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好!我想請問一下村官的所有保險都個人交嗎?中央規定的保險應該是用人單位幫交一部分,為什么到了村官就連中央政策都變了?還有,我們大部分村官都想問一下,交保險應該是自愿的,能否可以不交?保險太高了,占了我們補助的三分之一,有點殘忍。麻煩請給予答復。謝謝!
回復:我站收到很多已經上任的大學生村官朋友的留言,我們也很無奈,下面一個篇來云南省委組織部網站的文章——村官的“身份證”,讓我們看到高層的關注。
村官的“身份證”
農業是云南經濟的基礎,需要堅持不懈地下大氣力夯實夯牢。應該看到,我省農業基礎依然比較薄弱,既是多年積累的老問題,也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凸顯的新矛盾。積極貫徹執行中央對農業問題的一號文件,云南身體力行。
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關于5年內選拔萬名大學生到村任職,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基層農村村干部隊伍結構的計劃,云南省2008年首次選拔2000名大學生到村任職。
選拔大學生到村任職,能給鄉村帶去知識型人才,為農村農業的科技化發展奠定基礎;充實農村基層干部的管理水平,提高農村發展步伐;還能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為其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總之,大學生到村任職,能讓人看到希望的田野再次升騰的可能,然而這種可能變成現實的基礎前提是:需要妥善解決大學生村官“身份證”的問題。
“我們不是干部,不是公務員,也不是農民,我們什么都不是。”在上任前的培訓班期間,一名大學生村官對記者這樣說。神情間難掩落寞。為政府長遠謀略農村農業發展問題的舉措合掌稱道的同時,來自未來村官的憂慮也不容忽視:其一,大學生是未來國之棟梁,無論成其何種職業何種崗位,他們首先得是一個平常的人,在寄予他們希望的同時,關注并關心他們自己的價值歸宿是需要也是必須的;其二,全心全意為農業農村服務的基本是農村希望的前提,這個前提又與村官的“身份”不無關聯,他們不是干部,不是公務員,也不是農民,目前至少是什么身份都不是,沒有一個明晰的定位,希望的動力很懷疑會變成“應付考試”的行為,這與政府希望的初衷背道而馳;其三,農村農業問題是一個持續發展的艱巨過程,需要一撥一撥有志向有行動的人們長期堅持發展,發展的希望在人,在人才,只有無數的人才愛上充滿希望的云嶺大地,讓他們在此生根,發芽,開花,希望才有可能,而起碼的“身份證”是他們為希望去奮斗的最本能的力量。
事實上,類似大學生村官進駐農村模式,在云南很多年前就開始實施,比如單位下派農村基層蹲點,到農村掛職鍛煉等,雖然短暫的流動性的在農村服務,此舉切實為推動農村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應有的力量。與此次大學生村官不同的是,身份不一樣,前者有明確的身份,有單位或是政府公職,大學生屬于零身份。
國內許多地方在人才機制的引進方面,可以說是梧桐枝繁葉茂專為鳳凰準備,xx級別的是享受別墅的物質待遇,xx級別的可以安排隨從家屬......這些措施撇卡待遇不論,就是在物質上給人才更多的保障,給予身份,讓其轉變的生產力發揮到最佳狀態。盡管我們的大學生多數屬于剛走出象牙臺的群體,但是,誰也不能保證未來的袁隆平第二不會在云南在大學生村官中出現。給予他們“身份證”是對熱血青年的鼓勵,是對心懷抱負之人起碼的尊重,亦是云南農村農業基業長足發展的基本。
浙江海洋學院公共管理學院耿相魁教授認為,大學生村官角色的模糊定位,使他們陷入對自身角色的困惑,不知道自己究竟屬于什么,應擺在什么位置上,這不利于他們在農村開展工作。應該尊重國家和云南機制革新的過程,在當前身份確認定位機制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對于即將到廣闊的農村大地施展才能的大學生村官,主管部門對身份問題是不是該提到一個高度:最起碼要認真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