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涵蓋了各個階段、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成百上千項政策(包括黨章、黨的各次代表大會的報告和決議,黨中央各次全會的決議和公報、各屆、次全國人大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其他報告,憲法、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和制度等),鄧小平理論為所有這些政策提供了共同的理念,這些政策共同的導向是實現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試問所有這些政策屬于哪個層次的公共政策?
答: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實行所有的改革開放政策,都屬于“改革開放政策群”。因為:(1)政策群是指國家、政府和一定類型的政治體制中的執政黨在某一較長時間段內制定和實施的內容各異但產出理念同源,導向相近的政策集合體。(2)根據政策群這一概念特征,我國自1978年以來所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雖內容各異,但其產生理念同源,即鄧小平理論為所有政策提出了共同的理念;所有政策具有共同的導向,即實現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2、1982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開會討論國家機構精簡問題,鄧小平做了《精簡機構是一場革命》的講話,提出了機構改革的政策要點。國務院據此擬制了國務院機構改革初步方案、國務院部委機構改革實施方案、國務院直屬機構改革方案,并先后經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2次會議(1982年3月)、第 23次會議(同年5月)、第24次會議(同年8月)審議、通過。此外,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和中央全會都要通過一些政策性文件,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 (1978年12月2日通過),以及黨的主要領導人發表一些重要講話,如鄧小平南巡講話給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帶來重大影響。試用所學知識分析當代中國公共政策中黨的政策這一重要組成部分。
答:(1)在當代中國,共產黨組織事實上成為一種社會公共權力,而且是各種社會公共權力的組織機構的領導核心。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的過程,是指以中國共產黨組織為首的所有履行當代中國社會公共權力的組織機構的決策與執行的過程。(2)以上案例說明,中國共產黨制定的政策是它在一定歷史時期為實現一定的任務而規定的調整國家之間和國家內部各社會群體之間的行為的依據和準則。黨的政策是中國公共政策的重要組織部分。在當代中國的現行體制中,黨的政策以兩種形式成為公共政策,一種是直接的形式,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另一種是間接的形式。將黨的政策變成國家意志的法定程序有三種類型:一是中共中央與國家機構聯名發布政策方案;二是中共中央提出政策創議,國家機構據此制定具體的政策方案,并按照法定程序通過;三是政府決策以黨提出的政策原則為依據。
3、材料:1962年,美國與蘇聯之間發生了“古巴導彈危機”事件,其背景是美國、蘇聯日益加深的軍事對抗。事端則起因于蘇聯將導彈秘密運至古巴,并設置導彈發射基地。美國發現這一問題后,針對這一嚴重的安全危機,為了實現國家安全目標,美國總統肯尼迪馬上召集國家安全委員會及其智囊人物研究對策,很快拿出處理“導彈危機”的六個方案:①無所作為(零方案);②對蘇聯和古巴施加外交壓力;③通過各種渠道與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接觸;④派遣美軍入侵古巴;⑤對古巴實施先發制人的突襲;⑥采取間接軍事行動——封鎖海面。根據以上材料中所提供的六個方案,請你根據公共政策學的方案擇優的有關原理,選擇出結束“導彈危機”的最佳方案。
答:政策方案的選擇必須經過方案的評估與擇優兩個步驟。政策方案的評估有一定的標準。①有利于元政策的實現;②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有關政策的目標;③消耗的政策資源盡可能地少;④實現政策目標的風險程度盡可能地小;⑤政策實施的副作用盡可能地小。根據以上標準,對政策方案中的每一個方案進行比較、判斷,從而選擇出最優方案。依據政策方案評估的標準,我們可以分析的六個方案;六個方案可以歸為三類:第一方案屬于無行動方案。第二、三方案屬于外交行動方案,第四、五、六方案屬于軍事方案。顯然,第一方案不可能實現美國的國家安全目標,首先被排除。第二、三方案相對于軍事方案政策資源消耗較少,風險程度較小,但它屬于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政策目標的政策方案,因為外交壓力不至于使蘇聯退縮。在軍事方案中,第四、五方案都是屬于直接軍事行動。直接軍事行動肯定消耗較多的政策資源,且風險程度是最大的,有可能引起較大規模的戰爭,而且最終不一定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政策目標,甚至不能實現政策目標,即可能產生副作用,造成世界政治、軍事形勢的惡化。相比之下,間接軍事方案卻有著許多優點:消耗的政策資源盡可能地少;實現政策目標的風險程度也較小;政策實施的副作用較小;通過封鎖,客觀上切斷了蘇聯與古巴的軍事和經濟聯系,不利于古巴和蘇聯的國家利益和安全利益,且又在道義上占據有利地位。這樣,第六方案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其政策目標——維護美國的國家安全,因此,選擇第六方案是解決“導彈危機”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