項,培養碩士研究生946人。

本學科適應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掌握寬厚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或獨立擔負專門工程技術工作能力的人才。

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是青島理工大學優先建設的學科之一,2006年獲得材料學二級學科碩士授予權、2010年獲得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并依托土木工程一級博士點招收土木工程材料方向的博士生,具備了較為完整的學科體系。本學科目前擁有海洋環境混凝土技術教育部工程技術中心、山東省混凝土結構耐久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青島市建材行業技術中心,以及混凝土山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具有省建筑工程材料檢測及計量認證一級資質。

本學科緊密結合學科的前沿熱點問題和經濟建設中的重大工程問題,在混凝土耐久性、先進混凝土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綠色建筑材料及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特種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涂層材料以及復合材料等領域開展研究。在面向海洋在先進土木工程材料及海洋新材料方向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明顯優勢。近5年承擔并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項,“863”課題及子課題3項,國家973計劃子課題1項,國家科技支撐(攻關)計劃項目5項,國家教育部、建設部、山東省資助在研項目25余項。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內的國家級獎勵3項,省部、市級獎勵12項。在海洋環境高耐久土木工程材料研發、應用及耐久性評估與監測,新型功能材料研究及其在國家重大工程領域應用,綠色環保材料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2006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碩士點。本學科主要從事近海結構工程設計理論及其試驗研究、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研究、海岸工程結構材料的耐久性研究。

主要研究領域有:適合不同海區環境特點的海上石油開發平臺和近海工程結構的設計研究;河口海岸動力學數值模擬研究、海涂圍墾及防浪建筑物研究。研究方向突出了鋼結構在本學科中應用的特色。

本學科目前擁有博士生導師2名,教授4人,副教授4人。教師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學位,迄今已主持和參加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榮獲國家及省部級科研獎勵項,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山東省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三等獎各1項。出版專著和教材10余部。本學科擁有以結構工程為支撐的山東省重點實驗室、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中心。

地質工程

本學科于2003年開始培養研究生,是我校經過多年學科建設而形成的重點學科,在地質生態環境空間數據庫、高邊坡穩定性非線性動力學預測、采動巖體破裂過程及巖體支護優化加大地下結構參數等領域取得了多項國內領先的成果。目前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及20余項省部級項目。其中“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滑坡預測預報3S系統”等多項研究成果被鑒定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本學科有博導4人,博士7人,特聘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30余篇,SCI、EI、ISTP收錄3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5部。地質工程學科下設1個教研室、2個研究室及山東省地質環境與效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土工實驗室、建材實驗室、結構實驗室作支撐,專業實驗室面積2840平方米,設備總值達790萬元,萬元以上的設備95臺。

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學位)

(土木工程學科部分)

建筑與土木工程是研究人類社會和生活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設計、建造和維護的工程領域。其工程碩士學位授權單位培養從事區域規劃,城市和村鎮規劃,城市設計,建筑與結構設計,市政工程設計,橋梁、道路與隧道工程設計,地下與水工結構設計及其勘測、施工、維護等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本領域涉及建筑與土木兩個學科,土木工程學科部分由土木工程學院組織培養。

我校的土木工程學科包含結構工程、巖土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等二級學科,是本校的傳統優勢學科,1995年獲批結構工程等碩士點,2006年獲批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同時獲批結構工程博士點,2009年獲批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11年獲批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

土木工程學科現有教授35人、博士50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3人,并且聯系了一大批工程單位富有經驗的指導老師;擁有結構工程等4個省重點學科,教育部海洋環境混凝土工程技術中心等4個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混凝土山東省強化建設重點實驗室等3個省重點實驗室,組成了堅實的學科平臺,為研究生培養創造了良好環境。

主要研究方向有: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與加固技術、結構設計理論與工程災害控制、地下開挖損害及其防治、地基基礎與邊坡工程等。

本領域緊密結合學科的前沿熱點問題和經濟建設中的重大工程問題展開研究,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縱向科研項目以及由企事業委托的橫向項目,近5年取得了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內的科技獎53項,培養碩士研究生946人。

本領域適應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側重于工程應用,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

混凝土實驗室

山東省混凝土結構耐久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由山東省科學技術廳于2002年12月4日批準(魯科函字[2002]274號)成立的依托山東省重點強化實驗室-混凝土實驗室的省級中心;青島市建筑材料行業技術中心是由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03年1月10日批準(青政辦發[2003]3號)成立依托青島理工大學材料學重點實驗室的市級中心。

目前,實驗室擁有成員32人。其中高級技術人員21人(包括外籍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5人,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學位人員22人,在讀博士7人,具有碩士學位人員16人。

近年來,實驗室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際合作重大項目1項,973子課題1項,十二五國家科技計劃支撐項目子課題1項,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支撐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6項,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此外混凝土實驗室承擔“膠州灣海底隧道襯砌混凝土耐久性研究”、青島地鐵以及青島體育中心游泳跳水館等重大橫向課題的研究工作。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6項、十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2項以及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省(部)、市級科研課題30余項;目前在研項目總經費達到2882萬元,其中國撥經費913萬元。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20余篇,被SCI、EI、ISTP收錄2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8部。由實驗室牽頭編寫我國首部《山東省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規程》已于2005年12月施行。除了進行大量的理論研究外,還開展了新產品研制開發、對外檢測鑒定服務等工作,形成了完善的材料研究、開發及檢測的技術體系,具有較強的研究開發能力。目前已轉化為生產力的科研項目有30余項,由此每年給企業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實驗室每年承擔著大量的教學和實驗工作,除完成本科的教學工作外,還指導幾十名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及留學生從事科研工作。

實驗室十分重視與國內外同行的交流與合作,已經與日本、德國、意大利、瑞士等國的多家大學、研究院及跨國公司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在國內,與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腐蝕研究所等建立了長期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關系。

結構工程實驗室

結構實驗室所依托的學科和專業為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及其相關的二級學科,其中結構工程二級學科具有博士授權,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具有碩士授權,結構工程學科為山東省重點學科和山東省“泰山學者”設崗學科,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學科為山東省重點學科;土木工程專業是教育部特色專業和山東省品牌專。

目前結構實驗室使用面積2230平方米,實驗儀器設備總值1838萬元。所擁有的大型儀器設備主要有:火災加載系統,它由4.5*7.5水平爐和3*3垂直爐兩部分組成;MTS電液伺服加載系統,主要由信號控制采集系統、動力加載系統、5000KN反力墻、16米橋式吊車組成;動態信號采集分析系統;幕墻測試系統;應力松弛系統;力學性能檢測系統,它由500噸長柱實驗機、200噸全自動電子壓力實驗機、25T電子拉伸實驗機、X射線衍射儀等設備組成。其中MTS伺服加載系統、結構火災實驗爐等設備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結構實驗室所屬的建筑火災實驗室為中國科技大學火災科學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分實驗室。

結構實驗室依托于雄厚的專業基礎和實力,根據學校學科專業設置的特點和國內外實驗教學的發展趨勢,大力開展實驗教學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深受學生歡迎;注重理論教學、實驗教學、科學研究的協調統一,實驗教學科研隊伍融為一體,實現科研試驗轉化成教學實驗;在實驗內容上:實驗內容緊密結合工程實際,用最新工程成果充實實驗教學內容,開設一些綜合性、開放性和創新性實驗項目;培養了在校學生的實踐能力,確保畢業生在工作中創造可喜成績,如《光明日報》報道了“我校土木工程專業對膠東地區土木建筑行業的支撐作用”。

機械工程學院

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

本一級學科是學校成立最早的骨干學科之一,是工業流體節能與污染控制、機械設計與制造、能源與環境裝備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的依托學科,擁有機械設計與理論二級學科博士點、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和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是山東省機械設計及理論重點學科和泰山學者設崗學科。現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

本學科有一支高水平低齡化的學術隊伍,其中博士生導師12名,教授27名,副教授22名,德國“洪堡”學者1名,泰山學者特聘教授2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2名。上世紀末,關于電動自卸汽車新型磨擦材料研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近5年,共發表SCIE/EI研究論文239篇,出版學術專著15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及其它省部級科研項目等71項,總經費3385萬元(縱向課題1125萬元),研究成果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獲基金委機械學科年度優秀進展項目。

經過長期發展,本學科形成了能源裝備動力學及控制、摩擦學與表面工程、精密與高速加工、機電檢測與安全監控及車輛虛擬設計等穩定的研究方向,構建了合理的一級學科布局。在人才培養方面,本學科十分注重創新理念。所培養的碩士研究生能夠在各自的專業領域發表高水平的SCI/EI研究論文,獲得各類獎勵。

本學科憑借鮮明的特色和優勢成為國內機械學科一支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進入了快速發展期,目前機械制造及冶金裝備已成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的發展重點,急需機械類高級人才。我校是青島最早設立機械學科的高校,是青島市機械設計與制造重點實驗室的唯一高校依托單位,有責任建設和發展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優化我校及半島地區學科布局,提升半島地區機械行業原創能力,更好地為半島地區乃至全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服務。

材料科學與工程

青島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是在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學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該學科有山東省機械設計與制造重點實驗室、青島市機械設計與制造技術重點實驗室和快速制造國家工程中心—青島示范中心等先進實驗條件支撐,實驗室面積1200多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一千余萬元。

該學科包含兩個二級學科: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學主要研究方向有特種鐵基合金組織與性能、表面工程學和高聚物材料成型技術。材料加工工程研究方向有:金屬塑性成形理論及工藝、模具CAD/CAM、連鑄工藝及數值模擬、模具快速成型技術、金屬凝固過程控制與數值模擬、焊接工藝及裝備。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具有很強的科研開發能力,與企業保持密切的產學研合作關系。近三年,共發表SCIE/EI研究論文1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8部,在研項目達50余項,其中:國家級課題4項,省部級項目18項,企業委托項目19項,獲省部級科技獎6項,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

該學科現有教職工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高級工程師2人,講師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2人,2人博士在讀。是青島市模具協會的副會長單位。

機械工程(專業學位)

機械設計及理論學科是學校成立最早的骨干學科之一,是工業流體節能與污染控制、機械設計與制造、能源與環境裝備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的依托學科,擁有機械設計與理論二級學科博士點、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和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是山東省機械設計及理論重點學科和泰山學者設崗學科。現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

機械工程學院有摩擦學、模具工程技術、機電一體化3個研究所和1個機械工程實驗中心,擁有國內外先進的機械制造與測控儀器設備,包括數控加工中心、數控車床、數控銑床、三坐標測量機、快速成型機、掃描電鏡、x射線能譜儀、表面形貌儀、數控電火花成型機、數控線切割成型機、疲勞試驗機等大型精密儀器設備,具備先進的教學科研設備和完備技術服務條件。

本學科有一支高水平低齡化的學術隊伍,其中博士生導師4名,教授27名,副教授22名,德國“洪堡”學者1名,泰山學者特聘教授2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名。近5年,共發表SCIE/EI研究論文239篇,出版學術專著15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及其它省部級科研項目等71項,總經費3385萬元(縱向課題1125萬元),研究成果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獲基金委機械學科年度優秀進展項目。目前已經與日本九州工業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等國內外知名大學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和與科研合作關系。本學科的快速發展,為山東省和青島市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

市政工程、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學位—市政工程學科部分)

青島理工大學給水排水本科專業創辦于1979年,2003年獲“市政工程”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被評為山東省重點學科。本學科注重培養研究生掌握科研方法,獨立擔負設計、管理等技術方面工作的能力,強調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的有機結合,形成了顯著的學科特色。

本學科現有兼職院士1人,具有博士學位者8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12人,在長期的科研工作中已形成了一支高水平、高層次,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目前已形成給水處理理論與技術、污水處理理論與技術、給排水系統分析與優化三個穩定的研究方向。

本學科下設給水排水教研室、流體力學教研室、流體力學實驗室、化學分析與檢測實驗室等,并擁有山東省高校重點強化實驗室,設有水工程技術研究所。近年來本學科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獲山東省教學成果三等獎2項,省部級二等以上科研獎勵3項,其中“城市污水脫氮除磷技術與控制措施研究”獲得2004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時變灰色預測模型及其在城鎮用水量預測中的應用研究”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出版教材4部,專著3部。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子課題2項,中德國家級科技合作項目、中韓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各1項,國家標準的編制1項以及省部級項目十余項。

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學位—暖通學科部分)

青島理工大學供熱、供燃氣、通風與空調工程專業成立于1983年,于199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下設的暖通與熱泵實驗室始建于1982年,總建筑面積2200m2,儀器設備總值1960萬元,1996年被評為山東省重點實驗室,2001年被評為山東省重點強化實驗室。

近五年,共承擔和完成各類科研項目90余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項目1項、“863計劃”項目子課題1項,省部級課題11項。獲省部級科研獎勵8項。開發新產品15項,獲專利7項。科研成果轉讓12項,科研成果被采用29項,直接經濟效益22045萬元。出版學術專著9部,發表學術論文250篇,其中SCI、EI、ISTP收錄37篇。

現有教授7名,副教授及高工11名。其中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11名,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人員9人,具有碩士學位14人,其中5人博士在讀。

優勢及特色研究方向3個:建筑及列車空調與節能技術、新能源及綠色能源利用技術、通風除塵與空氣凈化。

礦物加工工程

本學科是根據礦物及固體廢棄物原料性質的差異,綜合運用物理、化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等原理和方法對資源進行加工和綜合利用的學科。

礦物加工工程本科專業從1977年開始招生,是山東省設置該專業最早的學校,2007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有較強的師資隊伍、實驗研究條件和辦學經驗。師資隊伍80%以上的教師具有高級職稱,其中有博士生導師1人,正教授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5人。實驗室面積2000多平方米,實驗設備儀器齊全,是山東省礦物加工專業領域試驗和研究的基地。本學科近年來完成30多項科研工作,多項成果獲各級獎勵并轉化應用,目前承擔國家、省、部級及橫向研究和服務科研項目十多項。該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分選理論與設備;礦產資源綜合回收與利用;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分離技術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

本學科優勢與特色:在節能、環保及低成本高效益的礦物加工新技術開發,礦業及城市固體廢棄物資源綜合回收與利用等方面對我國,特別是山東省開展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提高分選效率,節能降耗,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礦業經濟發展均作出了重要貢獻。

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

青島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始建于1980年,是山東省設立環境工程專業最早的高校,也是全國高等院校中最早創建的36個環境工程專業之一。1995年獲得環境工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是山東省最早獲得該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之一。2000年設立環境科學本科專業,2005年獲環境科學專業碩士授予權,2004年獲得同等學歷碩士培養權和工程碩士授予權。2007年環境工程專業獲得山東省特色專業立項。目前具有環境污染治理工程設計、環境影響評價資質,設有工業流體節能與污染控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能源與環境裝備山東省高校重點強化實驗室和青島市新型環保技術重點實驗室。自80年代初創建以來,注重了理工結合,在對“三廢”進行工程治理技術研究的同時,加強環境科學學科建設,已形成一支結構合理,年輕化,有活力的,高層次的學術梯隊。目前該專業擁有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人均年科研經費30萬元以上。

本學科下設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兩個二級學科,包括環境生物學、水污染控制與污水資源化、固體廢棄物處置與資源化、環境生態學、水處理技術、水環境模擬、分析與優化、大氣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等具有明顯特色的、穩定的研究方向。主要骨干已具備指導碩士研究生的水平和能力。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能為碩士研究生開設較高水平的全部必修課和選修課,以及為碩士研究生做學位論文提供良好的實驗場所和設備,計算機條件和豐富的圖書資料,具備培養實踐能力的良好條件和基地。學校研究生管理機構的人員配備齊全,建立了嚴格的考核管理制度,具備培養碩士研究生的條件,也符合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建設的思想,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學科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具有明顯的特色和優勢,形成了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及產、學、研有機結合的研究體系,已培養出一批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成為國家環境保護領域的骨干力量。。

環境工程(專業學位)

環境工程專業成立于1981年,是全國首批、山東省第一家設立的環境工程本科專業,1995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經過30年的建設和發展,已形成水資源保護與污水資源化、環境生物技術、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大氣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水環境模擬與污染防治等穩定的科研方向。

本學科現有教授13人,博士生導師2人;副教授10人,講師3人。另聘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山東省泰山學者海外特聘教授2人。構建了工業流體節能與污染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東省泰山學者設崗學科、山東省能源與環境裝備強化建設重點實驗室和山東省地質環境與效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學科平臺。

近幾年來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及省部級科研項目600余項,總科研經費超過4000萬元;發表論文600多篇,SCI/EI/ISTP收錄40余篇。榮獲多項山東省科技進步獎、青島市科技進步獎及授權發明專利。

環境工程專業是青島理工大學的傳統優勢專業。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為本專業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學校良好的畢業生質量、卓有特色的學科建設水平使青島理工大學的環境工程專業在山東省乃至全國享有良好的聲譽。

建筑學院

建筑學(一級學科碩士點)

我校建筑學學科創建于1988年,2007年被評為山東省特色專業,2009年被批準為山東省唯一的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建筑學專業本科、碩士已多次通過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教育評估。現有1個省級重點學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1個中央與地方共建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中心)。

經過長期發展,本學科已涵蓋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城市設計及其理論、建筑歷史與理論、建筑技術科學5個研究方向,構建了合理的一級學科布局。

本學科現有博士26人,教授12人,副教授38人,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規劃師10人,碩士研究生導師36人。 5年來,承擔國家、省市級科研課題53項,總科研經費1027萬元。出版專著2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316篇,獲各種科研獎勵58項。依托我校建筑設計研究院參與完成地方建設項目83項,與國內外17所著名高校、研究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

本學科已培養碩士畢業生400余人,其中絕大多數在本學科領域單位部門從事技術、管理等工作。研究生論文多次在山東省科協學術年會中獲獎,2008至2014年在由全國建筑學專業指導委員會主辦的全國建筑學專業大學生建筑設計作業評選活動中成績斐然,獲獎總數名列前茅,本學科已成為山東省城市建設專業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全球華人青年建筑師獎的獲得者王戈、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設計主要完成者吳宜夏、全國青年建筑師獲得者魏強、鐘洛克等一批畢業生踏實肯干,活躍在全國各地的城市建設領域,成為我國城市建設的重要骨干力量。

城鄉規劃學(一級學科碩士點)

本學科于1998年依托我校“建筑設計及其理論”碩士授權點開始招收研究生,是國內較早招收城市規劃方向研究生的高等院校之一。2011年城鄉規劃學獲批一級學科碩士點,2015年城市規劃專業通過住建部高等教育城鄉規劃評估專業委員會評估。現有專任教師20人,碩士生導師10人,形成結構完善、創新能力突出、學術覆蓋面廣、研究能力強的學術梯隊。

1.定位與目標

立足山東半島,以服務社會發展、服務地方經濟、服務城鄉建設為出發點,對濱海城市空間、傳統民居建筑、村鎮聚落、特色城鎮等廣泛研究,解決人居環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背景下,通過承擔國家和省部重點項目及重要課題,培養學術人才,建設學術梯隊,在產、學、研等方面,促進本學科的發展。

2.優勢與特色

依托我校土木工程、建筑、環境生態等優勢學科,借助人文地理學、風景園林學的支撐,立足齊魯文化底蘊和山東半島濱海山地的環境特色,開展濱海城市生態空間、舊城街區保護、傳統村落集鎮的保護與發展研究。完成了“青島市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青島市中山路街區更新改造規劃”等一批標志性項目。實現了社會服務與學科發展的雙效益。

3.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城市建設管理需要的,同時,應具有學術研究能力和社會應用能力,尤其是具有濱海城市空間規劃特長的,復合型高層次城鄉規劃學術型人才。

4.研究方向設置

本學科圍繞特色和優勢設置了六個研究方向:區域發展與城鄉規劃管理、城鄉規劃與設計、住房與住區建設規劃、城鄉發展歷史與遺產保護規劃、濱海城鄉空間規劃與設計、城鄉規劃技術方法。主要借助得天獨厚的濱海城市優勢,對濱海岸線、濱海聚落空間展開規劃研究,并在傳統村落保護與生態空間規劃方面形成了一定成果;另外,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留了大量的現代城市規劃理論支持下的歷史街區,風格獨特,因此,歷史街區更新改造值得挖掘的內容很多;

5.學科建設

本學科點擁有良好的教學、科研條件。建筑面積達1.6萬平方米的建筑館,充分滿足了本學科科研教學等空間需求;研究生有專門的工作室,研究生專用教室;學院資料室和校圖書館擁有本學科專業中外文圖書8.9萬冊,期刊雜志103種,較好的滿足了研究生的培養要求;維普、方正、springer、Apabi和WorldSciNet等國內、外著名科研數據庫為教師和學生跟蹤國內外學術動態提供了方便。目前擁有中央與地方共建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中心、山東城鎮治理與規劃協同創新中心、“3S”實驗室以及數字模型實驗室,實驗室設備屬國際國內先進水平,能較好滿足各項科研、教學需要。2015年我校與青島市建委聯合設立了集科研與教學于一體的“青島市城鄉建設研究院”,這將大大提升本學科的科研平臺。

6.社會貢獻

本學科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培養了具有濱海山地人居環境中的城市規劃設計與管理人才,完成多項政府采購課題,編制技術導則、地下空間開發實施管理辦法等多部文件。并與青島市各部門建立長期的業務合作關系,為政府部門提供智力支持及咨詢服務,多名教師身兼山東省及青島市的政府采購專家、規劃評審專家等職,在城鄉規劃建設、政府采購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本學科碩士研究生畢業后,主要是進入國內甲級規劃等設計單位和國外駐中國的規劃設計咨詢機構、策劃機構就職,或去高等院校任教,或進一步深造博士學位。

風景園林學專業簡介(一級學科碩士點)

青島理工大學建筑學院2006年設置景觀建筑設計本科專業并開始招生,1998年依托“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專業開始招收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方向碩士研究生,2011年獲批“風景園林學”一級碩士學位授予權,建立四個個穩定的研究方向:①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②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③濱水景觀及生態恢復④風景園林工程與技術。

本學科注重產、學、研的緊密結合,與多家設計單位及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系與實踐基地,先后與加拿大圭爾夫大學、德國不萊梅大學、德國包豪斯大學、日本工業大學、香港大學等建立了學術交流關系,形成學術互促的良好格局。

自學科點成立以來,結合學科實踐性強的特點,教師指導研究生完成了大量風景園林規劃和設計研究項目。建筑學院擁有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研究所、城市環境與生態研究所等科研機構,一個山東省“十二五”重點實驗室“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中心”,以及3S實驗室、建筑物理環境實驗室、模型實驗室等,其中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中心已建成數字城市與虛擬設計、航空遙感圖像采集與分析、城市環境品質檢測與分析、空間形態與色彩分析、城市交通系統數據采集與優化等5個功能實驗室,建成兩通道立體環幕投影系統、ECOTECT綠色建筑設計與環境模擬分析系統、VRP-DigiCity 數字城市規劃平臺、TransCAD城市交通規劃分析系統、3S實驗平臺、Lumion3D 建筑景觀大師、Quest3D及空間彩繪軟件系統等6個實驗平臺及數字城市數據庫、景觀圖像數據庫等2個數據庫。實驗室面積1200M2,設備總值逾890萬元,為教學及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與設施。

本學科現有導師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博士10人。自成立以來,完成科研課題68項,總經費1797萬元,其中縱向367萬元。發表專著、專利8項,發表論文192篇,獲各種獎勵9項。導師隊伍全部為55歲以下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師資結構合理,年富力強,具有創新精神。

本學科特色以研究地域化環境中的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研究、濱水與山地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景觀生態恢復與再生技術為核心,結合地區城市環境發展,形成以地域性研究為特色的研究方向及領域。

建筑技術科學學科簡介(二級學科碩士點)

一、學科專業簡介

建筑技術科學是建筑學的專業基礎學科,主要是利用先進技術解決建筑中的相關問題。隨著人類生態環境意識增強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建筑技術科學已由注重單一的構造技術研究拓展到涉及構造技術、物理環境、防災安全等多方面的綜合研究。

本學科是我院建筑學一級學科下設的重要二級學科,以工學為主,涉及人文、藝術、材料、自然等多領域的綜合學科。通過學習,掌握本學科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門知識;掌握本學科的現代實驗方法和技能;在所研究方向的范圍內了解本學科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培養建筑技術領域的學術研究與工程技術高級專業人才。

二、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前沿知識,具有較強創新意識和能力,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

1、 應具有建筑構造學、建筑物理學、建筑防災安全學等方面寬廣而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相應內容的設計能力。

2、了解本學科的發展方向及國際學術研究的前沿,具有使用先進測試手段及計算機應用的能力。

3、較為熟練的掌握一門外國語,能熟練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文獻資料、撰寫科技論文。

4、具有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

三、主要研究方向

1、數字化建筑技術與設計

數字化的時代,電子技術和數字化媒體的興起與普及,推動了建筑在設計、建造和管理等各方面的發展,并使其大為改觀。

本研究方向的虛擬現實技術、智能科技等對于建筑設計的初期構思、設計方案的優化和施工管理等方面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2、建筑物理環境技術研究

建筑環境包括空氣環境、熱濕環境、聲環境及光環境,建筑環境的優劣對人的生活和生產活動有極大的影響。本方向從人與環境關系的視角來研究建筑與建筑技術的革新,研究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避免建筑物對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環境的破壞,資源可達到循環利用,建筑環境舒適。建筑環境質量與建筑節能密切相關,隨著我國經濟和住宅建設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物的能耗在總能耗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可見,建筑環境與建筑節能技術的研究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本方向的研究重點包括:建筑室內環境分析與控制技術研究,包括空氣環境、熱濕環境、聲環境和光環境的分析評價、建筑環境控制技術;城市熱環境研究,包括城市熱環境質量評價、熱濕環境調節機理。

3、綠色建筑技術與設計

綠色建筑指標體系由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室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六類指標組成。包含了建筑物全壽命周期內的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管理及回收各階段的評定指標的子系統。

本方向的研究重點包括: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建筑節能技術,包括地域性建筑節能技術和方法、建筑能耗分析與節能設計軟件。

4、建筑建造技術與應用

本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的工作過程及其成果實現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基礎,對于完善建筑教育體系、優化建筑設計方法和提高建筑實現技術手段都有重要的作用,在建筑研究領域里有著重要的學術地位。本研究方向具有綜合性強的特色,研究涉及包括建筑材料、建筑構造、建筑結構、建筑技術美學等多學科與建筑造型的互動關系,側重技術與造型相互作用的理論研究及其實際應用。

汽車與交通學院

車輛工程二級學科碩士點

本學科1997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2001年被批準為校級重點學科。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本學科已在車輛系統動力學與控制、車輛制動技術及先進材料、車輛電子控制及智能化技術、車輛節能與排放控制技術、車輛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車輛設計制造技術及裝備研究6個研究方向上形成了明顯特色和優勢。

本學科擁有一支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合理的學術團隊。擁有教授 7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3人,碩士生導師9人,博士生導師1人。學科實驗條件優越,擁有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主要儀器設備總值1200余萬元的汽車實驗中心。該中心下設汽車底盤實驗室,汽車電器與電子實驗室,發動機性能及排放實驗室,汽車動力學仿真與控制實驗室,汽車制動技術與先進材料實驗室。

近年來,本學科承擔和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資助項目10余項,廠校合作項目40余項。獲省部級自然科學二等獎4項,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自然科學三等獎3項,科技進步三等獎6項。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4項,橫向課題20余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3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5部,教材10余部。取得各種專利30余項。

本專業主要培養在高等院校、科研單位以及企業中從事車輛設計制造、技術開發、車輛應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

青島理工大學于1999年設立山東省首批交通工程本科專業,2000年設立交通運輸本科專業,2006年獲得載工具運用工程二級學科碩士授予權,2010年獲得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包括4個二級學科,分別為082301 道路與鐵道工程;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082303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082304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學科是青島理工大學重點建設學科,現已形成交通信息控制與智能交通系統、交通安全、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車輛檢測與試驗技術、車輛運行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路面材料與結構、橋梁檢測技術、軌道交通等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

本學科擁有一支結構合理、業務素質高的學術隊伍,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教授8人,副教授14人,歸國留學人員3人,博士20人。

近年來,該學科新引進了國內外先進儀器設備,下設交通虛擬仿真實驗室、交通控制實驗室,交通安全實驗室,車輛檢測實驗室,車輛故障診斷實驗室,物流裝備實驗室等。擁有先進的交通仿真和控制軟件,車輛安全虛擬現實開發平臺,車輛性能檢測線,車輛檢測虛擬儀器開發平臺,三坐標測量臂等研究和實驗條件。

近5年,本學科共發表論文390余篇,其中SCI、EI、ISTP檢索近90篇;出版教材與專著30余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十二五”支撐計劃、國家教育部項目、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20余項,其他項目60余項。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山東省高校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1項,獲其他科研獎勵10項。

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

青島理工大學安全工程專業于2003年招收本科生,2006年獲得安全技術及工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11年獲得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工學碩士學位授予權。本學科擁有一支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合理的學術團隊。現有教授7名,副教授9名,講師6名,其中博士生導師4人,具有博士學位人員12人。

本學科設有安全工程基礎、安全人機工程、安全檢測與儀表、通風與除塵、防火與防爆等實驗室。在工礦災害預防與控制、職業安全衛生及通風除塵技術、化工安全工程、安全系統工程、安全與應急管理等方面形成了明顯的特色和優勢。

近年來,本學科主持完成國家、省部級課題30余項,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中國煤炭工業學會、山東省和青島市等省、部、市級科技獎勵10余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被SCI、EI、ISTP收錄7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6部、教材8部。現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島市科技計劃項目等國家課題8項,省部及市級課題10余項,校企合作項目30余項。

車輛工程(專業學位)

本學科于2005年獲得工程碩士授予權,從2009年起招收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

本學科主要從事車輛系統動力學、車輛安全技術、電動汽車與汽車電子控制技術、汽車節能減排與新能源技術、車輛振動與噪聲控制、車輛現代設計理論和方法、智能車輛及交通智能化、工程機械與特種車輛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本學科擁有一支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合理的學術團隊。擁有教授 7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3人,碩士生導師9人,博士生導師1人。學科實驗條件優越,擁有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主要儀器設備總值1200余萬元的汽車實驗中心。該中心下設汽車底盤實驗室,汽車電器與電子實驗室,發動機性能及排放實驗室,汽車動力學仿真與控制實驗室,汽車制動技術與先進材料實驗室。

近年來,本學科承擔和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資助項目10余項,廠校合作項目40余項。獲省部級自然科學二等獎4項,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自然科學三等獎3項,科技進步三等獎6項。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4項,橫向課題20余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3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5部,教材10余部。取得各種專利30余項。

本專業主要培養在高等院校、科研單位以及企業中從事車輛設計制造、技術開發、車輛應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交通運輸工程(專業學位)

青島理工大學于1999年設立山東省首批交通工程本科專業,2000年設立交通運輸本科專業,2006年獲得載工具運用工程二級學科碩士授予權,2010年獲得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包括4個二級學科,分別為082301 道路與鐵道工程;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082303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082304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學科是青島理工大學重點建設學科,現已形成交通信息控制與智能交通系統、交通安全、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車輛檢測與試驗技術、車輛運行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路面材料與結構、橋梁檢測技術、軌道交通等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

本學科擁有一支結構合理、業務素質高的學術隊伍,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教授7人,副教授14人,歸國留學人員2人,博士20人。

近年來,該學科新引進了國內外先進儀器設備,下設交通虛擬仿真實驗室、交通控制實驗室,交通安全實驗室,車輛檢測實驗室,車輛故障診斷實驗室,物流裝備實驗室等。擁有先進的交通仿真和控制軟件,車輛安全虛擬現實開發平臺,車輛性能檢測線,車輛檢測虛擬儀器開發平臺,三坐標測量臂等研究和實驗條件。

近5年,本學科共發表論文380余篇,其中SCI、EI、ISTP檢索80余篇;出版教材與專著30余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國家教育部項目、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近20項,其他項目60余項。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其他科研獎勵10項。

理學院

應用數學

應用數學是伴隨著我校土木、機械、環境工程等優勢學科的發展而逐步形成的我校唯一理學碩士學位授權學科。本學科有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等兩個本科專業,下設:數學專業教研室、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教研室、高等數學教研室、工程數學教研室、應用數學研究所,數值計算與應用研究所。現有專任教師4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5人,講師15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4人。本學科充分依托青島理工大學理學院的學科優勢,包括了力學、物理、電子和計算機等專業科研人員承擔了課題研究。

本學科教師在非線性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博弈論、函數逼近論、最優化理論、軟件工程、金融數學等方面取得了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22項國家、省部級項目和橫向課題,科研經費達200萬元人民幣,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檢索50余篇,出版專著3部。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1. 非線性泛函分析 2. 應用偏微分方程. 3. 海洋科學中的數學問題. 4. 微分方程穩定性理論. 5. ESMD數據分析方法及其應用。

研究方向簡介:

1. 非線性泛函分析:非線性泛函分析是現代數學中既有深刻理論意義,又有廣泛應用價值的研究方向。它以數學及自然科學各個領域中出現的非線性問題為背景,建立了處理許多非線性問題的若干一般性理論。它的研究成果可以廣泛地應用于各種非線性微分方程、積分方程和其它各種類型的方程以及計算數學、控制理論、最優化理論、動力系統、經濟數學等許多領域。本研究方向用拓撲度理論、臨界點理論、半序方法等研究數學和自然科學諸多領域提出的各種非線性問題,主要研究由這些問題產生的數學模型(主要是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積分方程)的解的存在性、解的唯一性、多重解的存在性和解的各種性態。

2. 應用偏微分方程:無論對于純數學還是應用數學,作為功用型學科典型的偏微分方程越來越起到科學中的紐帶作用。在以空間和時間為自變量的連續變化的數學模型中,偏微分方程的特征就是普適性,我們可以從眾多的應用領域(如:力學、電磁學、概率統計和金融等)找到每一個數學概念的來源,而方程的產生方式,又成為非常重要和深刻的基本數學問題的研究動機。結合我校傳統優勢學科,主要研究偏微分方程在流體力學、物理海洋學、微波遙感和圖像處理中的反問題和相關圖像數據處理中的應用問題。本方向注重非線性偏微分方程和多物理場耦合建立的數學模型,以非線性泛函分析為理論基礎,以有限元和差分計算等數值方法為手段,通過計算機仿真和實際數據處理,為應用學科中的數學問題和工程中的科學技術問題提供合理的數學依據及技術支撐。本方向近年來承擔國家自然基金和國家“863”課題,研究經費超過200萬元。

3. 海洋科學中的數學問題. 海洋的研究與開發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同時提供了海洋科學研究的廣泛需求。本方向主要依托國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等涉海單位所建立的合作關系,針對實際問題從應用數學的角度開展合作研究。目前主要從事微波遙感領域中各種數學模型和數據處理、水聲檢測與成像算法和環境檢測系統的后處理算法與技術等。本方向在海洋內波信息提取的研究和開發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本方向重視數學基礎和計算平臺的運用,培養具有應用數學背景的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生。本方向近年來承擔國家海洋局和和國家“863”協作項目,科研經費近200萬元。

4. 微分方程穩定性理論:主要研究由常微分方程、差分方程、微分差分方程、泛函微分方程等所描述的動力系統的穩定性。一方面為設計穩定的動力系統,避免不穩定的事故的發生,提供數學理論與方法;另一方面利用穩定性理論與方法研究或設計具體的非線性控制系統、人工神經網絡系統、經濟系統、生態系統等實際動力系統。

5. ESMD數據分析方法及其應用:ESMD方法是對我們所研發的“極點對稱模態分解方法”的簡稱,是科學網和《中國科學報》報導過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在觀測數據的趨勢分離、異常診斷和時-頻分析方面存在獨特優勢。ESMD方法是著名的Hilbert-Huang變換(又稱經驗模態分解方法,即EMD方法)的新發展,可用于大氣和海洋科學、信息科學、數學、生命科學、經濟學、生態學、地震學和機械工程等領域所有涉及數據分析的科研和工程應用。ESMD方法與目前盛行的小波變換方法存在很大不同,各有側重。小波變換的有基分解模式在信號的編碼、儲存和壓縮等數據處理問題中具有明顯優勢,而ESMD方法數據自適應的無基分解模式更適用于科學探索。本研究方向力圖發展和完善ESMD方法并探索其在海洋和大氣科學中的應用。

力 學(一級學科碩士點)

力學專業是具有碩士學位授權的一級學科點,其中二級學科工程力學是山東省重點學科。力學是與我校品牌特色專業緊密相關、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學科,在支撐這些學科快速發展的同時,力學也形成了下面6個比較穩定的特色研究方向:①礦山巖石力學與地下工程 ②礦山充填力學與地壓控制 ③巖土力學與海洋巖土工程 ④復雜系統的動力學與控制 ⑤材料結構強度分析⑥ 現代實驗力學測試技術及其應用。

基于學校豐富的力學學科資源,凝練的學科隊伍中包括教授16名,副教授15名,博士21名,國家教學名師、全國模范和優秀教師各1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和“新世紀優秀人才”2名,博士研究生導師3名,學緣、學位、年齡與職稱結構合理,協作精神強,學術氣氛濃。近5年來共承擔各類科研課題129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2項,省部級以上項目30項及橫向課題52項,總科研經費達1800萬元,其中縱向590萬元;發表學術論文325篇,SCI/EI/ISTP收錄110篇;獲省部級科技獎4項,其它科研獎11項,理論成果與工程實際應用效益明顯。實驗室為山東省力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還有青島市巖土力學與近海地下工程重點實驗室,并有可依托省級工程中心4個。已培養碩士生34名,在讀22名,其中有10名考取博士,1名成功獲得了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研究生出國資助,即將前往澳大利亞攻讀西悉尼大學的基礎工程博士學位,這也是我校研究生首次申請到公派留學的資格。

力學專業各研究方向簡介

① 礦山巖石力學與地下工程

主要研究巖土力學的基礎理論和工程技術中的應用。對圍巖工程需現場監測與實驗室近似模擬實驗相結合,也包括計算機數值分析等研究,為工程施工及優化設計提供依據。(1)在地下硬巖礦物開采、巖體地下結構穩定及參數研究方面,提出基于強度折減安全系數與穩定性預測的遠程監測預報及治理技術。(2)系統研究加卸荷條件下巖體的力學特性、變形及破壞機理。(3)基于卸荷試驗應力-應變曲線,建立巖爆失穩問題的折迭突變模型,提出應力差強度比巖爆判據。

② 礦山充填力學與地壓控制

主要研究礦山充填理論、應用技術與地壓控制方法。研究內容包括:(1)工業廢渣充填膠凝材料;(2)充填料漿管道輸送理論與技術;(3)充填體與圍巖共同作用理論;(4)大范圍多水平開采的圍巖穩定理論與控制技術;(5)地壓穩定檢測預報技術與實驗研究。

③ 巖土力學與海洋巖土工程

本方向既研究巖土力學基本理論與巖土材料力學特性,也研究具有海洋背景的巖土工程問題。開展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巖土材料力學性質及其本構模型;廣義塑性力學的完善與應用;把數字圖像相關方法與土工試驗結合,并開展基于離散元的砂土虛擬數值試驗,揭示砂土變形微細觀機理;顆粒物質力學與模擬土體本構特性的超塑性理論結合,土體變形細觀機理與宏觀本構特性描述的深入研究;基于安定理論的土體循環特性模擬。(2)以海底石油與可燃冰的開采為背景,開展深海能源土力學特性及其本構模擬,海底滑坡的觸發機理及其穩定性分析的研究;以海岸和近海工程為背景,開展港口、海底隧道、海洋平臺等靜動態力學性能分析與流固耦合數值仿真。(3)開展大型有限元軟件(如ABAQUS、ANASYS、FLAC2D/2D等)與離散元軟件(如PFC2D/3D等)的應用與二次開發研究;土工結構極限分析及其數值算法。

④ 復雜系統的動力學與控制

復雜系統的動力學與控制是目前應用力學領域十分活躍的研究方向。本學科方向注重一般力學的理論基礎、工程應用和交叉學科的發展,主要以含有摩擦、接觸、碰撞等非光滑因素的復雜系統作為研究對象,該系統的動力學與控制問題具有很強的應用背景,是步行機器人、車輛、機械及生物體運動等運動仿真與控制的關鍵理論難點。本方向開展的研究工作:

(1) 碰撞機理的理論分析、有限元計算及實驗研究;

(2) 非光滑的優化方法研究;

(3) 空間并聯機構的動力學建模及優化設計;

(4) 步行機器人建模及控制系統設計;

(5) 計算機游戲中的動力學仿真問題。

⑤ 材料結構強度分析

本研究方向以實際工程材料與結構為對象,以機械、土木、物理類及化學數學等專業為學科背景,開展材料及結構的宏觀、細觀力學行為的理論計算與實驗研究。本方向開展的工作有:1)工程材料的斷裂力學理論與實驗分析,主要有非線性斷裂及損傷模型分析,實驗電鏡觀察,光電測試與數值計算程序(ANSYS,MatLab,ABAQUS等)的應用等。2)鋼鐵海水應力腐蝕及壽命的微觀宏觀機理研究,包括流體與固體的耦合問題分析,海水腐蝕與加載的實驗宏觀與微細觀測,理論分析與數值計算等。3)先進材料,如納米或生物材料、碳纖維、聚合物及鋼纖維等,加固強韌化材料結構的力學行為研究;有理論模型建立與加載觀測實驗,和有限元數值模擬分析等。

⑥ 現代實驗力學測試技術及其應用

本研究方向以實際工程結構與材料為研究對象,以力學、土木、材料、機械、物理、數學等專業為學科背景,采用非接觸式的現代光學測量方法(如二維或三維數字圖像相關方法、剪切電子散斑干涉及相移技術、云紋法等)開展結構與材料的無損、微細觀力學性能的實驗量測和理論分析。本方向開展的工作有:(1)動態光測力學中的瞬態圖像自動采集與處理,計算材料變形與位移,進行材料力學性能分析。(2)數字圖像的相關識別與智能處理技術。(3)顆粒材料在連續變形過程中體系內部力鏈的識別與影響因素分析。(4)運動物體頻譜提取及力學性能分析。(5) 材料的無損檢測。

計算機工程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點)、軟件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計算機技術(專業學位)

青島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始建于1994年,同年成立計算機系, 2005 年院、系整合成立計算機工程學院。2003年獲計算機應用技術碩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獲計算機軟件與理論碩士學位授予權,2009年開始招收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生,2010年獲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11年國家調整增加軟件工程一級學科后,成功獲批軟件工程一級碩士學位授予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現為山東省省級特色專業,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為青島理工大學校級重點學科。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和軟件工程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門知識和必要的實驗技能,能夠創造性地研究和解決與本學科有關的理論和實際問題,并能與其他學科交叉滲透,具有從事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以及相關領域的科研與開發能力的人才。

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與普通學術型研究生一樣,在我國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屬于同一培養層次的不同類型。與學術型碩士不同的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主要面向社會應用需求進行招生和培養,在培養過程中更加側重于專業技術技能和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

現主要研究方向有:數據庫技術及應用、智能信息處理、嵌入式系統應用、決策支持系統、網絡與通信、軟件工程技術、圖像識別、網絡信息安全、電子商務、信息集成與應用等。計算機工程學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20人,歸國留學人員4名。有多名教師榮獲國家優秀教師、寶鋼基金優秀教師獎、校教學拔尖人才和青年骨干教師的稱號。

近三年共發表研究論文64篇,其中SCI/EI/ISTP收錄34篇,核心為32篇,取得專利14項。現已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在內的多項縱向課題,同時與企事業單位積極密切聯系合作,承擔了多項重大橫向課題的研究與開發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研究成果獲省部級獎勵1項。現有省級精品課程1門,校級精品課程7門,校級特色專業1個。

目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軟件工程專業以及計算機技術專業的學術學位碩士點和專業學位碩士點的建設,在硬件和軟件兩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計算機工程學院現有計算機軟件、計算機網絡以及計算機結構等實驗室,并建有100m2碩士研究生專用的高端配置計算機房,實驗設備總值600余萬元,在學科建設上已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學科特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計算機技術至今已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138人。

商學院

工商管理(一級學科碩士點)

工商管理學科是研究營利性組織經營活動規律以及企業管理的理論、方法與技術的學科。我校工商管理學科于1984年開始建設,現有教師78人,其中教授19名、博士25名,碩士生導師34名,另外校外碩士研究生兼職導師14人。2003年獲得會計學專業(學術型)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獲得企業管理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獲得工商管理一級學科碩士、會計(MPAcc專業學位)碩士、資產評估(專業學位)碩士學位授予權。2015年增設國際商務與文化方向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工商管理領域的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碩士學位獲得者應具有扎實的管理學和國際商務語言與文化基礎知識,深入了解本學科的發展狀況和發展趨勢,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能夠引用管理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解決現實問題,能夠從事教學科研及管理實踐工作。

研究方向:經過近30年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本學科形成了會計學(按二級學科招生)、企業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國際商務語言與文化等穩定的學科方向。

科研成果:近年來,本學科承擔科研項目近50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0項,省自然基金項目、省社科規劃項目等20余項;獲得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省部級等科研獎勵20項;在《管理科學》、《會計研究》、《審計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5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14余部,國家級規劃教材3部;《成本會計》、《基礎會計》先后被確認為省級精品課程,會計學專業主干課聯合課程2013年又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群;我院研究生完成的“財務會計研究及在企業創業中的應用”獲首屆山東省研究生優秀科技創新成果三等獎;科技日報曾以《青島建工學院重視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為標題報道了本學科的科技創新活動。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外語大賽,獲省級以上獎勵30余項。

科研教學條件:投資400多萬元建成了商務與管理實踐中心,建筑面積達1800多平方米。商務實踐中心由商業銀行廳、證券期貨廳、國際商貿實驗廳、創業智力孵化室、會計手工模擬室、多功能廳和企業生產運營模擬廳組成,有高檔微機400余臺、CSMAR 數據庫18套、色諾芬數據庫11套、ERP等教學軟件30余套、企業經營對抗沙盤1套、會計手工模擬臺150座,配有股票市場地面衛星接收系統。

本學科擁有兩個專業圖書資料室,藏書17200余冊;占地面積100平方米,期刊資料室藏有各類學術期刊110余種,可以提供各專業的學術動態和信息,能夠滿足師生的學習與科研需要。投入470萬元,建立“外語教學網絡綜合平臺”項目和“外國語學院數字化語言實驗中心”,為更好地服務本科教學提供設備保障。

會計學(學術型二級學科)

青島理工大學會計學專業是青島市乃至膠東地區最早開設的會計學本科專業,現為校重點學科、省級特色專業,2003年獲得會計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是青島理工大學第一個非理工類碩士點。《成本會計》、《基礎會計》先后被確認為省級精品課程,會計學專業主干課聯合課程2013年又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群;本學科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職教師30人,其中有教授9人、博士6人、碩士生導師18人, 8名教師有注會資格,另有校外兼職導師12人。會計學學術型學位碩士研究生是培養掌握具有扎實的會計理論知識、一定實踐技能和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級會計人才。主要特色是:(1)會計理論與財務會計研究,特別是上市公司會計及集團經營會計、會計政策選擇研究;(2)注冊會計師行為、審計判斷研究;(3)人力資源會計、責任會計及非營利組織會計研究;(4)房地產金融發展與投資研究;(5)公司財務結構及風險控制研究等。

五年來,本學科教學研究團隊在《會計研究》、《審計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14篇,有11篇論文被人大書報資料全文轉載。獲得省部級等科研獎勵13項,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項目、山東社科規劃項目等縱向項目20余項。建成省級精品課程兩門。

本學科在學校商務與管理實踐中心設有2個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2個會計電算化實驗室,1個會計校級重點學科實驗室。有正版財務會計軟件、雙重會計模擬軟件、審計軟件、成本核算模擬軟件及ERP軟件等共計11套,有國泰安CSMAR系列研究數據庫26個和色諾芬資本市場數據庫10余個。

會計(MPAcc專業學位)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健全和完善國家高層次會計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高質量、應用型的會計人才隊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2003年底決定設置會計碩士專業學位。青島理工大學是全國第三批招收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院校之一。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與會計學學術型學位是規格不同的兩種學位類型。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面向會計職業,培養系統掌握現代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以及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對會計實務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強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在各類組織中從事高層會計、審計、財務與投資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綜合型人才。

青島理工大學會計學專業1983年開始招生,是膠東地區最早招生的會計學專業。會計學學科現為校重點學科、省級特色專業。本學科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職教師30人,其中有教授9人、博士6人、碩士生導師18人,8名教師有注會資格;另從財政部、海爾、海信、青島啤酒、會計師事務所等會計實際部門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有高級職稱的兼職導師12人。五年來,本學科教學研究團隊在《會計研究》、《審計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00余篇,多篇論文被人大書報資料全文轉載。獲得省部級等科研獎勵10余項,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項目、山東社科規劃項目等縱向項目20余項。《成本會計》、《基礎會計》先后被確認為省級精品課程,會計學專業主干課聯合課程2013年又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群。

會計碩士專業學位采取靈活多樣的培養方式,可以根據學員及用人單位需求設置靈活的培養方案。采用的教學方法包括課堂講授、研討、案例分析、專題講座、社會調查、模擬訓練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強調培養學員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辟第二課堂,聘請由實踐經驗的專家、企業家和政府官員開設講座或承擔部分課程。開設包括高級財務會計理論和實務、高級財務管理理論和實務、高級管理會計理論和實務、高級審計理論和實務、財務報表分析、內部控制理論與實務等核心課程。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論文體現專業學位特點,突出學以致用,注重解決實際問題。論文形式上可以是研究報告、調研報告或案例分析報告等。修滿規定學分并通過論文答辯者,授予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根據我校教學資源優勢和社會發展需求,設置財務會計、審計、財務管理、稅收籌劃、內部控制、會計信息系統等培養方向。根據財務總監、管理會計師、財務分析師、注冊會計師等職業的道德、能力、視野、素質要求,采用模塊化方式構造課程體系。根據面向會計職業的原則和學以致用的精神設計教學內容,努力造就適應時代要求、引領時代風騷的高級會計職業人才。

資產評估(專業學位)

我校資產評估碩士專業學位點是我國首批資產評估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我校工商管理類、建筑工程類、機電工程類等學科資源,以及會計學、企業管理學碩士點均為本專業學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職教師40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15人、博士17人、碩士生導師26人、有 17名教師有注冊資產評估師、注冊會計師資格、注冊稅務師、注冊律師等資格,另從資產評估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海爾、海信等會計實際部門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有高級職稱的兼職導師11人。

資產評估碩士專業學位主要設置資產評估理論與方法、企業價值評估、 稅基評估和房地產評估等四個方向。主要培養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系統掌握資產評估基本原理,具備從事資產評估職業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對資產評估實務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強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的資產評估專門人才。

近五年來,本專業相關學科教師在《會計研究》、《經濟管理》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多篇、承擔省部級以上課題20余項,出版專著8部, 有10余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獎勵。

本專業突出資產評估實踐導向,加強實踐教學。學校有商商務與管理實踐中心1200平方米,擁有財務會計軟件、審計軟件、成本核算模擬軟件、資本市場模擬軟件及ERP軟件38套,國泰安大型資本市場數據庫、專題數據庫及CCER數據庫。有資產評估學實驗室和案例教學室。擁有15個包括資產評估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建筑施工企業、工商企業和銀行等在內的校外實習基地,資料室有專業圖書9千余冊、期刊100余種。

藝術學院

青島理工大學是一所理、工、經、管、文、法綜合發展的多科性大學,設計學專業為山東省環境藝術與建筑設計重點學科單位,完成了圍繞設計學為中心,多領域多層次發展的優勢學科群建設。

本一級學科點下設室內設計與環境藝術及其理論研究;城市景觀與公共藝術及其理論研究;工業設計及其理論研究;視覺傳達設計研究;城市文化與藝術設計理論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品牌形象設計研究;建筑藝術與空間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及其理論研究八個專業方向。擁有層次較高、結構合理、成果突出的學術梯隊,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7人,相關研究所、專業實驗室5個。設計學專業以研究生設計藝術思想及創作實踐能力的培養為目標,側重設計創造活動中功能與審美理想的統一。近年來,本學科點完成包括第29屆奧運會帆船賽場火炬景觀系統研究、青島市奧運亮化色彩系統設計與分析、海爾電冰箱造型設計研究、海信空調造型設計研究在內的近百項重點課題成果及獎項,國家級課題3項,省部級課題13項,發表論文3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50余部、獲國家專利7項,突出體現了我校藝術與科學緊密結合,文、理良性互補的設計學專業特色優勢。

21世紀為設計學及城市文化研究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設計學領域將融入更多藝術與科學的前沿研究成果,強化設計學體系的系統化與前瞻性特征,推動設計學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工業設計工程(專業學位)

工業設計工程學科作為研究實施美學設計、功能設計等工程設計研究領域,具有的創新設計特質和多學科交叉、互動的特點。青島理工大學是一所理、工、經、管、文、法綜合發展的多科性大學,擁有藝術學院、機械學院、建筑學院、環境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等大批工業設計工程相關專業,整合了發展工業設計工程領域的學術平臺,并作為山東省環境藝術與建筑設計重點學科單位,山東省工業設計專業重點建設專業,走在了本學科領域的學術前列。

工業設計工程下設室內設計與環境藝術及其理論研究;城市景觀與公共藝術及其理論研究;工業設計及其理論研究;視覺傳達設計研究;城市文化與藝術設計理論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品牌形象設計研究;建筑藝術與空間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及其理論研究八個專業方向。工業設計工程專業擁有層次較高、結構合理、成果突出的學術梯隊,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7人,相關研究所、專業實驗室5個。該學科領域以研究生設計思想及創作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側重設計創造活動中功能與審美理想的統一。近年來,本專業領域承擔包括第29屆奧運會帆船賽場火炬景觀系統研究、青島市奧運亮化色彩系統設計與分析、海爾電冰箱造型設計研究、海信空調造型設計研究在內的近百項重點課題成果及獎項,國家級課題3項,省部級課題13項,發表論文3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50余部、獲國家專利7項,突出體現了我校藝術與科學緊密結合,文、理良性互動的工業設計工程領域特色優勢。

隨學科優勢的進一步建設整合,我校工業設計工程領域將融入更多藝術與科學的前沿成果,以推動工業設計工程體系更趨科學化和系統化,以提高工業設計工程領域的專業水平,促進本學科建設的不斷發展。

管理學院

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

青島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點于2006年1月由國務院學位辦批準設立。

主要研究方向八個: 01工程項目管理;02工程造價管理;03工業工程與管理;04房地產經營與管理;05物流工程與管理;06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07工程經濟與管理;08投資決策理論與方法。

該學科目前擁有教授11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學位19人。學科下設學院中心實驗室擁有儀器設備總值740萬余元;學科相關中外文藏書3萬余冊;中外文期刊60余種。

近五年在本學科領域共發表論文270篇;出版專著18部、譯著7部;獲國家二等獎2項,省部級獎13項,高校人文社科獎1項,其它科研獎5項。目前承擔科研項目117項,其中國家及國務院各部門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

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學位)

(工程項目管理方向)

青島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工程項目管理(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學位點于2003年由國務院學位辦批準設立。

主要研究方向是:建設工程管理、工程項目策劃與評估、工程技術經濟、工程投資與造價管理、工程采購與管理、工程質量與安全管理、建筑工程信息化、房地產開發與管理。

本學科方向擁有校內外博士生導師以及碩士生導師近30名,教授8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學位10人。學科下設的實驗室擁有儀器設備總值600萬余元;學科相關中外文藏書2萬余冊;中外文期刊40余種。

近年來,在工程項目管理方向共發表論文300余篇,其中被3大檢索收錄30篇;出版專著5部,譯著3部;獲國家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5項,科研成果轉讓16項。近年來本學科方向正在進行的來源于生產實際或具有工程背景的科研項目達40項。

工業工程(專業學位)

我校工業工程專業學位領域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具有了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機械設計理論二級學科博士點等學科的支撐,學科基礎雄厚。工業工程是管理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廣泛服務于加工工業(制造業)、IT業、交通運輸與物流業、政府機關、建筑業等各個領域。

主要研究方向有六個:企業生產運作管理、工業工程與管理、企業信息化管理、物流工程與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安全工程與管理。

該學科目前擁有教授5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學位8人。學科下設的實驗室擁有儀器設備總值460萬余元;學科相關中外文藏書1萬余冊;中外文期刊20余種。

近五年在工業工程領域共發表論文160余篇,其中被3大檢索收錄58篇;出版專著3部,譯著1部;獲國家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2項,其他科研獎1項。目前承擔科研項目9項,期中國家級項目1項,在本領域正在進行的來源于生產實際或具有工程背景的科研項目5項。

項目管理(專業學位)

青島理工大學項目管理專業學位領域,具有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結構工程二級學科博士點等學科的支撐,學科基礎雄厚。項目管理廣泛應用于建筑、機械制造、國防、航天、電子、通訊、計算機、軟件開發、制藥、會展、金融、醫療衛生、學校以及政府機關和社會團體等各個領域。

主要研究領域有:建設工程項目管理、公共項目管理、國際工程項目管理、房地產項目管理、項目信息化管理、技術經濟與管理、礦業工程項目管理、物流項目管理。

本領域擁有校內外博士生導師以及碩士生導師近40名,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導師梯隊結構合理,實力雄厚。本領域專家、教授面向企業解決了大量相關項目管理難題,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管理經驗。

近年來,在項目管理領域共發表論文150余篇,其中被3大檢索收錄25篇;出版專著4部,譯著2部;獲國家二等獎2項,省部級獎5項,科研成果轉讓15項。近年來本領域正在進行的來源于生產實際或具有工程背景的科研項目達30項。

工程管理(專業學位)

青島理工大學工程管理碩士,依托學校土木工程、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優勢學科,形成了以培養兼具工程技術與科學管理知識及能力的復合型高級應用人才培養的教育模式,凝練了一支集理論、科研、教學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師資團隊,具備了雄厚的科研實力和實驗室基礎。

工程管理碩士專業學位面向建設工程管理、制造工程管理兩個領域。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工程項目策劃與評估、工程技術經濟、工程投資與造價管理、工程質量與安全管理、建筑工程信息化(BIM方向)、房地產開發與管理;生產系統設計構建與管理、工業設施規劃和布置、企業管理系統設計與構建、信息系統構建與管理、物流系統構建與管理、供應鏈管理系統設計與構建。

目前直接從事工程管理科研與教學的教師共計46名,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19名。具有博士學位教師22人,雙師型的教師近20名;近五年累計發表核心期刊學術論文160余篇,出版專著和教材20部;承擔了60余項省部級課題、50余項橫向課題,科研經費1200多萬元。

通信與電子工程學院

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

本校于2005年獲通信與信息系統(二級)碩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獲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碩士學位授予權。現有教授4人,副教授11人,講師11人,信息與通信工程中心擁有總值800余萬元的實驗儀器及設備。近五年來,共承擔科研項目30余項,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錄62篇。

信息與通信工程(0810)下設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兩個二級學科,專業涉及信號與信息處理、多媒體技術、無線通信、電子設計自動化、通信網絡與實現、電子系統與電子兼容、GIS技術等高技術領域。

信號與信息處理主要針對復雜網絡、圖像與視頻等信號等展開智能處理與分析。多媒體技術主要進行音視頻編解碼、智能監控等方面的研究和應用。無線通信理論與應用面向下一代無線數字通信技術,主要研究智能天線、無線局域網技術等內容。GIS系統與應用是信號與信息處理的一個重要方向,主要將 GIS系統應用到土木工程中,包括信息的采集和處理。電子系統與電磁兼容研究方向面向電子信息產品,從事電子信息產品的電磁兼容設計及分析。通信網絡與實現主要從事網絡的構建和實現,主要特點是微波網絡實現和多媒體網絡應用。嵌入式系統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通信與信息系統的嵌入式實現。

目前本學科支撐研究單位有“地質環境評價中心GIS 研究室”、“山東賽寶青島實驗室”、“計算機與控制工程研究所”、“信息對抗研究所”、“現代電子設計研究所”,以及用于本科教學和研究生教學的“信息與通信工程中心”。

自動化工程學院

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

本學科是校級重點學科,是青島理工大學近期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06年獲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二級碩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取得控制工程領域的工程碩士授予權,2011年又獲批了控制科學與工程的一級學科點授予權。支撐本學科的自動化工程學院擁有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力工程與管理和建筑電氣與智能化4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生1560多人。

本學科的主要特色研究方向為:①先進控制在過程控制中的應用;②工業生產過程的計算機控制;③電氣系統自動化;④機器人控制;⑤現代檢測技術研究及其應用;⑥節能控制技術;⑦建筑智能化技術;⑧電網智能化信息技術。

本學科擁有中央與地方共建高等學校基礎實驗室電工電子實驗中心項目,山東省電工電子與控制高等學校骨干學科教學實驗中心建設項目和青島理工大學自動化校級特色專業。本學科正在建設的電氣信息實驗室是中央與地方共建高等學校優勢學科重點實驗室項目。本學科還是我校全國電子競賽的組織和建設單位,實驗中心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2000余萬元。

本學科擁有以教授、博士為學術帶頭人的一支高水平的教學科研隊伍,共有教學科研人員50余人。學歷結構為:博士(后)15人,碩士32人;職稱結構為:教授7人,副教授29人,高級實驗師4人,實驗師4人,中青年學術骨干占94%。

近年來,本學科承擔科研項目20余項,先后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6項,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4項。發表論文300余篇,SCI/EI/ISTP收錄29篇,出版專著和教材18部。主持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教育廳等項目10項,縱向經費192萬元,總科研經費1535萬元,7項研究成果獲獎。

控制工程(專業學位)

我校控制工程領域以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為主干學科,開展主要特色研究方向為:①工業節能控制;②建筑電氣和自動化;③工業安全與監控;④工業生產計算機控制;⑤檢測技術與裝置;⑥智能控制系統;⑦電力系統自動化;⑧電力電氣傳動。

本工程領域具有實力雄厚的導師隊伍,教學科研人員50余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9人。本工程領域依托的自動化工程學院擁有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電工電子實驗中心項目,省電工電子與控制高等學校骨干學科教學實驗中心項目,實驗中心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2000余萬元。

近年來,承擔科研項目20余項,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6項,主持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省教育廳等項目10項,縱向經費192萬元,總科研經費1535萬元,7項研究成果獲獎,技術轉讓成果5項,創造經濟效益6000余萬元,本工程領域面向企業解決了大量相關工程技術難題,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積累了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

本工程領域重點培養研究生掌握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生產經營管理的技術應用能力。強調使學生既掌握較為堅實的專業知識,又具有較強的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多年來,本工程領域大力開展產學研合作,已與海爾集團、海信集團、黃島發電廠、南車集團、青建集團、兗礦集團、黃海堿業、王莊煤礦等大型企業廣泛聯系,利用各自的優勢聯合培養研究生,06年與青島職業技術培訓中心組建了“理工技術培訓中心”,為企業解決了許多技術問題,培養了許多高水平人才。

經貿學院

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碩士點)

經貿學院成立于2003年1月,2006年批準設立數量經濟學碩士點,2011年批準設立應用經濟學一級碩士點。本一級學科設有研究生實踐中心、經貿實驗室及經貿模擬實驗室,擁有SPSS、SASS、S-plus、證券股票交易模擬系統、商業銀行模擬教學系統、Simtrade模擬系統、國際結算模擬系統等教學軟件。目前全院教職工39人,現有教授(包括外聘)8人,副教授10人;碩士生導師9人,博士及在讀博士12人。近年來,在國內外公開刊物上發表論文32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含教材)10余部。承擔國家、省部級、橫向課題各類課題50余項,多次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教改獎勵。逐步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結合、年富力強、充滿生氣與活力的教學科研師資隊伍。

應用經濟學是經濟學的其中一個學科分支,它主要運用理論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研究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各個專業領域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規律性,或對非經濟活動領域進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分析。本一級學科主要包括十個二級學科研究方向:國民經濟學、區域經濟學、金融學、產業經濟學、國際貿易學、勞動經濟學、數量經濟學、國防經濟、財政學和統計學。

目前經貿學院已開設在五個二級學科碩士點研究方向招收碩士研究生。即:金融學、產業經濟學、國際貿易學、統計學和數量經濟學。

01.金融學:金融學是主要研究貨幣運動規律與特征的應用經濟學科。它以貨幣為主要研究對象,不斷發展的金融國際化和金融創新為其提供了新的研究內容。該方向的研究領域涵蓋金融理論與政策、銀行體系運行與管理、金融市場的理論與實踐、金融創新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總結、金融國際化和金融市場一體化及其影響和對策研究、金融投資與金融工程等方面。金融學方向的課程設置既包括基本的專業學位課,如高級西方經濟學、高級計量經濟學、金融衍生品及定價理論等;又包括國際金融學、金融市場學、金融計量學、金融經濟學、投資分析與組合管理等獨具本方向特色的選修課。

02.產業經濟學:產業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的分支學科,它是以產業為研究對象,以提高產業經濟效益為根本目的的實用型經濟學科。其主要內容包括產業組織、產業結構、產業發展、產業布局和產業政策等,產業經濟是居于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之間的中觀經濟,是連接宏觀微觀經濟的紐帶。產業經濟學方向課程設置既包括基本的專業學位課,如產業經濟學、高級西方經濟學、高級計量經濟學等;又包括規制經濟學、組織行為學、國際經濟學、跨文化管理等獨具本方向特色的選修課。

03.國際貿易學:國際貿易學主要研究國際貿易運行的一般規律與特征。它以國際貨物和服務貿易為主要研究對象,并向國際經濟合作與投資領域擴展。理論研究與政策研究并重,政府層面與企業層面相結合。該方向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經濟與技術合作、跨國經營、WTO 與多邊貿易等方面。國際貿易學方向課程設置既包括基本的專業學位課,如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貿易實務研究、高級西方經濟學、跨國經營與投資、高級計量經濟學等,又有國際服務貿易研究、國際經濟合作、WTO與貿易救濟專題、區域經濟一體化、國際商務策劃等獨具本方向特色的選修課。

04.統計學:統計學是一門研究如何解釋、分析和應用數據的方法論科學。堅持與國際統計學科發展方向接軌,堅持將數理統計方法與社會經濟統計結合;面向實際,運用各種統計方法,對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管理學等領域的問題進行量化研究。開設的主要課程有:經濟統計分析、高級計量經濟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高級宏觀經濟學、高級微觀經濟學、抽樣理論與方法、商務統計與SAS應用、時間序列分析、多元統計分析、金融經濟學、數據挖掘等。

05.數量經濟學:數量經濟學是利用經濟學、數學、統計學以及計算機技術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以經濟數量表現、數量關系、數量變化及其規律性作為研究對象,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隨機特征的經濟變量關系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一門學科。數量經濟學研究的范圍主要包括數理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經濟計量學理論和方法及其模型的建立和應用、投入產出分析理論和方法、經濟系統的模擬仿真、經濟系統優化理論和方法、經濟預測和預警、經濟對策論以及金融經濟學等前沿領域。開設的主要課程有:高級西方經濟學、高級計量經濟學、商務決策的數量分析、現代經營決策分析、數理經濟學等。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本學科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基本規律,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該學科的研究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緊密結合。落戶我院的山東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城市文化與城市競爭力研究基地,是本學科的一個重要教學研究平臺。

本學科設有“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政治建設”、“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及其規律”等五個研究方向。學制2-2.5年。

本學科師資力量雄厚,有教授7人,博士14人,形成了鮮明的學術研究方向,并取得了豐厚的研究成果。自2007年招生以來,學生就業率較好,學生畢業后大都在科研、教學、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從事理論研究或教學工作或管理工作。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為準!

2026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云南網警備案專用圖標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
云南網警報警專用圖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凭祥市| 麦盖提县| 德州市| 西盟| 菏泽市| 昌平区| 大方县| 庐江县| 中方县| 自治县| 阿合奇县| 布拖县| 噶尔县| 丘北县| 榆林市| 永胜县| 华坪县| 嵩明县| 甘洛县| 杭州市| 侯马市| 维西| 田阳县| 英德市| 乐安县| 济南市| 辉南县| 临汾市| 津市市| 彰武县| 黄大仙区| 扎囊县| 崇阳县| 仪征市| 乌鲁木齐市| 铁岭县| 漯河市| 鸡东县| 新和县| 广水市| 攀枝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