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國也》
[譯文]
粱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總算很盡心了吧!如果黃河北部地區發生災荒,我就遷移那里的災民到河東,遷移河東的糧食到河內;如果河東地區發生災荒,也是這樣辦。考察鄰國的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的。但是鄰國的百姓不會少一點,而我的百姓也不會多一點,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請允許我以打仗來做個比喻:(在)戰鼓咚咚敲響,兵器剛剛交鋒(的時候),(有人)就丟掉鎧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來,有的人的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了下來,用只是逃跑了五十步來嘲笑逃跑一百步的,那怎么說呢?”
梁惠王說:“不行,那只是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這也是逃跑。”
孟子說:“大王如果知道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如果(耕作)不違背農時,那么糧食就吃不完了;如果細密的網不進入池塘,那么魚鱉就吃不完了;如果按一定的季節進入山林砍伐,那么木材就用不完了。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樣就使老百姓供養家人,喪葬死者沒有遺憾了。這就是王道的開端。”
“(讓每一家)有五畝地的宅院,又種上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可以穿上(輕軟的)絲織衣服;雞、豬、狗等家禽家畜,不要失去養育它們的時機,那么七十歲的人可以吃上肉了;(每家)百畝的農田,不要占用他們的農作季節,那么數口之家就可以沒有饑餓了;認真辦好學校教育,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來反復教導他們,那么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身背頭頂(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歲的人有絲織衣服穿,有肉吃,黎民百姓不挨餓不受寒;這樣做了卻不能統一天下的事,還從來不曾有過。”
“(現在是)狗和豬在吃人的食物卻不知道去制止,路上有餓死的尸體還不知道開倉發糧賑救饑民;人死了,卻說:'不是我的責任,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用兵器殺死了人,卻說'不是我殺的,是兵器殺的'有什么兩樣呢?大王如果不歸罪于年成,那么這樣天下的老百姓就會到您這兒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