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業性質
內涵一
本專業在全國學科排名處于前列,已經形成教學與科研一體化的育人氛圍:2006年,獲法學碩士(民商法方向)學位授予權。2009年獲批成立北京市知識產權研究基地。2010年獲法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為法學學科大發展提供了又一契機。
內涵二
與國內同類專業相比,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特征是:復合型。法學專業每年開設一個培養國際型法律人才的實驗班,培養具有涉外能力的復合型法律人才。應用型。法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為培養學生的法律實務操作能力,法學專業設計了包括認識實習、法律實務操作、法學實驗、畢業實習等一系列實踐課程,并建立了校外實習基地。研究型。在法學一級學科的架構下,本專業具有法學學士、法學碩士學位授予權,為學生進一步深造奠定扎實基礎。
內涵三
本專業堅持“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求創新”的原則,致力于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從事法律實務工作能力和進一步深造基礎的、精通法律和外語的多類型人才培養,尤其是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
內涵四
本專業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模塊課程設置,從而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發展機會。主要設置的模塊有:基礎法學模塊、民商法學模塊、經濟法學模塊、涉外法律模塊、法律實務模塊、英語及雙語課程模塊等。在完成了教育部規定的十六門法學核心課程的基礎上,學生可以自由選修上述模塊課程。
本專業按四學年設置課程,修業年限為3-6年。
學生在完成培養計劃所規定的全部課程并考試合格后,將被授予法學學士學位。
二、專業特色
特色一
本專業成立于1995年,同年開始招收本科生,迄今已具有十七年建設發展歷史。法學專業被學校列入“十五”期間重點建設的示范專業。
特色二
本專業的發展模式為:以實踐教學為支撐,以復合型、應用型和研究型法律人才培養為目標,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方面大力實施改革。實施大學生科技立項、法律診所、模擬法庭、法庭辯論、各種大學生創新活動、競賽活動、法制宣傳活動計劃,形成多層次實踐人才培養模式。
特色三
本專業學制四年,采用法學通識培養與特色培養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將法學教育分為低年級基礎訓練和高年級模塊課程設置培養兩個階段。在這兩個階段中,貫穿法律、英語、司法實踐、認識實習和法律實務操作等環節,并與北京市朝陽區法院、北京市岳成律師事務所、中凱律師事務所等單位合作建立了實習基地。
特色四
本專業已被納入學校國際交流處與愛爾蘭都柏林大學3+1+1的交流項目。法學專業聘請了外教開設專業課程。通過各種途徑搭建與國外大學合作交流辦學的平臺。
特色五
專業核心課程《經濟法》和《法理學》被評為學校精品課程。
本科生獲得“學生科研訓練計劃”國家級項目6項,北京市級1項,校級42項。
三、師資力量
1、榮譽教師
12人次獲得“優秀教師”、“優秀青年主講教師”、“燭光教師”、“學生最喜愛的十佳教師”等稱號。
4名教師獲得“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和二等獎。
2、教師職稱
法學專業現有教師2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3人,講師6人。
3、教師學歷
具有博士學位者12人,占本專業教師總人數的54.5%;碩士學位者9人,占本專業教師總人數的40.9%;在讀博士4名。
四、課程設置
1、通識教育課程(核心課程)
大學語文、經濟應用數學、體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代史綱要、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形勢與政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學計算機基礎、就業指導等。
2、專業基礎課程(核心課程個)
法理學(Ⅰ)、法理學(Ⅱ)、中國法制史、憲法、民法(Ⅰ)、民法(Ⅱ)、民法(Ⅲ)、民事訴訟法、國際私法、刑法(Ⅰ)、刑法(Ⅱ)、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商法總論、經濟法總論等。
3、專業方向課程(核心課程)
合同法、侵權責任法、婚姻家庭繼承法、公司法、破產法、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知識產權法、國際經濟法、環境法、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等。
五、學生前景
1、本碩連讀
學院開通本碩連讀的通道,本專業的優秀本科畢業生每年約有7%的學生免試獲得繼續深造、攻讀碩士研究生的機會。
2、考研
近三年來本專業畢業生的考研率保持在25%到30%之間,其中,考取“985”和“211”院校的學生占95%左右,考取院校主要有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對外經貿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等。
3、出國
法學專業出國留學的學生為2%-3%,隨著升學形勢和國內就業形勢的變化,畢業生出國留學大有增強趨勢。現留學目的地主要為英國、美國、德國、荷蘭等國家。2011年法學專業實驗班多名同學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法學院等國際著名院校錄取。
4、就業
近三年,本專業學生的就業率一直為98%左右。就業地區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廣東等發達地區。其中,考取公務員的學生約占20%,在民營企業就業的學生約占20%,在外企就業的學生約占20%,在國企、事業單位就業的學生約占6%,考研與出國的學生約占30%。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