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 依托流動站名稱 | 工作任務(簡要說明) | 導師姓名 | 備注 |
1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1、產酶目標微生物的篩選與鑒定、產酶條件優化、異源表達、發酵調控策略及分子生物學手段提高胞外酶活; 2、烘焙及面制食品酶應用酶學特性、面團體系中的發酵流變學、動態流變學、熱力學及影響面團乳化穩定性、感官及質構特性的研發等。 |
黃衛寧 | |
2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1、圍繞蛋白質和功能因子,運用分子組裝技術和微膠囊技術開展研究,特別側重可食用載體體系的開發和應用相關的基礎研究; 2、協助合作導師指導研究生,并發表學術論文。 |
梁麗 | |
3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1、以具有生物減除重金屬鉛功能的植物乳桿菌CCFM8610為研究對象,利用比較基因組學、代謝組學、蛋白質組學以及基因工程技術解析菌株對鉛脅迫的抵御機制,并解決其產業化關鍵技術; 2、通過代謝組學分析CCFM8661在重金屬鉛暴露過程中小分子代謝產物的變化情況,推測菌體的代謝途徑變化,分析鉛毒性對益生菌氧化應激、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分解代謝以及細胞膜改變等方面的影響,通過轉錄組學分析解析鉛暴露后菌體代謝通路的改變,進一步建立菌體響應鉛毒性的代謝毒理學評價體系和評價模型; 3、針對代謝組及蛋白質組分析聚焦的金屬外排泵蛋白、金屬硫蛋白、鉛耐受轉運途徑、氧化損傷修復途徑等與鉛脅迫拮抗相關的代謝途徑及特異性蛋白,通過構建基因敲除或過表達的遺傳操作系統,實現進一步的驗證和確認。 |
陳衛 張灝 趙建新 |
|
4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1、采用生物技術制備食品功能因子; 2、食品新型加工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
楊瑞金 趙偉 |
|
5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為改善淀粉的性能、擴大其應用范圍,利用物理、化學或酶法處理,從而改變淀粉的天然特性,使其更適合于一定應用要求和遵循現代食品技術的發展趨勢,實現以淀粉為載體,包埋營養功能組分,達到功能因子營養穩態化的目的。本崗位主要利用淀粉的結構與性能,構建淀粉基載體,調控和評價營養因子功能的釋放特性;主要開展淀粉基載體的設計、構建與優化,實現功能因子在體內的穩態化和緩釋功能,通過分子動力學技術設計載體結構,探索能明顯改變載體穩態化功能因子的調控策略,提高功能因子的生物利用度和穩定性。 | 顧正彪 | |
6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首先通過基于微量蛋白的酶基因破譯和基于生物信息資源庫的酶基因直接挖掘獲得具有實用價值的微生物來源新型淀粉酶。同時,建立新型淀粉酶胞外分泌體系,實現重組淀粉酶的胞外表達。另外,結合分子結構表征和計算機模擬,揭示新型淀粉酶的催化機制;在此基礎上采用理性設計對酶分子進行改造,獲得滿足不同淀粉改性需求的淀粉酶。在此基礎上,將新型淀粉酶應用于淀粉生物改性中,了解酶催化產物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本研究為新型淀粉酶及其產物的開發與應用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 | 顧正彪 | |
7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1、酶的食品級表達與生產; 2、發酵工程高效產酶; 3、酶高效生物催化; 4、功能性食品配料的高效生產。 |
江波 | |
8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1. 糖酶的定向篩選; 2. 糖酶的結構解析與催化機制; 3. 糖酶的計算模擬與分子改造; 4. 糖酶的定向進化與高效篩選。 |
沐萬孟 | |
9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擬以近紅外量子點、長余輝納米材料、上轉換納米材料、可激活光學探針等單模態低背景納米探針為基礎,通過化學方法構建新型低背景多功能生物成像探針,實現高靶向性和高靈敏的活體多模態成像。從發展近紅外熒光/MRI和可激活近紅外熒光/CT多模態成像探針,到將多模態成像與治療技術(如光熱、光動力學和藥物治療等)集于一體的診療一體化多功能納米探針,實現“多模態成像→多模態成像 + 單方式(如藥物或光熱或光動力學)治療→多模態成像 + 多方式(如藥物和光動力學)治療”的逐步發展。 | 嚴秀平 | |
10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研究糧油資源中活性成分對輔助降血糖作用的功效及其作用機理。 | 張暉 | |
11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1、圍繞微生物產功能脂質及其應用開展研究; 2、發表系列高水平SCI研究論文,申請國際國內專利; 3、輔助方向教授指導研究生進行科研; 4、申請省部級博后相關的科研項目。 |
陳海琴 | |
12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1、圍繞脂質生物合成、代謝與人體健康的相互關系開展研究; 2、帶領碩博研究生團隊進行高效率研究工作; 3、發表系列高水平SCI研究論文,申請國際國內專利; 4、輔助方向教授完成某個領域的研究任務。 |
陳永泉 | |
13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1、圍繞脂質代謝與人體健康的相互關系開展研究; 2、帶領碩博研究生團隊進行高效率研究工作; 3、發表系列高水平SCI研究論文,申請國際國內專利; 4、輔助方向教授完成某個領域的研究任務。 |
顧震南 | |
14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1、感應電場體統的設計與搭建; 2、感應電場技術在液態食品殺菌中的應用; 3、感應電場技術殺菌機理探究。 |
徐學明 | |
15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以研究室現有的能夠轉化植物甾醇,合成甾體藥物中間體的新金色分枝桿菌為研究基礎,通過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等技術手段,實現高附加值甾體藥物中間體的綠色、安全和高效的微生物轉化。 | 徐學明 | |
16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1、圍繞胰腺-腸道區域免疫穩態調控,針對其中關鍵免疫細胞與分子等靶點,在相關免疫細胞及動物模型中篩選具有健康調控作用及轉化價值的內源活性物質、營養素或膳食組分; 2、在合作教授指導下完成課題;撰寫SCI文章、申請專利; 3、申報與課題相關國家、省部級項目 |
孫嘉 | |
17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1、水產品的精深加工以及營養健康食品的開發。對淡水魚、名優海產品等水產品精深加工及副產物的綜合利用進行研究,對殼聚糖等功能性多糖的功能開發及應用開展研究; 2、完成相關科研任務,協助課題組進行相關項目的申報、階段匯報等項目管理工作; 3、協助相關的實驗教學及研究生培養工作; 4、每年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1-2篇。 |
夏文水 | |
18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研究全麥粉中各組分在油炸過程中發生何種物理化學變化,并在此基礎上研究其對產品微觀結構的影響,進而分析其對油炸過程中水分蒸發-脂肪吸收的調節作用,建立可行的調控機制。 | 王立 | |
19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1、單克隆抗體的構建與復合型功能納米材料的制備及協同創新技術; 2、協助指導研究生 |
胥傳來 | |
20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從事脂質化學、脂質營養、功能評價及代謝研究。 | 王興國 | |
21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1、研究圍繞中國傳統發酵食品中蛋白及相關組分的變化機制及其對品質的影響; 2、協助合作導師指導研究生并撰寫相關的課題研究報告; 3、協助專利申請,參與合作企業的技術創新。 |
周鵬 | |
22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1、新型乳蛋白高效制備及其功能性研究; 2、功能性乳制品的創制及高品質調控; 3、協助合作導師指導研究生,以及撰寫相關的課題申請和研究報告; 4、在國內外主流期刊上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 |
周鵬 | |
23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對內置流道航空葉片增減材制造進行相關研究,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并指導研究生進行科研工作 | 武美萍 | |
24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以我國傳統釀造食醋或濃香型白酒為代表,采用高通量測序、元基因組測序等技術研究我國傳統固態發酵食醋、白酒微生物群落及其基因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深入解析鎮江香醋或白酒風味或功能性物質基礎,明晰主要功能微生物在其風味或功能性物質合成中的作用,指導釀造功能菌群開發利用。開展傳統釀造食品功能評價及其健康因子物質基礎的挖掘與機制解析。 | 許正宏 | |
25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1、傳統釀造中微生物與酶功能的挖掘; 2、酶的構建與理性設計; 3、新酶應用與傳統工藝改良。 |
陸健 | |
26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1、傳統發酵食品功能性研究; 2、傳統發酵食品群體微生物及生物信息學研究 |
毛健 | |
27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開展畢赤酵母創新表達系統及發酵工藝研究,研究畢赤酵母碳源阻遏的分子機理,尤其是甘油代謝與甲醇代謝之間的調控機制研究。 | 白仲虎 | |
28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開展細胞治療、免疫治療技術研究,新型細胞治療系統研發。研究開發用于細胞治療的自動化設備。 | 白仲虎 | |
29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等手段構建適應多種病毒繁殖的新型全懸浮細胞株 | 白仲虎 | |
30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具有學科交叉的研究背景或在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經濟學等背景,初步熟悉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的某個領域,或具有大數據研究的基礎,入站后能夠展開大數據與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食品安全治理政策、“一帶一路”食品安全、中國與東盟進出口食品安全性等研究。 | 吳林海 | 男性優先,具有課題研究經歷與發表SSCI\SCI論文者優先 |
31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硫(硒)系過渡金屬化合物及石墨烯等二維新材料,或氮化鎵基HEMT器件、紫外探測器、LED等的制備、測試和分析;熟悉等離子體生長或處理技術,光電性能測試技術,協助指導碩、博研究生。 | 顧曉峰 | |
32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1、大規模傳感器數據流異常檢測、分析與處理技術; 2、傳感器網絡可靠性; 3、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文物古建筑及古樹名木無損檢測技術; 4、相關的軟硬件產品研發; 5、協助指導碩、博研究生。 |
李光輝 | |
33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1、應用原子層沉積技術制備厚度; 2、組成可控的納米薄膜并研究其結構與性能。 |
丁玉強 | |
34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1、建立高品質、低成本且綠色環保的氧化石墨及量子點生產工藝; 2、構筑高效和穩定的電極材料電子/離子傳導網; 3、設計合成高性能鋰電池用電極材料; 4、研究電極材料微觀結構、性質和電池行為三者關系的內在規律,完善石墨烯復合電極材料的設計思想; 5、開發基于石墨烯的新一代大功率鋰動力電池,以滿足我國電動汽車發展對動力源電池的需要。 |
李在均 | |
35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1、設計合成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包括共聚物、生物基及天然大分子的改性與加工; 2、開發可降解新型綠色防腐保鮮包裝材料。 |
陳明清 | |
36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光敏高分子分子設計、合成及其微電子功能化應用研究。 | 劉曉亞 | |
37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通過對聚乙烯醇物理或化學改性,聚乙烯醇實現熔融加工。 | 東為富 | |
38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1、研究在不同經濟模態下,結合新古典、奧地利學派、制度經濟學、新增長主義等經濟學理論,探究設計參與企業和組織創新的可能性和方法; 2、基于經濟學“最簡線性模型”探究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圍繞技術更新換代的戰略機遇點的把握。 |
辛向陽 | |
39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圍繞綠色設計和可持續發展進行以下兩方面研究內容的文獻和調研料整理工作 | 辛向陽 | |
40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開展中國設計思想及理論創新課題的相關研究 | 王強 | |
41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1、研究不同經濟模態下,系統設計到產品服務系統設計的發展過程與相關特征;2、系統創新設計在不同模式下的設計思維與方法; 3、當代經濟模式下系統創新設計的介入的機會與方向; 4、不同領域的系統創新設計實踐分析 |
張凌浩 | |
42 | 食品科學與技術 | 1、博士畢業或即將畢業,有第一作者的SCI文章; 2、腫瘤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藥理學或化學生物學方向; 3、具有獨立科研思維能力,能夠獨立開展相關課題,愿意承擔有挑戰性的課題;具有海外留學經歷者尤佳; 4、有較好的英語寫作和口頭交流能力,工作作風積極肯干,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 |
陳永泉 申延琴 |
|
43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1、完成PvEH1 突變酶的理性設計方案,構建較為完善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及評價系統,并優化突變酶文庫構建和高通量篩選方法; 2、借助定點飽和突變等方法完成一級突變酶文庫的構建, 針對不同底物完成高通量篩選并獲得若干優良突變酶,并對其催化特性和對映歸一性進行測定和分析; 3、根據一級突變酶文庫的篩選結果,理性設計迭代飽和突變方案, 完成二級和多級突變酶文庫的構建及篩選, 分別獲得針對 3 種模式分子區域選擇性高且互補的 6~9 個催化活性高的 2 點和多點突變酶; 4、完成優良突變酶的純化和催化特性的測定, 利用優良突變酶建立催化 3 種模式分子對映歸一性水解制備高純度和高產率手性鄰二醇的催化工藝。 |
鄔敏辰 李劍芳 龐慶豐 |
|
44 | 食品科學與技術 | 1、建立小鼠帕金森病模型; 2、體外培養神經細胞PC12、原代培養小膠質細胞 ; 3、細胞水平和整體動物水平檢測自噬的發生; 4、找出帕金森病小鼠中自噬發生的信號通路。 |
陳永泉 申延琴 |
|
45 | 紡織科學與工程 | 1、紡織加工過程智能控制系統算法及編程; 2、紡織加工過程圖像識別及仿真設計。 |
薛元 | |
46 | 紡織科學與工程 | 1、抗菌劑和抗菌高分子的設計和合成, 新型納米抗菌材料的制備; 2、生物抗菌材料的制備、性能、機理研究; 3、以科學研究工作為主,在合作教授的指導下承擔科研課題; 4、根據創新研究需要申請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或其他基金等科研項目; 5、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高水平的學術論文; 6、協助指導研究生進行科研工作。 |
任學宏 | 在國際期刊上已發表或即將發表兩篇以上SCI學術論文 |
47 | 紡織科學與工程 | 1、基于溶膠摻雜等研究方法,研究紡織品表面特種智能或功能改性,重點闡明功能涂料及環境響應性涂料合成、功能助劑合成、纖維材料接枝等課題研究機理及具體研究方法; 2、在上述功能紡織科學研究工作基礎上,能夠在國際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 3、申請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江蘇省博士后科學基金或其他基金等科研項目; 4、協助合作導師指導研究生及相關基礎研發及應用基礎拓展活動。 |
王潮霞 | 博士學位為染整、高分子、有機合成、精細化學品等相關專業 |
48 | 紡織科學與工程 | 研究基于三原色發光材料對顏料印花的增色機理,制備納米級、高穩定的發光材料噴墨墨水,探討發光材料顆粒大小、分散劑結構等因素對材料發光性能的影響。 | 付少海 | |
49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開發新型皮膚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研究材料組成、微觀結構、表面性質、生物力學性能對真皮和表皮細胞生長分化的影響。 | 陳敬華 | |
50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建立以膠原為基材,制作細胞膜片的技術,開發組織工程人工皮膚產品的基礎研究工作。 | 陳敬華 | |
51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降糖生物活性物質分離制備與功能評價 | 史勁松 | |
52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圍繞心血管重大疾病的共性問題開展研究,能帶領碩博研究生團隊進行高效率研究工作,能發表系列高水平SCI研究論文,申請國際國內專利。 | 馬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