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學學院2018年《生態學》考試大綱
Ⅰ 考查目標
要求考生系統掌握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
Ⅱ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 10小題,每小題4分,共40分
簡答題 5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
論述題 4小題,每小題15分,共60分
Ⅲ 考查范圍
一、 生態學定義、學科特點和發展趨勢
生態學的定義及研究層次,生態學的發展階段及現代生態學的發展趨勢及特點。
二、生物與環境
重點掌握環境與生態因子的概念及類型,掌握生態因子的作用規律,了解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點及生物對生態因子的適應方式。重點掌握生物對主要生態因子適應的方式、機理與類型,掌握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一般規律,以及生態因子對生物生命過程影響的形式與機制,了解生物對主要生態因子適應類型的應用。
三、種群及其基本特征
掌握種群基本特征及單種種群基本動態規律,掌握種群的空間格局,了解種群調節理論間的差異。難點是種群動態模型分析和種群調節理論。
四、種群生活史
重點掌握種群生長、繁殖、擴散方式在進化上的意義和r-K對策理論及實踐意義,掌握種群生長、繁殖、擴散的一般規劃,了解種群的R、C、S對策。難點是對種群分配原理和親本投資的理解。
五、種內種間關系
重點掌握種間種內關系的基本概念,掌握種間種內作用規律和生態位理論,了解種間種內作用的進化意義。難點是兩物種競爭的可能結局分析。
六、生物群落組成與結構
重點掌握群落種類組成的數量特征及生物多樣性的概念與測度,掌握群落的基本特征、種間關聯和物種多樣性梯度,了解群落性質和頻度與群落均勻性的關系。重點掌握生活型、層片及群落結構的基本概念,掌握群落結構的主要影響因素及相關理論,了解群落結構的應用價值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難點是物種多樣性的測度和影響群落結構的相關理論。
七、群落動態
重點掌握頂極群落學說的聯系與區別,掌握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與類型、群落演替的基本規律和現代演替理論的特點,了解群落演替規律對生態管理的指導意義。難點是頂極群落學說和演替模型理論。
八、群落分類與排序
重點掌握我國植物群落分類的原則及分類單位,掌握群落分類的一般原則、植物群落的主要分類系統的分類原則、分類單位及分類方法上的區別,了解群落的命名方法及群落排序的理論依據。
九、生態系統的一般特征
重點掌握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反饋平衡原理,掌握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征、組成成分及其功能,了解生態系統的生態效率間的關系及食物網與生態系統穩定性間的關系。
十、生態系統能流
重點掌握生態系統的能流規律,掌握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和次級生產相關概念及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量與次級生產量的測定方法,了解生態系統初級生產和分解過程決定因素。
十一、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重點掌握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及有毒有害物質循環特點,掌握影響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因素,了解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類型與特點。
十二、生態系統及其分布
重點掌握陸地生態系統的分布格局及影響因素,掌握我國主要生態系統的類型、特點與分布規律,了解生態系統垂直地帶性與水平地帶性的關系及我國八大植被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