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咨詢電話:045186412710-214、045186413164)
專業簡介
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側重光電子技術專業方向,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
電子科學與技術是信息科學技術的基礎,也是信息科學技術的前沿性學科,具有將近代物理理論與科學實踐緊密結合的特征。本專業強調光機電相結合,以電子技術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近代物理基本理論為基礎,以傳統光學理論和現代光電子學理論為指導,以光電子器件、設備及系統相關的光電信號檢測和光信號處理為應用平臺,既強調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的教育,又注重實踐和創新能力的訓練,同時適時增添新技術和新應用的學習內容。本專業在科學研究領域已經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處于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高水平的科學研究項目提高了學科的整體水平,有力地促進了教學工作的發展;教師的學術水平和工程實踐能力不斷上升,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時融入到教學之中,大大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本專業光電子技術方向源自1971年成立的“激光技術”專業,設有“物理電子學”學科碩士點、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建有“可調諧激光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衛星激光通信技術國家重點學科實驗室”。已故中科院院士、“全國模范教師”、著名國防科技專家馬祖光教授為該學科的創始人。物理電子學學科,1996年成為哈工大“211工程”重點建設的8個學科群之一,1999年為哈工大重點共建的15個重點學科之一,2001年被評為全國重點學科。經過二十年多年的發展,物理電子學學科綜合實力已經進入國內相同學科前2-3名,發展有5個研究方向,固定資產近2億元。
二十一世紀普遍認為是“光電子時代”,到2020年,國際上光電子產業的產值將達到電子產業的產值水平。而光電子技術在應用領域的前沿目前集中在以激光作為載體的傳輸信息(對激光加工和激光武器主要是傳輸能量)和獲取信息技術方面。通過二十多年的學科建設,本學科在多個研究領域,已經跟上了光電子領域國際前沿發展的步伐,并始終保持與國內外同行緊密聯系,專業建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總體上處于國內前列。特別是在已故院士馬祖光教授的帶領下,形成了一支能吃苦、團結、進取、富有創新精神的團隊,不僅為培養高水平人才提供良好硬件環境,同時也營造了一個具有良好團隊精神的人文環境,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電子科學與技術領域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從事科學研究及光電子技術應用開發的基本訓練;掌握光信息獲取、傳輸、處理技術和光電子元器件與設備及光信息處理系統的基礎理論及專業知識。具有設計、開發、應用光電子元器件、光電設備和光信息處理系統及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學科基礎課圍繞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理論物理的基本知識設置。主干課程有:電路、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電子技術基礎、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微機原理與接口、嵌入式系統及應用、物理光學、原子物理、量子力學、電動力學、激光原理、光電子器件與技術、光電信號探測、光纖光學及應用等。本專業在培養高水平人才時,更注重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高、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的訓練、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培養。所培養的畢業生基礎理論知識扎實、知識面廣、創新能力強、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師資情況
教學系列人員結構:教授21人(其中博導18人),副教授11人,講師12人。其中有博士學位的38人。45歲以下共27人,55歲以上5人。
知名學者、教學帶頭人
學術帶頭人:
陳德應:男,1965年7月生,教授,博士生導師。1988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光電子技術本科專業,1995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物理電子學專業,獲博士學位,1997年于復旦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出站。現擔任光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系主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光電子技術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強場物理、固體染料激光、激光大氣傳輸、四波混頻光譜技術、有機電致發光顯示技術方面的研究。近三年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共60余篇。
呂志偉:男,1961年12月生,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于廈門大學物理系半導體物理本科專業,1993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物理電子學專業,獲博士學位。目前擔任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副院長、可調諧激光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重大專項專家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評審專家、863高技術專家組成員,曾擔任教育部電子信息與電氣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電子技術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主要從事非線性光學及其應用、激光光譜與可調諧激光、光電子技術與器件方面的研究。近三年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共百余篇。
馬晶:男,1956年4月生,教授,博士生導師。2002年1月哈工大航院電子科學與技術系獲博士學位。現擔任可調諧激光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衛星激光通信技術國家重點學科實驗室副主任。主要從事的研究方向有衛星光通信、激光干涉計量、光學信息處理、激光全息等。發表學術研究論文180余篇、學術專著2部。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防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3項以及三等獎2項。
專業教學帶頭人:
何偉明:男,1963年6月出生,教授,碩士生導師。1985年畢業于大連理工大學應用物理系,1988年獲得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光學專業碩士學位?,F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光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系副主任、黑龍江省光學學會秘書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本科教學督導組成員,曾擔任2006-2010年教育部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秘書長。主要從事非線性光學與技術、高功率固體激光和固體染料激光技術等方向的研究。獲航天部二等獎兩項、專利技術6項,發表論文50余篇。
教學、科研成就簡介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以物理電子學博士點為依托,開展激光新介質光譜與可調諧激光、X光激光與等離子體物理、非線性光學技術與應用、光電子技術與器件、激光空間信息技術等方向的研究,長期從事包括基礎理論、基礎應用技術在內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承擔和完成了多項國防重點項目、國家863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基金等方面的研究課題。取得了一批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國內領先的科研成果,先后獲得(或參與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1項、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國防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2項、省級優秀教學成果1等獎1項,出版教材和專著10多部。近三年來,累計科研經費3.5億元,投入實驗室建設及儀器設備總金額達1.1億元,發表的學術論文有400余篇被SCI、EI收錄。
可調諧(氣體)激光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下設激光空間信息技術實驗室、紅外激光技術實驗室、短波長激光實驗室、非線性光學技術實驗室、激光新介質光譜與可調諧激光實驗室等5個實驗室,并建有光電子技術教學實驗中心。實驗室面積7500M2,設備總額8000萬元?,F為學生開設專業課程實驗1門,課程設計2門,共開設實驗13個。本專業研究課題較多,每年畢業生的論文題目都結合實際科研的內容,并注重綜合訓練,做到難易程度適中,本科畢業論文每人一題,不重復。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總體素質高,絕大部分為副教授以上職稱教師或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
學生培養特色,讀研就業情況
目前,本專業的碩士生招生數與本科生畢業班學生數的比例基本為1:1。有超過20%的優秀畢業生可以免試推薦直讀碩士,每年畢業班碩士研究生升學率超過60%。畢業生可以到與光電子相關的高新技術公司,從事科學研究、開發、經營或技術管理,也可到國防、航天等科研院所工作。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4%。
本專業一直堅持“以人為本,綜合培養,務實創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杰出創新人才為目標;強調知識、能力、素質并重。鼓勵交叉學習和進行本碩、碩博一貫制培養;以精英教育模式培養優秀學生。以學生為本,不斷調整和完善本科生教學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加強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精品課程建設,課程設置體現了重基礎、寬口徑、交叉復合、強化專業的特點,注重實踐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30多年來,本專業培養了近1500多名本科學生、近千名碩士及博士生,培養的學生遍布國內外。由于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基礎知識扎實、專業知識面廣、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他們普遍獲得了用人單位的肯定。畢業生中有的已擔任高校、科研院所的領導和學術帶頭人。
更多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