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研究《課標》和《考綱》,注重考點的復習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和《考試綱要》是中考命題的依據和標準。《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分為三大部分,即成長中的我(認識自我,自尊自強,學法用法),我與他人的關系(交往與溝通,交往的品德,權利與義務),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積極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承擔社會責任,法律與社會秩序,認識國情,愛我中華)。中考考點是指《考試綱要》和《課程標準》中要求我們必須掌握的有關知識,如知道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了解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的基本內容;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受教育的權利,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知道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等的狀況,了解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的政策,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等。近年來,我省實行了“雙開”考試,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突出能力考核,但這并不意味著降低了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考查的要求。基礎知識、基本理論是我們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理論依據,沒有一定的學科知識是很難對一些問題做出理性的判斷和分析。知識是能力的載體,能力是對知識的運用,二者密不可分。開放性試題的特點之一是“題在書外,理在書中”。有的學生認為,開卷考試只要抄抄書就行了。實際上,開卷考試后,雖然考生死記硬背的東西減少了,但是基本的概念、原理還是需要識記,甚至要理解或運用的。因為開卷考試“開”的是課本或一定的資料,而在時間、空間、規則、答案邏輯結構的組織上都還是“閉”的。即使有一些題目,不是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據題意相關內容解答(即采意為主,采點為輔),但是在有限的時間中如果學生連最基本的知識都不熟悉,回答起來也是很困難的。尤其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無論題目多么新穎,評分標準多么寬泛,但答案更多的是通過教材的相關原理或專業術語體現出來。有時,學生理解不透有關問題,只是知道在課本上大段大段的抄寫,結果與答題內容無關,做了很多的無用功,也耽誤了考試的寶貴時間。再加上,無論是人教版教材,還是粵教版的教材都沒有按照課標的順序編排,這給考生在復習時增加了難度。在復習中,考生要根據《考綱》的要求,認真地對了解、理解、運用三個層次的考點進行研究,結合教材系統復習主要內容,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觀點,最好能夠復述各單元的主要內容。要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做到主次分明、有的放矢。既要把整體知識分解為一條條易于接受的知識條目,又要注意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既要搞清一單元、一課、一目的內在結構,又要挖掘不同單元、課、目之間的有機聯系,使知識以網絡化呈現;既要注重強調知識結構,把知識的形成過程展示出來,又要能自由地發現知識,并從中領悟創造知識的方法和途徑。經過這樣的剖析、挖掘、創新,最終一定會達到綱舉目張的效果。還要善于將一些重要的要點分解,將一些相關的要點聯系起來,結合重大的時事政治和自身生活的實際,進行有效的復習。尤其對相關內容要進行歸納總結,按專題進行復習。比如,涉及到初中階段的法律內容主要有:課程標準三(三)法律與社會秩序中的“3.1知道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樹立憲法意識。3.4了解建立健全監督和約束是法律有效實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學會行使自己的監督權。
2.要研究考試命題的綜合性,注重答題的完整性
思想品德課命題考查的內容注重學生終身發展所需的必備知識,加強試題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的聯系,尤其是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的矛盾沖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等。這說明綜合性是思想品德考試的重要特征。綜合性不僅是指知識內容上的綜合,還有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上的綜合;不僅是選擇材料上的綜合,還有在材料和知識的聯系上的綜合;不是單單考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是在一定材料的基礎上,運用有關知識,借助一定的思維過程,在思維過程中運用相關的方法來實現考查目標等,對于綜合能力的評價與檢測,應該從這些方面把握,并運用適當的形式加以落實,不能簡單地把試題的綜合性理解為知識的“大拼盤”。如2006年中考思想政治試題第17題(知榮辱樹新風)的第二問,“請從你確定的兩個主題中任選一個,運用所學知識為其配上一段簡單的解說詞。”其主題一是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主題二是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解說詞中,就既涉及到八年級的內容,也涉及到九年級的內容。同時又考查了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題目的綜合性較強。
3.要正確處理課內和課外的關系,注重能力的拓展
實行開卷考試后,題目新、材料廣、答案活,命題更加注重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更加真實與全面地模擬現實。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不僅引進了學生身邊的生活實例,以大量真實的感性材料吸引學生,而且要聯系國內外重大時事進行復習,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提高學生參與經濟、政治和文化活動的能力。增強對時政材料的敏銳感,并以獨特的視角發掘普通材料的價值和教育意義所在。這些都是近幾年中考命題的非常重要的導向。考生要多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自身的思想行為實際,尤其是涉及重大的時事政治內容。對于時政復習,一是關注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國內外的重大事件、典型性教育意義、正面的材料。二是關注時政材料的背景、內容、意義和重要作用。三是關注與知識的結合點如何結合?如何運用材料?如何與開展活動聯系起來等。如,十六屆六中全會剛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2007年的重大時事政治。可能大家都知道非常重要,但大的純理論的問題,不可能考得很深奧,要針對自身的生活實際和思想行為去進行思考。如,可從如何構建和諧校園,如何構建和諧班級,在構建和諧校園中我們學生該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