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環境生態學考試大綱
一、考核目標
全日制攻讀環境工程專業學位入學綜合科目考試內容包括“環境生態學”(為主)和“環境科學與工程概論”(為輔)。要求考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相關學科基本知識、理論和方法,了解學科發展現狀和動態,分析和解決環境生態、環境工程及相關領域的實際問題。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試卷成績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題:6小題,每小題5分,共30分;
簡答題: 4小題,每小題15分,共60分;
論述題: 2小題,每小題 30分,共60分。
三、考查知識點范圍
(一)基本范疇
“環境生態學”約占100分,“環境科學與工程概論”約占50分。
(二)主要知識點:
1 基本概念
環境生態學的形成和發展歷程;環境生態學的概念;環境生態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和學科任務。
環境的概念、類型;環境因子分類;環境科學的形成與發展,以及研究對象和任務。
2 生物與環境
自然環境的圈層結構;自然環境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
生態因子基本概念和分類;生態因子相關原理(限制因子、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謝爾福德耐受性定律、生態幅);生物內穩態及耐受限度;生態系統中主要環境因子(光、溫度、水、土壤)的生態作用和生物適應性。
3 種群—群落生態
種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種群空間格局(地理分布、內分布、集群和阿利規律);種群動態、調節(學說)和繁殖;種內關系及其主要影響因素;種間關系及其類型。
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特征;生物群落結構要素及形成原因;群落交錯帶及其邊緣效應;生物群落演替(概念、類型和系列)和主要影響因素;生物群落演替的集中理論;生物群落分類與排序的基本概念。
4 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生物生產、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流、調節等);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概念和特征;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概念、類型和一般特點;生態系統中物種流動的基本概念和特點;生態系統中的信息流動的基本概念;生態系統平衡的概念、基本特征和調節機制。
世界主要生態系統的類型(海洋、淡水、陸地、人工);淡水水域生態系統的類型、組成和生態功能,當前淡水水域(特別是我國的河流、淡水湖泊)存在的生態問題及其形成的原因。
5 景觀生態
景觀的基本概念(景觀、斑塊、廊道、基質、景觀結構、景觀格局);景觀要素(斑塊、廊道、基質和網絡)的功能;景觀生態學的應用(如在生態系統管理、自然保護區規劃)。
6 退化生態系統與恢復
退化生態系統類型、特征及成因;生態恢復的基本概念和恢復生態學的基本理論;退化生態系統恢復的原理與方法;典型退化生態系統(如淡水水域生態系統)的恢復。
7 生物多樣性與保育
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和價值;生物多樣性危機及產生原因;生物多樣性保護模式;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管理。
8 生態系統服務
生態系統服務的基本概念;生態系統服務的主要類型。
9 生態系統健康與管理
生態系統健康的基本概念;生態系統健康管理的原則;生態系統管理的概念;生態系統管理的基本原則;生態系統變化的度量。
10 環境監測、評價與規劃
環境監測的基本概念、目的和分類;環境監測的要求和特點;環境監測標準和指標;環境監測方案的制定。
環境評價(概念、分類、原則和方法);環境質量評價(概念、程序和方法);環境影響評價(概念、分類、主要評價內容、程序);生命周期評價。
環境規劃基本概念內涵;環境規劃的分類和特征;環境規劃的基本原則;環境規劃的內容和技術方法;環境規劃的編制和實施。
11 環境污染控制
環境污染的基本概念、分類;環境污染控制的總體思路;環境污染(側重大氣、水、固體廢棄物污染)控制和治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工藝。
12 生態監測與生態評價
環境污染的生態效應(發生機制、種群生態效應、生態系統效應);生態監測的概念、分類和指標體系;生態影響評價的基本概念、程序、內容和方法;生態風險評價的概念、步驟和基本方法。
13 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途徑
生態規劃的概念、原則和方法;生態工程與技術(濕地生態工程、植被恢復工程)。
14 全球生態問題與生態安全危機
當前全球的主要生態問題(如氣候變暖與溫室效應、水資源危機、土地退化等);生態安全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生態安全危機(如環境污染、生物入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