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能力的評估將取代對掌握知識的評估
孫靖中介紹,近幾十年來,醫療水平的迅猛提高和醫師所面對問題的日漸復雜化,對醫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為適應這一變化,先進國家和地區對醫學教育的評估以對能力的評估逐步取代了對醫學知識掌握的評估。如美國醫學教育認證委員會推薦的住院醫生6項基本能力,包括富有同情心、職業精神、醫學理論與知識、實踐技能、基于實踐中的學習和提高、人際交流和溝通技巧,醫學理論與技能方面僅占了兩條,其他都體現為綜合素質和能力。我國臺灣地區醫學教育規定醫師考試項目百分比中,敬業精神占15%,與病人溝通藝術與技巧15%,醫學理論與知識15%,基本技能和技術15%,與放射科、病理科病例討論20%,復雜疑難病例討論、術前術后討論20%。醫學理論和技能加起來僅僅為30%。
而利用醫學考試來把握醫師的從業水平,在我國還是個新課題。上世紀90年代末才開始啟動的執業醫師考試中,醫學理論知識占據主導位置,基本沒有體現出對醫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要求,這也是導致我們當前醫患糾紛增多的原因之一,并使醫學教學、醫院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正確的發展方向。
孫靖中透露,本次修改執業醫師考試大綱,正是希望發揮考試對醫師培養和管理起到正確導向作用。新修改的大綱,將從前的醫學知識“一分為三”:1、關愛精神、溝通能力、醫學倫理;2、基礎、臨床知識理論與應用;3、基本技能、技術的應用能力。醫生綜合素質的內容得以加強,基本技能將占重要比例。
醫德醫風將在新試題中得到具體體現
孫靖中介紹,對醫師來說,職業道德應以職業素質的形式,實實在在貫穿于治療的每一個環節。這將在新的試題中得到體現。
他舉例說,在以前一些測評中,曾多次出過這樣一個試題:冬天給病人做手診前應做什么?其實**完全在情理之中:天冷,應把雙手搓熱后再接觸病人皮膚。但基本上沒人會正確回答這個問題。
“人們看全國典型、老軍醫華益慰的宣傳畫,常忽略一個細節:他的聽診器,從來都是握在手心中。這是要讓其始終保持溫暖。我們的考試,就是要大量加入這樣一些問題,讓這些意識成為大家的職業常識,隨之成為基本行為準則。”
醫生是與人打交道的職業,交流能力應是基本能力之一,但現有的醫學教育對此長期忽視,由此造成的醫患隔膜嚴重影響了醫患關系并引發醫患糾紛。孫靖中以自己的一則病例現身說法:他曾診治一位肚子劇痛的病人,問原因對方支支吾吾。孫靖中單獨與病人親切交流了一會,病人很不好意思地告訴他:出門前與愛人吵了一架,被她用皮鞋踹了個窩心腳。由此孫靖中判斷病人是被踢穿了腸子,當即實施手術使病人轉危為安。
孫靖中總結,醫生在行醫過程中,什么樣的復雜局面都可能遇上,遇上酒醉、聾啞等特殊病人怎么辦,怎樣減輕絕癥病人的心理負擔,怎樣告知病人、家屬病情……當前許多醫師對此并不清楚。修改后的考試中,這些都會成為一個個具體問題,這也要求當前醫生培養模式和醫院管理都要做出全面的調整。
與臨床無關的理論知識以后一律不考
項目帶頭人拿不好手術刀,醫學博士不能獨立處理急癥……這樣的話題已不鮮見。這與醫師考試的導向也有著密切關系:在以往的考試中,理論知識占了太高的比例,這樣的指揮棒很自然會使醫師忽視技能。新修改的執業醫師考試大綱,也針對性地對這一不良傾向進行了矯正。
修改后的考試大綱,有一個重大改變:只要與臨床無關的理論知識,如基因、胚胎發育等問題,以后全部不考。同時理論考試的重點也放在應用上:在臨床能力的筆試中,將按照20%基本理論、30%向病人解釋病況、30%簡單處理、20%復雜處理的比例進行命題,理論內容被大大壓縮。
壓縮理論試題的同時,實踐操作能力將被極大強調。孫靖中介紹,目前各種新型醫療設備的應用,使許多醫師放松了對基本技能的要求,甚至到了缺設備便沒法看病的程度。新的考試大綱對醫師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他舉例:病人肚子痛,現在醫師一般都會要求病人首先進行穿刺。其實,當此病癥伴隨腫脹時,很可能是腸梗阻。一旦穿刺,很可能扎穿病人的腸子而發生危險。
“試題組專家幾天后將在北京集合,進行明年執業醫師考試的命題。從當前情況看,目前對考試大綱的修訂,將會部分地體現在明年的考試中,有望在2008年全面完成。”孫靖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