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市古城小學簡介
彌勒市古城小學創辦于1912年,學校占地25549平方米,建筑面積6828平方米,綠化面積11828平方米。2006年由原彌陽鎮中心小學晉升為市直屬學校。學校現有學生1532人,設32個教學班;在編教職工67名。
秉承學校百年辦學的光輝歷史,近年來,古城小學在各級領導重視、關心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遵循“崇德精業,明禮啟智”的校訓,“勤奮卓杰,力行擔當”的校風,“敬業、博學、創新”的教風,以“讓全體學生合格,讓更多學生優秀”為育人目標,全面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落實國家課程方案,校委班子團結和帶領全體教職工敢于爭先,奮力拼搏,在思想理念、軟硬件建設、教育教學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先后榮獲“云南省平安校園”“云南省優秀少先隊陣地”“云南省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紅河州文明單位”“ 紅河州巾幗文明崗”“紅河州弘揚延安精神先進單位”“紅河州綠色學校”“紅河州禁毒教育基地”“彌勒市教育科研基地”“彌勒市科普示范學校”“現代教育示范學校”“彌勒市模范黨員示范崗”等榮譽和稱號,凸顯出自己的辦學靚點。
一、是建成全市小學一流的校園環境。
古城小學堅持校園環境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統一的原則,按照現代學校建設標準,整體規劃,抓“精”、創“實”、顯“特”。“精”就是注重布局合理,追求卓越品位;“實”就是講究建設的育人功能,追求內容與形式的實用性;“特”就是體現現代城市學校的水平。整個校園建設規劃布局合理,功能齊備,草木長綠,鮮花常開,在綠化、美化、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走在全市小學前列,實現校園內“一草一木傳情,一磚一石言志”,被評為彌勒第一批“綠色環保學校”。
二、是配備全市一流的教學設施。
學校建有一幢綜合樓,兩幢教學樓、30間教室。多媒體教室、微機室、錄播室,畫室、圖書室、自然實驗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舞蹈教室、禁毒宣傳室、體育室、少先隊活動室等功能室俱全;28間教室配備了電子白板;建有4×220米跑道環繞的綠茵足球場1塊、規范的籃球場5塊,設有乒乓球活動區,配備了單雙杠、鋼琴、電子琴、美術畫架等單體美教育教學設施設備,能滿足日常教育教學需求。
三、是擁有全市小學一流的教師隊伍。
古城小學有教師67人,平均年齡36歲,其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35人、大專學歷15人;小學高級教師45人;縣級以上骨干教師4人。學校重視隊伍建設,積極選派教師外出上海、昆明等地培訓學習,參加市內組織的各種培訓,并結合教學開展校本系列培訓活動,開闊了教師們的視野,提高了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和業務水平。多年來,教師參加市組織的課堂教學技能競賽,成績均名列前茅;參加省、州、市各級教學論文大賽300人次獲獎,多名教師在國家、省、州、市專業期刊發表教育論文近百篇。
四、是保持全市小學一流的教育教學質量。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所有工作最后的呈現,是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我校按照市教育局“學前打基礎,小學促發展,初中提質量,高中創品牌,職教顯特色”的發展思路,準確定位小學教育的目標,致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抓教育教學質量上,嚴格執行學科課程標準,保證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學習應用現代教學理論,教學中突出學習主體,大力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改變教與學的方式,讓學生學會學習;致力打造高效課堂,向40分鐘要質量,改變了“時間+汗水”的教學方式;加強教學研究,實現“以研促教”,在促進教師教師專業成長的同時,大面積提高了教學質量。多年來,古城小學教育教學效果,均名列全市同類學校前列,得到家長與社會的信任。
五、是形成全市小學有影響的辦學特色。學校充分利用優良的辦學條件,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在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發展學生個性特長、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等方面形成了富有影響的辦學特色。
每年學校都舉辦名為“魅力校園”的文藝展演活動,邀請校友、友鄰學校和各級領導觀摩指導。活動由學生唱主角,以年級為單位參加才藝展示,做到人人有舞臺。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包括歌唱、舞蹈、小品、課本劇等等,圓了每一個孩子的舞臺夢,促進了學生個性和文藝素養發展。
學校圖書室現有藏書30000余冊,為學生讀書創造良好條件。結合市教育局組織的“閱讀助成長,書香溢校園”活動,學校積極創建“書香”活動。每天中午,學校開放圖書室,安排老師帶領學生到圖書室借閱;在教學樓走道設置了圖書走廊,每個教室還設有圖書角,方便學生閱讀,為孩子們提供了讀好書的平臺;教師每年自己訂閱一份自己喜歡的刊物,每學期自覺借閱專業書籍,并做好讀書隨筆,在教師中信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信條,享受讀書帶來的幸福好快樂;每學期開展“教師經典誦讀比賽”“讀書之星”、“書香班級”評比,舉行每周背誦一首詩、學生參加讀書征文、學生演講比賽、課外閱讀知識競答、英語課堂技能大賽等活動,營造了濃厚的閱讀氛圍,激發了師生、家長“好讀書,讀好書”的熱情。截止目前,教師《讀書隨筆》上百冊,學校已經整理、出版《每周一詩》共14冊、《古城小學生優秀作文》等。
——“大課間活動”讓學生享受到運動的快樂。
“每天鍛煉一小時,幸福生活一輩子”。我校積極貫徹“陽光體育”活動,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的要求,開足體育課,并在每天9:30——10:00開展健身“大課間”活動。充滿朝氣的第三套廣播體操,以及自編自創舞蹈的扇子舞、剛勁有力的武術操、配上動作的“文明禮儀歌謠操”,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既鍛煉了身體,又受到了藝術的熏陶,享受到了體育鍛煉的快樂,收到了寓教于樂的效果。
——冬季運動會為學生提供檢驗運動競技的平臺。
“我參與,我快樂;我運動,我健康!”這是古城小學運動會的口號。多年來,我校堅持每年冬月舉辦全校冬季運動會。比賽項目設置考慮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和身體特點,包括田徑、球類、團體操、跳繩等12個小項,讓不同年齡、不同特長的學生檢驗了自己的運動水平,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鍛煉了學生的意志力。近幾年來,我校學生的身體體質不斷提高,在小學畢業生體質測評中98%以上為優。
——英語趣味口語讓學生收獲別樣的語境體驗
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英語,讓學生獲得最直接最正宗的口語體驗,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語境的創造十分重要。我校在征得家長的支持后,聘請牙買加口語教師“馬克”,對五年級學生進行了英語口語教學。
經過一年的教學,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課堂語境初步形成,消除了學生對外籍教師的神秘感和與人口語交際的恐懼心理,得到了學生家長的肯定。已經成功舉辦了兩屆“英語技能大賽”,
——延安精神進校園活動拓展了我校精神文明建設陣地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即延安精神。隨著教育改革的穩步推進,教育工作已站在了新的起點,進入了新的階段,揭示著新的特征。在“上好學,讀好書”的新起點與“依法辦學、規范辦學”的新階段和“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新特征的旗幟下,必須用延安精神作指導來發展教育,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此,我校積極推進延安精神進校園活動,豐富了校園活動,提升了師生的精神面貌。
——教育科研引領教師團隊協作,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使教師自我實現成為可能
新課改要求教師走智慧型、研究型發展的道路,教師必須成為新課程的開發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教育目的的實踐者、教學活動的指導者創造者、教學方法的探索者。學校的教科研工作就應當實實在在的成為學校教師實現這一目標,實施切實可行的教育教學行為的促進者、先行者。因此,為教師搭建一個可以實踐生動活潑教育教學成功案例的寬闊、穩定舞臺,以有效的全面的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就是學校教科研工作的使命。以科研為先導,科研興校,也是教育改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校積極探索教育科研的有效途徑,省級課題《農村小學數學趣味性課堂教學的研究》、《小學語文閱讀差異教學設計及實踐的研究》已經立項正在進行研究,最有效的我校的“教師青藍結對活動”和“教師舞臺遷移”。這些活動的開展,是促使教師努力、激情、能耐、奉獻、“痛并快樂著”的內驅力所在!堅持走教師專業成長之路,是解決目前教師職業倦怠的有效途徑,是學校生機活力的源泉,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一所學校沒有具備教師獲得持續有效發展的功能,就不可能有學生的最大發展,更不會有學校的發展。
學校教育需要時間的積淀,需要內涵的充盈,需要文化的浸潤,在學校工作中,我們堅持活動承載文化、細節涵養文化、行動實現文化、言行展示文化,最終達成共同的愿景——就要使所有參與教育過程的人都得到發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一年的工作中,古城小學雖然取得一些成績,但離各級領導及人民群眾的要求還有相當距離,我們將繼續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團結拼搏,奮勇爭先,為創建教育強市作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