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名稱:勞動與社會保障,本科,學制4年。校級重點建設專業培育點。
培養目標:本專業著力培養和造就綜合素質高、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掌握扎實的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現代管理技術與方法,能夠在各級政府部門、社會保障和衛生部門、政策研究部門、各類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社區服務部門和各級工會組織、以及勞動仲裁機構、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律師事務所等,從事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管理、人力資源及薪酬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和社會政策研究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應具有較熟練的勞動與社會保障管理能力,應具有較扎實的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和法學等學科的基礎知識,熟悉我國有關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方面的方針、政策及法律、法規;掌握公共管理、組織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受到勞動和社會保障管理與實務、社會保險、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等業務的訓練;具有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調查分析和實際操作的能力;具有較好的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具有勝任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管理和應用等崗位所需的綜合素質。
主干課程:按照本專業"學習勞動與社會保障的基本理論,強化寬基礎、注重終身學習和職業發展能力的理念,學習和掌握開展勞動與社會保障相關領域工作的能力與方法"的原則。主干課程有管理學、管理心理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公共管理學、公共經濟學、行政學、統計學、社會學概論、社會保障學、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保險學、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社會保險、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社會保險管理實務、人力資源管理、薪酬管理、組織行為學、勞動關系、人口經濟學、會計學原理、貨幣銀行學、稅收理論與實務、經濟法等。其中社會保障學、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社會保險、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社會保險管理實務、人力資源管理是核心課程。主要專業實踐:分為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和創新實踐四個層次,由計劃內必修實踐環節和課外選修實踐環節兩部分構成。主要必修環節有:軍訓、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設計、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課程設計、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課程設計、社會保險課程設計、社會保險管理實務課程設計、社會保險基金管理課程設計、人力資源管理課程設計、會計學原理課程設計、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習、勞動與社會保障學年論文、專業畢業論文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在勞動、社會保障,民政及其他政府部門、各類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社區服務部門和各級工會組織、社會組織及其他社會福利、服務和公益團體等機構從事社會保障、社會保險、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社會保障政策研究、勞動與就業、社會公共管理、企業事業單位組織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社會管理等工作。也可攻讀勞動與社會保障、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經濟管理、社會學等方向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