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贪婪的嘴唇,韩国少妇激三级做爰2023电影,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三级涨奶,妖精漫画在线观看免费漫画下拉式

2013年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學院招生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介紹
來源:哈爾濱工業大學網 閱讀:11212 次 日期:2014-03-25 16:42:20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2013年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學院招生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介紹”,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咨詢電話:045186413609)

一、電氣工程系概況

電氣工程系的前身是電機系,建立于1952年,是我國高校中建立最早的電機系之一。電氣工程系設有7個研究所、4個研究室;2個本科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包括電機、電器、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工業自動化4個方向)和建筑電氣與智能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被批準為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010年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通過教育部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個教學實驗中心,其中電工電子實驗中心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電氣自動化與測控實驗中心為部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面向全校的技術基礎課教研室:電工基礎教研室、電工學教研室、電子學教研室。

電氣工程系現有1個一級學科:電氣工程。一級學科電氣工程包括5個二級學科:電機與電器、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電工理論與新技術和高電壓與絕緣技術,其中電機與電器為國家重點二級學科。一級學科電氣工程綜合水平在2012年全國重點學科評估中名列第6。1998年電氣工程一級學科獲準博士學位授予權。電氣工程系設有電氣工程博士后流動站,設有電機與電器、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和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博士點和電工理論與新技術碩士點。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規模為1637人,其中本科生1084人,碩士研究生313人,博士研究生240人。非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138人。

電氣工程系現有專任教師140人,教授5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導師54人),副教授43人,講師43人。45歲以下具有博士學位教師占教師總數94.03%。現有國家教學名師2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校教學名師3人、校教學帶頭人9人。

電氣工程系重視教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共有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省級精品課程2門、校級精品課程9門;近五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6項;“十一五”期間出版教材34本,其中“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13本、專著8部;“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3本。

電氣工程系形成了微特電機、電力傳動、電動車電驅動控制技術等特色優勢研究方向,積極發展艦車推進、汽車計算平臺、環境電磁學、綠色能源等新興方向。目前學科擁有電驅動與推進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精密微特電機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近五年承擔國家“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2項;近五年科研經費累計超過4億元;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7項;SCI、EI、ISTP檢索論文共計688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06項,其中已授權108項。

電氣工程系注重學生素質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2007年以來獲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國家一等獎10項、二等獎18項,獲省級獎勵105項。2007年獲國家一等獎數量位居全國第三,2009年哈工大獲國家獎總數躋身全國前五名;榮獲ALTERA亞洲創新杯等EDA競賽獎勵17項,其中2011年獲ALTERA亞洲創新設計大賽大陸地區特等獎、海峽兩岸總冠軍。2012年獲國家級科技創新競賽獎項141人次;承辦第七屆全國飛思卡爾智能汽車競賽東北賽區賽,并獲優秀組織獎。獲飛思卡爾智能車競賽國家一等獎1項、國家二等獎2項、東北賽區一等獎6項,獲2013年飛思卡爾智能汽車競賽全國賽、國際賽承辦權;2012年獲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25項、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30項;8名教師獲競賽優秀指導教師榮譽稱號。

近60年來,電氣工程系充分發揮高校的社會職能,在微電機和特種電機的設計與控制、電器系統設計、電力電子技術及其應用、電力傳動控制、電力系統自動化、工業自動化和建筑電氣等領域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杰出校友李長春、耿兆杰、封錫盛、李春城、尚志為其典型代表。他們在航天、國防和國民經濟各條戰線上的表現得到了廣泛贊譽。

哈工大的校訓“規格嚴格,功夫到家”就源于該專業,并為歷代電氣師生傳承和發揚。電氣工程系將繼續秉承哈工大校訓,堅持科學發展,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為國家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做出更大貢獻。

二、電氣工程系專業介紹

電氣工程系共有2個本科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和建筑電氣與智能化。

1.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

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建立于1952年。該專業一直是哈工大的教學標桿單位,本科教學評估中教學效果、實驗室建設、學生成績、教學管理等方面均為優秀,并得到了教育部專家組的高度贊揚。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設有4個專業方向:電機、電器、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工業自動化。培養從事電氣工程、自動化、信息技術、電子與計算機技術應用等領域研究開發、工程設計、經濟管理等方面的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該專業的教師承擔并完成了大量科研和工程項目,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居國內高校前列。在高環境電機與電器、電動汽車技術、電力系統穩定性分析和電網調度、電能品質控制、特種電源和電力傳動等領域的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該專業主干課程有電路、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電子技術基礎、電磁場、電機學、大學計算機、自動控制理論、電力電子技術、工業通信與網絡技術、嵌入式系統原理及應用等,并開設各專業方向的選修課;學生同時受到電工電子、電氣工程、自動化、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實踐訓練。本專業學生具有強、弱電并舉,軟、硬件兼容的知識結構,具有較強的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專業建設中,既注重其傳統內涵—強電為主,要求學生了解發電、輸電、用電的全過程,又與時俱進,引入了先進的信息類課程。使本專業培養的學生具有強弱電并舉,軟硬件結合的知識結構,拓寬了學生的就業領域,目前學生的就業情況在各專業中居于全校前列。畢業生主要到國家科研院所、大中型企業、國家機關、高等院校、電氣信息類高新技術企業工作。隨著航天、國防以及電力事業的發展,對該方面人才的需求量正在大幅增加,該專業具有極好的發展前景。

近三年本專業本科生一次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碩士研究生一次就業率保持在98%以上。

(1)電機專業方向哈工大電機專業成立于50年代,是國家重點學科、國防重點學科和黑龍江省重點學科,是國內同類最早成立的專業之一,在全國同類學科中具有很高的學術聲譽。本專業密切結合航天和國防尖端技術的前沿需求,開展基礎科學與工程關鍵技術研究,形成了結合航天、先進裝備等技術背景,以電磁與電子技術、微特電機與控制、電磁驅動與控制為主要特色的專業方向,并取得了以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為標志的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學科現有共享和兼職院士2人,教授19人,博導13人,具備完善的人才培養和科研開發條件。

本專業方向重視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結合具體科研工作,為學生們創造良好的實驗條件,很多學生從大二開始就進入實驗室。近年,在本專業教師指導下,學生們在全國大學生電子競賽中共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獎勵20余項。

本專業方向的主干課程:電路、電磁場、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電子技術基礎、大學計算機、電機學、電力電子技術、自動控制理論、嵌入式系統原理及應用、工業通信與網絡技術、信號與系統、Matlab與電氣系統仿真、微特電機及其控制、電機設計與CAD、電機驅動控制系統、電工材料與電機制造工藝等。

就業去向:主要培養具有寬廣的自然科學基礎和良好的人文素養,工程實踐能力強,能夠在電機及其控制相關領域從事科研開發、工程設計、運行控制、試驗分析、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技術人才。本專業畢業的大部分畢業生進入國內外知名高校攻讀碩士學位,其他畢業生進入國內各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國企、外企、各大公司、技術開發類企業)以及國家機關等單位。

(2)電器專業方向為滿足航天、航空、國防、通信、電力、鐵路等現代工業技術領域對電器技術的需求,本方向以電器、可靠性、計算機、嵌入式系統、現場總線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技術為基礎,系統掌握電器原理及控制、工業控制網絡、嵌入式系統原理及應用、高壓電器、電力工程及工廠供電、電氣系統可靠性、可編程控制器應用等技術,能夠從事高低壓電器、數字化電器與系統、電子電器裝備可靠性分析、電器可靠性測試、工業控制網絡、數字化繼電保護裝備、電能質量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設計、開發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技術人才。

本專業方向的主干課程:電路、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電子技術基礎、電磁場、嵌入式系統原理及應用、工業通信與網絡技術、電器學、電器原理及應用、高壓電器、電力工程及工廠供電、電氣系統可靠性等課程及相關技術實踐課程。

就業去向:大部分畢業生進入國內外知名高校攻讀碩士學位,其他畢業生可到國內各科研院所以及國內外知名企業等單位。

(3)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方向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方向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包括電能的生產、傳輸、變換、使用、控制、管理等方面。它涉及電氣工程領域的裝備、運行、信息處理等工程技術。把傳統的電工技術與計算機、電子、信息、控制、測試、新型電工材料等學科與技術結合起來,具有廣闊發展前景。本專業的研究方向面向國家的能源戰略需求,注重我國電力工業生產、運行、分析、設計中的實際問題和熱點問題,注重前沿學科與交叉學科領域的探索,形成了產學研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與協調發展的格局。

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科是20世紀50年代初在前蘇聯專家指導下創建的,是我國最早建立該專業的院校之一。1978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6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于1984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90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同年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本學科具有悠久的歷史、優良的學術傳統和扎實的理論基礎,從創建至今為國家培養了大量電力領域專業人才。

本專業方向的主干課程:在學習電路等專業公共主干課以外,本方向開設面向電力系統的一些專業課:電力系統分析、發電廠電氣系統、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電力系統綜合實驗、高電壓技術、發電廠電氣課程設計、繼電保護課程設計等。

就業去向:畢業生可以進入國內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攻讀碩士研究生,也可進入電氣工程領域的企事業單位從事研發和技術支持。有廣泛繼續深造機會和廣闊的就業去向:①大部分畢業生從事電力系統的設計、研發和運行管理工作,這些單位主要有: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及其兩大電網公司下屬的各級電力公司;國家五大發電集團、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等;電力設計院、電力規劃院;電力建設公司;各類電力技術專業公司;能源、航空、航天、冶金、有色、石化、船舶、電子、醫藥、機械、建筑等大中型企業的供電部門。②可以在電氣設備制造企業、電力自動化設備公司、電力電子類高新技術企業從事技術研發、管理和運營工作;③還可以在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

(4)工業自動化專業方向工業自動化專業方向前身是創建于1952年的“工業企業電氣化及自動化專業”,是國內創建最早的自動化專業。本專業的研究方向主要有電機驅動新理論及統一電能品質控制、電力電子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電力傳動控制系統的理論及應用、交流傳動與伺服系統集成技術、綠色能源開發技術、節能技術、照明電子技術、智能機器人與運動控制、信息網絡家電及其智能控制技術等。

本專業承擔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和國家863計劃研究項目,十分注重結合工程項目進行應用基礎研究,服務于國防及國民經濟建設。承擔了多個國防與航天及國民經濟領域的重大課題,在航天工業中工藝電源、電動舵伺服驅動系統、機器人驅動控制系統、電能質量控制技術、電力電子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小衛星相機系統等領域做出了開拓性的工作。

專業方向的主干課程:電路、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電子技術基礎、電力電子技術、自動控制理論、嵌入式系統原理及應用、工業通信與網絡技術、信號與系統、Matlab與電氣系統仿真、運動控制系統、邏輯控制原理與應用、智能控制基礎等。

就業去向:本專業所培養的學生適應性強,能從事的專業領域非常廣泛,如電機驅動、電力傳動、工業自動化、檢測技術、電力系統等。本專業重視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大部分畢業生進入國內外知名高校攻讀碩士學位,另一部分畢業生可進入國內各科研院所、國企、外企、技術開發類企業。

2.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

哈工大于1977年開始培養建筑電氣及智能化方向本科學生。1997年由我校牽頭10余所院校共同完成了國家建設部下達的面向21世紀教改項目“樓宇自動化系列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2004年8月第四屆全國高等學校智能建筑教育與學術研討會集中討論了我校該專業方向的教學計劃,住建部以此作為申辦新專業的基礎。目前建筑電氣與智能化本科專業在國內已有20幾所院校開設與招生,我校是高等學校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

目前,智能建筑自動化研究所全面負責建筑電氣與智能化本科、碩士及博士的培養工作。該研究所現有專職教師12人。編著了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六門主干專業課教材,由中國電力出版社出版,被教育部定為“國家十一五重點教材”。本專業教師參加了國家標準《體育建筑電氣設計規范》、《會展建筑電氣設計規范》及《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的編寫工作,是28個參加制定國家標準的單位中唯一的一所高校。

該專業方向背靠土木建筑學科的優勢,利用電氣工程系提供的技術基礎課平臺,發揮教師建筑自動化的教學、科研專長。本專業為電氣工程學科在土木工程學科中的應用開辟了廣闊的應用領域,同時建筑自動化專業與水、暖專業一樣又是土木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配套專業。

主干課程有電路、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電子技術基礎、計算機組成技術、電力工程導論、電機學、電力電子技術、自動控制理論、工業通信與網絡技術、Matlab與電氣系統仿真、現代建筑供配電技術、智能建筑自動化系統、電梯控制技術等課程。

建筑業需要人才是按一定比例的,建筑、結構、水、暖、電缺一不可。我校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方向社會需求走勢一直看好。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按“強電+信息”模式培養人才,培養學生的方向是建筑電氣設計、智能建筑系統集成設計、產品技術創新及國產化、施工管理人員。主要工作單位為國家或省部設計院或大型建筑企業。

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培養適應21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具有寬廣的自然科學基礎和良好的人文素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建筑自動化領域的高級專門人才。畢業生可在建筑自動化領域從事信息處理、實驗分析、研制開發、工程設計與施工、系統集成及管理工作。

三、電氣工程系師資情況

1.師資情況概況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師資隊伍素質高、責任心強、結構合理。電氣工程系現有專業現有專任教師140人,教授5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導師54人),副教授43人,講師43人。電氣工程系擁有一批治學嚴謹、學術造詣頗深的專家學者:工程院士梁維燕教授、陳清泉教授等;建設了一支以國家教學名師(蔡惟錚和吳建強)、省級教學名師(王淑娟)、校教學名師(楊春玲、王立欣和姜三勇)為核心的樂教擅教的教師隊伍;還有許多富于創新精神,站在學科前沿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獲得者程樹康教授,“中達學者”徐殿國教授;還有許多出類拔萃、充滿活力的青年教師: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李立毅教授,“中達學者”崔淑梅教授,“新世紀人才”鄭萍教授、寇寶泉教授。

2.知名學者、學術帶頭人介紹

梁維燕中國工程院院士,電機與電器學科博士導師,哈爾濱動力設備股份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兼任國家機械工業局三峽裝備辦公室高級顧問,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三峽樞紐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成員,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常務理事。研究方向:同步發電的理論與技術,交流勵磁。

陳清泉中國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院院士,美國IEEE Fellow,英國IEE Fellow,香港工程師學會資深會員及前任會長,世界電動車協會主席,亞洲電動車學會主席,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常務理事,哈工大電磁與電子技術研究所名譽所長,電機與電器學科博士導師。研究方向:電機,電力驅動及控制,電力電子,電動車,新能源。

吳建強教授,國家級教學名師,電工電子國家級示范中心主任,哈工大教學帶頭人。中國高校電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黑龍江省電工學研究會理事長;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與電氣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電子信息科學與電氣信息類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電氣電子教學學報編委會委員;全國信息與電子學科研究生教育委員會信息與電子學科研究生教育書系編委會委員。研究方向:電力電子器件、電路的建模和計算機仿真分析;功率脈沖技術的研究及其應用;特種開關電源的研究及其應用。

徐殿國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助理。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組專家;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理事;中國自動化學會電氣自動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控系統與裝置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黑龍江省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國防科技工業標準化委員會委員;《控制理論與應用》編委;《電氣傳動自動化》編委;《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編委;《自動化技術與應用》編委;IEEE Member;Member of International Steering Committee,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Electronics and Drive Systems;International Power Electronics and Motion Control Conferenc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ystems。研究領域:電力電子技術及應用;電力傳動自動化系統;信息網絡家電及其智能控制技術;照明電子技術;交流伺服電機系統;機器人控制。

李立毅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磁發射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秘書長;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高級會員;中達學者。研究方向:特種電機及其系統、電磁發射技術、直線電機技術

鄒繼斌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微特電機與控制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學科評議組成員;IEEE高級會員;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高級會員;旋轉電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小功率電機分技術委員會委員;金屬學會功能材料分會磁性流體專業技術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一體化電機系統的理論與技術;新型電磁機構的理論與技術

李勇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電氣工程系副主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微特電機與控制研究所副所長,校精品課程“電機學”負責人。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小功率專委會委員,中國電工技術學會永磁電機專業委員會協作網成員。《電力科學與技術》雜志編委,中國電機工程學報、IEEE Trans. On Magnetics等期刊特約審稿人。研究方向:一體化電機系統的設計、控制與應用技術。

尚靜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永磁一體化電機系統;機器人用電機系統;電機控制。

程樹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電磁與電子技術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微特電機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磁發射技術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微特電機”編委會編委;“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中文版)編委會編委。研究方向:電動車及其相關技術;微特電機及其驅動控制系統;電機與電器反問題;電機與電器的物理場研究。

崔淑梅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電磁與電子技術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高級會員;中國電子學會元件分會微特電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電動車輛分委會委員。中達學者。研究方向:電動汽車電氣系統理論與技術;電機及驅動控制技術;電機與電器的智能測試與故障診斷。

鄭萍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IEEE工業應用學會電機委員會委員,IEEE高級會員,國際電磁場計算學會會員,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磁發射專委會委員,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高級會員, 中達學者。研究方向:電機及驅動控制技術;電動汽車及相關技術;電磁裝甲和電磁發射技術

寇寶泉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高性能特種電機理論及相關技術;直線電機及直線電磁驅動理論與應用技術;風力發電及電能質量控制技術;電動車輛電驅動系統相關技術。

張千帆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學院院長助理。研究方向:電機及其驅動控制;電動車電驅動系統及相關技術;電力電子技術及電源系統。

王鐵成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工學會高級會員。研究方向:環境生態電工學、電動車用電驅動系統、微特電機及其驅動控制系統

宋立偉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有限能量復雜工況電驅動系統的驅動電機的研究;直線推進系統的研究。

柴鳳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新型電驅動用電機系統及其相關技術,復雜條件綜合物理場研究,環境電磁學。

吳紅星,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電磁與電子技術研究所支部書記。研究方向:工業機器人運動伺服技術;開關磁阻電機及其控制技術;電動汽車驅動及總線技術。

孫力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電磁驅動與控制研究室主任。中國機床協會數顯專業委員;“電機與控制學報”編委;IEEE會員。研究方向:電機系統的驅動與智能控制;一體化電機系統的電磁兼容理論與應用;高壓變頻與雙PWM功率變換器;特種電源理論與設計。

李鐵才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航天科技創新研究院總工程師;美國數學學會會員;《Mathematics Review》雜志評論員。研究方向:運動控制系統研究;分布式能源系統及衛星飛輪研究;裝備及系統集成研究。

楊貴杰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電磁驅動與控制研究室副主任。中國慣性技術學會會員。研究方向:一體化電機系統的驅動與控制;電機數字控制系統的集成設計及電機控制IP核的研究;電力電子技術及電源系統。

孫立志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IEEE高級會員。研究方向:永磁電機及驅動控制;特種發電機及能量變換系統;新能源與電機技術。

于繼來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力科學與新技術研究所所長,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研究方向:電力系統模式分析;電力系統潮流控制與柔性化技術;電力系統優化調度與運營

郭志忠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研究所所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電工學科評審委員,國家高等學校重點學科電氣工程組評審委員,許繼集團學術與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繼電器》雜志副主任委員。研究方向:電力系統的自動化、信息化和市場化;電力系統穩定性分析與控制;電力系統光學測量技術;電網絡理論。

紀延超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黑龍江省電機工程學會理事;IEEE會員。研究方向:電力電子技術及其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蔡興國教授,黑龍江省電機工程學會自動化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研究方向:電力系統分析與控制;電力系統信息技術;電力系統運行調度最優化。

周蘇荃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電力系統分析與控制;電力系統狀態估計;電網安全評估。

李志民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報》編委。研究方向:電力系統安全性與穩定性;電力系統可靠性;信息理論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王建賾博士,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國家標準化委員會電壓與頻率專委會委員。研究方向:電能質量分析與控制;清潔能源轉換與控制。

王明彥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學院副院長,省精品課程“電力電子技術”負責人。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理事,中國電源技術學會理事,《自動化技術與應用》編委;IEEE Member。研究方向:現代電力電子變換理論、電路拓撲結構及應用技術;電動負載仿真理論與技術;電子負載技術。

劉曉勝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電氣工程系主任,系平臺課“信號與系統”負責人。中國電源學會照明電子委員會委員,全國石油和化學工業電氣技術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建設廳建設信息技術與計算機應用委員會專家。研究方向:電力線通信理論與技術;智能理論與網絡技術;電力節能技術。

王立國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學院院長助理。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審稿人;Nonlinear Dynamics審稿人;中國電源學會照明電源專業委員會委員。研究領域:智能電網穩定分析技術;無傳感器流形參數辨識技術;非線性混沌控制技術。

馮勇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師范大學兼職教授。研究方向:滑模與非線性控制;計算機控制;混沌與混沌控制;細胞神經網絡(CNN);數碼相機電子學系統;虛擬數碼相機系統。

齊維貴教授、博士生導師,智能建筑自動化研究所所長。黑龍江省自動化學會理事,“智能建筑”雜志編委。主要研究方向:先進控制技術;智能建筑自動化技術;節能控制技術。

孫鐵成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實驗中心主任,哈工大教學帶頭人。中國電源學會變頻電源與電力傳動專業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電力電子變換技術;電氣控制系統及應用技術。

王曉明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電磁脈沖壓縮理論和技術;電機和電磁執行器的驅動及控制技術;非平衡等離子體的基本過程和應用技術;永磁體磁場分布加工理論和測量技術;無損檢測和微波加熱應用技術;照明電子技術。

張潮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IEEE,日本JIEE會員,香港HKIEE理事。研究方向:脈沖功率與等離子放電環境。

江濱浩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電工基礎教研室主任,IEEE會員;IEICE會員。研究方向: 工程電磁場理論及應用。

孫立山博士,教授。電工基礎教研室主任。中國電子學會電路與系統分會圖論專業組理事。國家精品課程“電路”負責人。研究方向:通信網流量均衡路由方法及網絡規劃研究

王衛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節能檢測技術專業委員會理事。研究方向:軟開關諧振變換技術的理論與應用;AC/DC變換器中的PFC技術;照明電子技術;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

楊世彥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節能檢測與調試技術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電源學會高級會員。研究方向:大功率特種電源及應用技術研究;優化組合拓撲及其系統特性研究;電能存儲系統高效變換與均衡技術;有限能源電驅動系統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

賁洪奇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電源學會高級會員。研究方向:特種電源理論與應用技術、有源功率因數校正技術及其應用、電化學工藝過程控制與自動檢測技術。

李浩昱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電氣學院基礎教學中心主任。IEEE Member;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viewer;《電工技術學報》、《電源學報》審稿人。研究方向:電力電子系統控制技術;電力電子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極端環境機器人驅動與控制技術;復雜信號的數據挖掘技術。

鄒繼明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特種電機驅動控制,極端環境電源系統等。

王淑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學院副院長,省級教學名師,哈工大教學帶頭人,電子技術基礎國家精品課程負責人,電子技術課程群優秀教學團隊負責人,全國高校、東北地區高校電子技術研究會副理事長。研究方向:電子設備可靠性設計技術;電子設備可靠性測試與故障診斷技術;電子元器件及其裝置的多余物自動檢測識別技術。

王立欣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本科生院教學研究與質量管理處副處長,校教學名師,哈工大教學帶頭人。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專家組責任專家;東北地區高校電子技術研究會理事長。研究方向:自動測試系統及其電磁兼容技術;在線監測與故障診斷技術。

楊春玲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校教學名師,哈工大教學帶頭人。東北高校EDA/SOPC技術研究會理事長、東北地區高校電子技術研究會理事、IEEE會員、IEEE儀器與測量期刊及中國物理快報(英文版)特邀審稿人。研究方向:電子系統自動化測試與故障診斷理論及其相關技術;智能圖像處理系統與模式識別;微弱信號檢測理論與技術;現代信號處理VLSI硬件實現。

佟為明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網絡與智能電器研究室主任。《低壓電器》、《電氣時代》雜志編委,中國電源學會理事,中國電源學會特種電源專業委員會理事,ODVA China會員,中國電器工業協會設備層現場總線分會理事。研究方向:電氣智能化與工業控制網絡;繼電保護測試系統及電磁兼容;電能質量監控;開關電源與諧波抑制;永磁電器。

趙志衡博士,教授,系平臺課“嵌入式系統原理及應用”負責人。研究方向:高壓強脈沖磁場的產生及其應用;數字式繼電保護監控設備及系統;智能電器與控制網絡。

翟國富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器可靠性與測試技術研究室主任。國防科工委軍用電子元器件專家組專家、標準化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工產品可靠性研究會常務理事、可靠性專委會委員;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接觸及電弧專業委員會委員;IEEE會員;IEICE會員(日本);《機電元件》、《節能技術》、《低壓電器》編委。研究方向:電器可靠性設計理論與技術;電器耐環境設計與虛擬樣機技術;軍用電器和車輛電器(氣)的可靠性測試與壽命預測技術;開關電器電弧和電接觸理論與技術;數字化電器與系統;電子電器裝備可靠性分析與設計技術。

梁慧敏博士,教授,羅克韋爾自動化實驗中心主任,IEEE會員。研究方向:電器可靠性設計理論與技術;電器電弧電接觸理論與技術;電器可靠性測試技術。

四、教學、科研及學生科技創新

電氣工程系秉承“規格嚴格、 功夫到家”的校訓,以育人為本,在學校組織的本科教學評價工作中,連續多年名列第一。在教學改革、教學研究、教學質量、教學管理等各方面均走在學校前列,得到了校領導、專家及國內同行的普遍好評。

課程建設成效顯著。現有國家精品課程4門: 電子技術基礎、電工學、電路和電工電子實驗系列課程;省級精品課2門: 電力電子技術和工業控制網絡;校級優秀課程9門:電機學、自動控制理論、電力電子技術實驗、嵌入式系統原理及應用、邏輯與可編程控制、電氣傳動自動控制系統、計算機控制技術、檢測與信號處理技術、電磁場。

教材建設成果突出。歷史上有多部全國聞名的教材,如:《電工理論基礎》(俞大光編)、《電工學》(秦曾煌編)、《電路理論基礎》(周長源編)、《自動控制理論》(夏德鈐編)、《微電機原理》(王宗培編)等。《電工學》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印數達1000余萬冊。“十一五”期間出版教材34本,其中國家級規劃教材13本、專著8部。

教研、科研碩果累累。2000年以來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4項,省級教學成果16項;獲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4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項,“863”計劃19項,國防基礎(預研)16項,省、市攻關項目21項;科研總經費達4億元;發表學術論文1025篇,其中SCI/EI檢索592篇。

實踐教學條件國內領先。本專業下設三個實驗中心,為學生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2007年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eelab .hit.edu.cn)評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實驗中心實驗室的面積約1800平方米;固定資產約882萬元。實驗中心開放式運行,并充分利用網絡進行教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實驗中心(eealab .hit.edu.cn)設現代工業控制、電機及其控制、自動控制理論、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力系統、樓宇自動化、羅克韋爾自動化技術實驗室、西門子自動化技術培訓中心、電器等9個實驗室。實驗室面積1318平方米,設備總額約673萬元。學生電子科技創新中心(ee403.hit.edu.cn)現有實驗室面積180m2,35套計算機和電子類實驗儀器,總價值約80萬元。中心面向全校學生開放,已有2000余名學生參加了電子競賽和電子類科技創新活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實行導師制,本科生三年級開始進入實驗室,畢業設計實行一年制;有23位教授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開出了創新研修課程,每年可接收120余名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擁有“電工電子國家級示范教學中心”、“大學生電子科技創新實驗中心”、“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創新實驗中心”,為學生科技創新和電子設計競賽提供了先進的軟硬件平臺。2007年獲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國家一等獎10項、二等獎18項,獲省級獎勵105項。2007年獲國家一等獎數量位居全國第三,2009年哈工大獲國家獎總數躋身全國前五名;榮獲ALTERA亞洲創新杯等EDA競賽獎勵17項,其中2011年獲ALTERA亞洲創新設計大賽大陸地區特等獎、海峽兩岸總冠軍。2012年獲國家級科技創新競賽獎項141人次;承辦第七屆全國飛思卡爾智能汽車競賽東北賽區賽,并獲優秀組織獎。獲飛思卡爾智能車競賽國家一等獎1項、國家二等獎2項、東北賽區一等獎6項,獲2013年飛思卡爾智能汽車競賽全國賽、國際賽承辦權;2012年獲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25項、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30項;8名教師獲競賽優秀指導教師榮譽稱號。

五、學生學習、生活情況介紹

1.學生黨建引領良好院風、學風

學生黨支部在新生入學、班級建設之初為每班配置好“帶班黨員”,將黨建積極融入到班級建設與管理中,有力地推動了良好的班風、學風的形成,尤其是帶班黨員同時能夠擔任班級主要干部,并能較好地調動全班學生積極性的班集體表現更為突出。如07級1系黨支部曾榮獲校級先進基層黨總支的榮譽稱號,參與組織多項院級大型活動及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對引領學年風氣、豐富同學們學習生活起到了重大作用,踏實的工作和為同學們默默無聞的服務態度使支部在年級內部有了較大的影響力,起到了戰斗堡壘作用。

高年級本科生中,學院學生黨總支在班委會、團支部的基礎上,將黨支部作為平行機構添加進來,分擔一部分日常學生自我管理工作,并要求學生黨員遇到問題及時上報,及時反饋,及時解決,以學習困難同學“結對子”等形式,做到每名普通學生的成長狀況有人關注、日常表現有人監督、特殊問題有人反饋,為營造安全穩定的學生工作氛圍承擔責任,與學生干部體系一起構建形成了對全院學生覆蓋的電氣學院學情系統。

公寓寢室建設中,學院近幾年推行并逐步進行完善了“學生黨員示范寢室”制度,從寢室衛生、寢室集體學習成績、寢室黨小組建設等方面進行要求和量化打分。每年設立一批“立得住、看得見、有得學”的寢室,引領和帶動形成了學院的優良寢風。

學生黨總支于2010年引導學生黨支部組織開展了“創先爭優”系列黨日活動,并在學院形成了良好傳承。電氣學院學生黨總支09級本科生黨支部、10級本科生黨支部先后開展了圖書館志愿服務、義務獻血、“小桔燈”大涼山愛心助學項目、“心火”云南寧蒗愛心助學項目、為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團服務所在地的支教學校捐款資助貧困學生、捐書援建“支教圖書館”等活動。有的支部活動如圖書館志愿服務長期堅持了下來。這些活動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黨員間的交流與溝通,使黨員在黨日活動中得到了鍛煉,使黨支部的凝聚力得到空前加強,也使黨員在普通學生中樹立起良好的自身形象。

2.學生科技創新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電氣學院以學生科技創新作為培養一流創新人才和加強學風建設的有效載體,以建設優良學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通過與專業教師聯手推進項目式學習、“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等創新性平臺,營造學工系統與教學系統在學院層面的協同工作新局面。2012年度將面向低年級學生開設啟蒙講座和基本技能培訓,搭建學長經驗推介平臺,激發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興趣;形成 “低年級受培訓,中年級校內賽,高年級國內賽”的以賽事為載體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增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優秀人才,電氣學院學生工作同樣把營造學生科技創新氛圍、服務于熱愛科技創新的學生、加強學生科技創新交流、開展科技創新制作活動作為工作的重要內容。以申辦校級“大學生課外科技文化創新基地”為契機,學院通過聯辦競賽、入門培訓、輸送優秀學生等方式,使學院原來分散的學生科技創新資源逐步形成聯動,為學生提供大展舞臺的空間,使之發揮最大的育人功效,獲得了可喜的成績。

學院于2007年春創建優普大學生課外科技文化創新基地。6年來,優普科技基地與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電氣學院電工電子實驗中心聯合舉辦一年一度的電工電子實驗技能大賽,從一開始的院級比賽逐漸發展成有航天學院、電信學院、電氣學院等多個學院本科生參加的賽事。每年參賽人數均在百人以上。賽事內容既有“頭腦風暴”等趣味性與競技性融為一體的項目,也有在實驗平臺上真刀真槍的動手操作。學生參與熱情高漲,學生通過自愿組合成3人小組,通過每個人的團結協作,共同完成比賽的全過程。每年的這個賽事也被優普作為一個宣傳科技創新意識、營造科技創新良好氛圍的平臺,充分利用比賽的契機,制作電子海報,并在活動現場布置電子作品展覽、機器人展覽、安裝門載式語音播報系統,吸引賽場外學生觀眾參與到電路制作的嘗試中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為開展好從低年級開始的電子類科技創新意識啟蒙教育,優普科技基地從2007年開始每年面向基礎學部電氣學院大一全體新生進行科普培訓。培訓的內容豐富充實,其中包括“科技創新的入門指導”,“基本電子元器件常識”,“搭接趣味電路”等環節。此外,優普科技基地還開展了各種各樣的學術沙龍、電子技術內部培訓、科技電影展播,協辦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賽前動員會等等。

低年級學生經過啟蒙與初步培訓,進入到以電氣學院為依托的校大學生電子科技創新基地、教育部研究生創新實驗基地,或是各個專業實驗室、課題組,進行強化培訓,參與課題研究,增強動手實踐能力,這從電氣學院在近幾年全國電子設計大賽上獲獎團隊與獲獎學生總數的不斷提高、學生在攻讀研究生后科研攻關能力的突出表現、撰寫科技文章與申請專利數量的不斷提升等方面可以得以表明。

“優普”科技創新基地的建設整合了院系內專業資源,聯合各研究所、研究室、實驗中心等科研、教學單位,聘請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師作為科技創新活動參加學生的指導教師,形成指導教師資源庫,組織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建立學生資源庫,充分利用各研究所、課題組希望科技創新能力強、科技創新經驗豐富的學生進入其中學習的動機,讓學生更早的了解研究所、課題組,同時也可以借助各研究所課題組的實驗設備、實驗場地、指導教師、研究生的資源,為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帶來更好的條件。同時,為更好地開展學生科技創新工作,服務于學生科技創新需求,電氣學院還積極爭取社會資源對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支持,先后同南通曉星公司、上海新時達公司、恩德斯豪斯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設立專項基金鼓勵學生科技創新。

2010年,電氣學院又先后成立了“虛擬儀器技術協會”、“智能車創新俱樂部”兩個院級學生科技類社團,進一步豐富了學院學生科技創新的內容。目前,依托“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全國‘飛思卡爾杯’智能車設計競賽”、“全國虛擬儀器設計大賽”3個國家級競賽的開展,學院專業科技創新氣氛濃厚。2012年共進行科技創新類相關講座、培訓、比賽近90余次,其中“電氣大講堂”講座共計12期,新生科技創新意識培訓2期(共計8場),“優普”科技創新培訓共計8期(電子設計培訓10期;“虛擬儀器技術協會”培訓8期;“智能車創新俱樂部”培訓12期),面向學院開展“新時達”杯科技創新競賽,面向全校開展了第六屆電工電子實驗技能大賽。

2012年電氣學院成功承辦教育部直屬賽事“飛思卡爾智能車競賽”東北賽區賽,協助學院組辦西門子工業自動化設計挑戰賽、NI虛擬儀器大賽、友達光電暑期夏令營等大學生科技創新賽事與活動。2012年電氣學院在電子設計大賽、數學競賽、數學建模比賽、“飛思卡爾杯”智能車競賽、“挑戰杯”創業競賽等多項比賽中,共有141人次獲得國家或省級獎項。在第七屆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中,獲國家一等獎1隊、二等獎2隊,取得哈工大歷史最好成績,明年七月將承辦智能車全國總決賽。

3.投入社會增長才干

社會實踐不僅具有加深對本專業的了解、確認適合的職業、為向職場過渡做準備、增強就業競爭優勢等多方面意義,更重要的還是使校園里的年輕人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增強自身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的社會活動,電氣學院致力于加強提升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育人理念,取得可喜成績。

2010年,電氣學院團委指導服務農村、家電下鄉、宣傳哈工大、尋訪校友等重點社會實踐考察團圓滿完成各項實踐調研任務,共形成暑期社會實踐報告183份,參與人數達531人,占全院團員總數的26.6%。在寒假社會實踐中,電氣學院“走訪校友”社會實踐團共報名70余組,成為成果最為豐碩的院系團委之一。

2012年圍繞“唱好主旋律、探索新模式、優化細管理、擴展常機制”開展主題社會實踐教育,低年級開展寒暑假、日常社會實踐、體驗成長,高年級結合專業知識開展企業實習實踐,電氣學院暑期實踐團 “紅色足跡”走訪歷屆黨代會遺址,參與人數破百。學院“學雷鋒實踐小分隊”走訪了沈陽軍區雷鋒班、當代雷鋒郭明義、撫順雷鋒紀念館,在校園發放愛心胸章,將雷鋒精神引入學院。此外,團委實踐活動與專業緊密聯系,依托專業組織了同為電氣、哈電生產一線日常實踐,哈爾濱市高科技企業專利調查、友達光電社會實踐團,一年來,組織活動130余次,參與3000人次,實踐線路得以固化、實踐水平顯著提升。

4.志愿服務奉獻社會

志愿服務活動是大學生投身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接受鍛煉、成長成才的重要方式。電氣學院團委重視團員青年綜合素質的提升,在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開展切實可行的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相結合活動,使團員青年在實踐中奉獻社會、在實踐中彰顯價值、在實踐中收獲成長。

電氣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于2009秋季學期正式掛牌成立,并于2010年得到迅速發展。在校團委、哈爾濱工業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的指導下,電氣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在電工電子實驗中心建立了志愿服務基地,同時也加強了同圖書館、哈市保國二小等志愿服務友好合作單位的進一步溝通與交流。2012年志愿服務平臺不斷拓展:實驗中心志愿者200人、智能汽車賽志愿者220人,“陽光助學”志愿者 300余人,低年級參加“星光行動”關愛農民工子女專項、“科技之旅”青少年科普行,高年級參加貴州支教團、柬埔寨、緬甸海外支教志愿者、陽光早餐基金、累計服務時間6800余小時。

5.校園文體活動豐富多彩

學院以“今天我以哈工大電氣學院為榮,明天哈工大電氣學院以我為榮”為主線認真籌備、精心組織各類文體活動,極大的豐富了電氣學子的課余生活,增強了他們愛校愛院的熱情,加強了學院凝聚力和戰斗力,塑造電氣學院青年學子良好的精神風貌。

2010年學院建立了學生籃球俱樂部、足球俱樂部、乒羽俱樂部三個院級體育類社團和電氣學院拉拉隊,平均每周都有1到2次俱樂部活動。2012年度獲校運動會團體總分第五名、大合唱最佳領頌獎、陽光體育快樂晨練團體第一名、三好杯羽毛球賽團體第一名、三好杯足球賽冠軍、三好杯乒乓球賽團體第四名、一二九環校跑團體第四名、藝術節“金藝獎”、體育節第四名,健康青年系列活動第三名, 2012年開展了拔河比賽、趣味運動會、多人多足比賽、籃球聯賽、年級足球賽等大型活動,參與人數達4000余人次。承辦哈工大學生游泳錦標賽等校級賽事。

電氣學院還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學子們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哈工大第三屆班歌大賽、電氣學院辯論賽、“跡·念”搖滾專場、軍事文化節系列活動、電氣學院團報設計大賽……學生踴躍參加文體活動,體現了良好的精神風貌。

電氣學院公寓共建委員會2001年成立至今,以“文明、文化、宜居、安全”為主題,經過5年多來的鞏固與完善,目前形成了完整的公寓衛生學生自檢制度、“流動錦旗”評比制度、“黨員示范寢室”評比制度、“文明寢室標兵”評比制度、學生成長檔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學生公寓生活相關規章制度。通過規范執行,2012年度共召開電氣學院寢室長大會兩次,通報表彰了145個先進個人和36個先進寢室。學院學生這種自我督查、自我比較的公寓管理途徑,形成了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良性循環。在過去的2012年當中,通過公寓共建委員會開展日常衛生檢查40余次,“E室E家”寢室文化節系列活動、安全消防志愿服務活動等共計8項,受益學生近1400余人,占學院學生總數超60%的比例。

此外,學院還緊抓學生普遍關注的事情及重要節慶日契機等途徑開展各式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接受教育,如每年清明節緬懷英烈掃墓、“七一”黨員主題教育、紀念建團九十周年主題慶祝活動、組織觀看“神舟”飛船發射主題團日活動等等。2012電氣學院團委共舉辦各類文化藝術類活動近20項,參與人數達2000余人。

6.“TEAM”使我們凝聚在一起

團隊培訓是一種全方位的素質拓展培訓。它不僅對個人,而且對于一個團體的成長也具有非常突出的意義。

電氣學院TEAM素質拓展中心(簡稱“TEAM”)是哈工大第一個素質拓展社團,成立九年累計培訓8000余人次,涉訓人員包括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教師及職工人員,舉辦的活動曾被黑龍江晨報報道,得到廣大師生好評,2012年被評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十佳社團。學院重在培養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人際交往、溝通、團隊協作等方面的能力,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切實做好自身的品牌建設。2012年共進行1100余人次培訓, “TEAM” 今年新開設了高空素拓、野外生存、徒步露營等項目,完善了TEAM培訓體系與效果。

7.助學,希望之舟承載未來

學院貧困學生比例近年來一直在20%以上。學院學生工作一直把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及時得到溫暖關懷、解決實際困難作為著眼點,認真細致地了解、調查每名學生的實際情況,按學生困難程度分檔建立起比較詳細的困難學生庫,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獎、貸、助、補、勤體系,同時,學院領導、專業教師在與公司、企業開展科研合作的過程中,有意識地積極爭取社會資源對學院學生的資助,使學院貧困學生受資助體系更加豐富,有力地保障了他們安心學習,同時在此過程中還促進了學生對社會、行業、公司企業的了解,也有利于激發學生們的學習動力。據統計,近五年來,社會公司、企業、社團法人在學院設立的獎學金、助學金分別占學院學生所受獎學金、助學金總額的60.69%和24.76%,年累計額度平均達35萬元左右。同時,學院還堅持做好院級勤工助學崗位公開招聘、學生自愿申報、統一審核與管理,并加強考核,近四年來累計設置崗位數354個,發放勤工助學工資累計10余萬元,使經濟困難的學生能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下通過自強自立的方式部分解決生活費用問題。

西門子獎學金、羅克韋爾獎學金、新時達獎學金、光寶獎學金、臺達獎學金、意法半導體獎學金、友達光電獎學金、捷和電機獎學金、上海永大獎學金、E+H獎學金、南通曉星獎學金、三菱電機獎學金、華為獎學金、美的獎學金、儀器儀表學會獎學金、通用獎學金、阿斯麥獎學金、光華獎學金、矽瑪特獎學金、富士施樂獎學金、三星獎學金……2012年度電氣學院共有181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獲得總計88.77萬元的特殊獎學金;35名學生獲得5.52萬元的特殊助學金。314名本科生獲人民獎學金;24名本科生獲國家獎學金、56名本科生獲勵志獎學金、281名本科生獲人民助學金。學院學工辦、實驗中心、系辦等單位提供有償型勤工助學崗位20個。

六、讀研及就業情況介紹

學院每屆都有60%左右的優秀本科生被免試推薦碩士研究生或考取攻讀碩士研究生,50%左右的優秀碩士生具備推薦博士研究生資格。學生本科生一次就業率近年來一直保持在95%以上,碩士研究生一次就業率保持在98%以上。

為了讓用人單位對哈工大畢業生和就業工作留下好印象,電氣學院還完善了用人單位接待工作規范。畢業生就業主要分布在電力系統、電子與信息、航天航空、汽車、船舶制造、精密儀器與制造、儀器儀表等行業,其中多數在國有企業、事業機關、三資企業、民營企業、研究院所工作。在地域上,京津地區、長三角、珠三角是學院畢業生分布最多的三個地區。

近年來部分畢業生就業單位名錄(排名不分先后):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西南建筑設計研究院、中航哈飛、南車集團、北車集團、核工業第五研究設計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西安航空動力控制工程公司、上海航天控制工程研究所、上海空間電源研究所、中興、華為、艾默生網絡能源、南瑞繼保、國電南自、國電南瑞科技、中廣核電、秦山核電、海南核電、華銳風電、二灘水電、南方電網公司、國家電網公司、臺達電子、友達光電、天津光電集團、青島艾諾、西安東方集團、烽火科技武漢光訊、京東方集團、上海電氣集團、東方電氣集團、ABB公司、西門子工業集團、一汽、中石油、中海油、國家知識產權局、斯達康、寶潔、IBM、東芝、阿斯麥。

七、學生國際交流及派出項目介紹

1.學院已與英國伯明翰大學、法國里昂國家應用科學研究院、澳大利亞悉尼大學、荷蘭德爾芙特工業大學、日本東京農工大學、日本佐賀大學、韓國慶北大學、愛爾蘭高威國立大學等多所大學建立本科生、研究生聯合培養的合作關系,其中與英國伯明翰大學、法國里昂國家應用科學研究院、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愛爾蘭高威國立大學相關院系已經明確從2010年開始進行本碩博連讀的“英才班”聯合培養計劃,與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聯合培養協議正在簽訂中;學院與美、英、法、俄、日、韓、香港、臺灣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幾十所著名大學或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學術交流與長期的合作關系。學生在哈工大學習2—3年后,所學課程合格、外語成績達到對方學校要求即可赴上述大學學習,修滿規定的學分并達到對方畢業要求可同時獲得哈工大及國外相應的學士學位。

2.哈爾濱工業大學(HIT)與法國特魯瓦工程技術大學(UTT))簽署了雙學位聯合培養協議,合作舉辦教育項目。特魯瓦工程技術大學(UTT)是法國工程技術大學集團(UT)下屬三所大學之一,直接隸屬于法國高等教育科研部,可以頒發工程師文憑的國立大學,學制五年,是法國著名的五年制精英大學。

該項目采取“2+2+2模式”培養方案。第一階段,在哈工大通過大學一、二年級學習;第二階段,在UTT進行為期兩年的專業學習;第三階段,回到哈爾濱工業大學直接進入兩年碩士階段學習,成績合格后可獲得哈爾濱工業大學工學學士學位、工學碩士學位和法國工程師文憑。參加該項目的學生在導師同意前提下有免試推薦哈爾濱工業大學工學博士研究生資格。學生在中法兩地學習時,應遵循各自的教學安排和實習計劃,并輔以法語培訓。碩士學位答辯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進行。2011年共有2名學生參加該項目,赴法學習。

3.哈爾濱工業大學(HIT)與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QUB)簽訂了3+2和短期訪學校際交流協議。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QUB)屬英國羅素聯校二十所大學成員之一,全球大學排名200左右。始建于1845年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十所大學之一。地處北愛爾蘭,坐落于英國貝爾法斯特市的南部,建筑古色古香,環境宜人。該校高水平的教學和科研已在國際上享有聲譽。全英只有3所大學兩次榮獲英國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女王周年紀念獎,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已獲此殊榮。

該項目采取“3+2模式”培養方案。第一階段,在哈工大通過大學一~三年級學習;第二階段,在女王大學進行為期兩年學習。成績合格者,可獲哈爾濱工業大學工學學士學位,獲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工學碩士學位。

八、電氣工程系招生方案

2013年電氣工程系按2個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和建筑電氣與智能化)招生,電氣工程系招生總人數240人。

1. 名額分配

按照生師比和往年各專業招生人數情況,各專業方向學生分配人數如下:

(1)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電機方向:60人;

(2)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電器方向:27人;

(3)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方向:50人;

(4)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工業自動化方向:88人;

(5) 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15人。

2. 操作原則

(1)國防生不允許專業(方向)分流;

(2)體育特長生、文優生、港澳臺聯招生以及部分同招生不允許專業(方向)分流;

(3)預科轉本科學生不允許專業(方向)分流;

(4)學生自愿填報志愿,系根據專業(方向)分配名額,參考學生第一學期學習成績,擇優入取;

(5)根據分流專業(方向),重新分配班級。

更多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為準!

2026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云南網警備案專用圖標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
云南網警報警專用圖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鲁山县| 土默特右旗| 恩平市| 尚志市| 通河县| 衡阳市| 新野县| 博罗县| 江安县| 宜章县| 边坝县| 咸宁市| 江阴市| 新宾| 类乌齐县| 昌都县| 湄潭县| 吉水县| 沙坪坝区| 大渡口区| 边坝县| 南丰县| 黄石市| 清新县| 清徐县| 曲松县| 浦江县| 城口县| 巴南区| 普兰县| 宕昌县| 宁海县| 星座| 淳化县| 巧家县| 台东县| 合江县| 崇义县| 六安市| 瑞昌市| 桓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