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慶縣魯史中心學校簡介
魯史中心校的前身為魯史學區。在2005年12月的教育綜合改革時,將原魯史校區和犀牛校區合并組建而成,是鎮政府所在地的中心校。
70多年的發展歷程見證了中心校的發展壯大,見證了教育的改革與發展。1935年(民國24年)設立民國魯史學區,下設15所國民學校。新中國成立后,改為魯史學區,1970學區在文化大革命中撤銷,在大隊成立貧下中農管理委員會,1978年恢復學區后,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2003年12月,實施人事制度改革撤學區,成立魯史鎮中心學校魯史校區,2005年12月,實施教育綜合改革將原魯史校區和犀牛校區合并,新組建魯史中心學校。2009年下半年實施了績效工資改革和崗位設置管理,中心校在改革中發展,在創新中突破。
按照“宜并則并,需增則增,就近入學,提高質量”的原則,中心校服務7個行政村,總服務人口12787人。下設6個村完小,在校生1020名(學前幼兒157名)其中住校生580人。在各政府和主管部門的領導下,抓住校舍安全工程和薄弱學校建設工程機遇,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實現村完小都有框架教學樓。中心校現有占地總面積44311平方米,建筑用地面積6053平方米,其中全框架結構9972平方米,磚混結構326平方米。現配有小學科學實驗室2間、圖書閱覽室2間、教學光碟播放室13間、遠程教育接收室6間等設備,運動場地基本滿足教學需要,除桃源完小以外5所完小都有標準籃球場。
中心校現有教師64人,其中本科學歷10人,專科學歷38人,中專學歷16人。有第三屆全國百佳語文教師1人,第三屆全國優秀語文教師1人,市級骨干教師2人,縣級骨干教師2人,縣學科工作室成員2人。通過人事制度改革,教育綜合改革、績效工資改革、崗位設置管理,實現校長公選、教師全員聘任,建立中心校—學習組(村完小)管理體系。建立健全近30個管理制度,并逐項得以落實,辦學、管理逐步走向規范化。積極開發校本教研及培訓,以“學習者為中心”參與式課堂教學改革得以深化發展,教學效率得以提高,德育工作課程化,養成教育制度化,少先隊活動開展特色化,為學生特長發展搭建平臺,各學校結合實際開設繪畫、體育、音樂與舞蹈、手工制作等興趣小組,中心校的班級讀書活動有聲有色,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通過全體師生的不懈努力,中心校多次受到上級表彰,學校知名度不斷提高。近20年來,魯史中心學校教學成績一直在全縣前列,鞏固率100%。2009、2010、2011、2012學年連續被縣委政府評為綜合評價質量優秀學校。多次獲得市級“督導評估優級”學校,縣級“教育教學管理先進單位”,縣級“德育先進集體”,縣級“德育良級學校”,“質量管理先進單位”和“教育質量綜合獎”、“綠色學校”“金點子學校”、“德育作先進學校”等榮譽稱號,教師和學生也多人受上級的表彰獎勵。村完小分別獲得縣市兩級的“文明學校”、“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近兩年來,教師參加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舉辦的各級各類競賽有37人次論文發表并獲得國家、省市縣的表彰,有12人次教師的論文獲獎并在國家級、省級刊物發表,學生有10人次的作品獲得縣級表彰。
中心校秉承“安全第一,德育為首,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促發展,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辦學宗旨,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以德樹教,立德樹人,以學生和教師發展為核心,創新為重 ”的辦學理念。明確了“成智慧之師 育智慧之生 辦智慧之校 創一流校風 育一流人才 出一流質量 建一流環境”的辦學目標,形成了“文明、團結、勤奮、創新”的校風,“兼愛 正義 敬業 博學”的教風。“博愛 正直 負責 好學”的學風,達成了“用心鑄教育 全力謀發展”共識。緊緊抓住“德育活動 教科研活動”兩個載體,把握“靠質量立校 靠人才強校 靠科研興校 靠機制活校 靠特色揚校”五個關鍵。辦學水平和效益不斷提高,不斷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為社會培養大批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建設者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