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則:
本考試主要以海洋管理專業應該掌握的知識體系和具備的專業技能為依據,測試考生對海洋生態學和物理海洋學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
一、考試科目:海洋科學知識綜合考試
二、考試方式、題型及分數比例:考試形式為閉卷筆試,題型包括判斷題、填空題、單選題、多選題和簡答題5種。試卷滿分150,其中《海洋生態學》占40%,《海洋科學導論》占60%。
三、考試內容
(1)《海洋生態學》部分
緒論
1.了解海洋生態學的產生、發展與國內外研究現狀。
生態系統及其功能概論
1.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及其核心思想;
2.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成份;
3.生物生產、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基本過程;
4.維持生態系統穩定的機制。
海洋環境與海洋生物生態類群
1.海洋環境的基本特征;
2.海洋三大環境梯度;
3.海洋環境分區的劃分依據以及海水某些物理特征的生態學意義;
4.海洋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棲生物三大生態類群的特征。
海洋非生物生態因子及其生態作用
1.限制因子原理,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謝爾福德耐受性定律的概念;
2.海洋環境中光照、溫度、鹽度、海流等主要生態因子的分布特征及其生態作用;
3.溶解氣體主要組分的來源于消耗途徑及其與生物代謝活動的關系。
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群與動態
1.種群的概念及其群體特征;
2.種群統計學的基本參數、生命表及其應用;
3.掌握K生態對策、r生態對策的特征及在保護生物學方面的實踐意義;
4.了解集合種群的概念和應用意義。
生物群落的組成結構、種間關系和生態演替
1.生物群落的定義和群落中不同物種的作用,如優勢種和關鍵種等;
2.群落的空間結構和群落組成的季節動態,影響群落結構的環境和生物學因素;
3.高斯假說和種間競爭的基本原理;
4.生態位的基本概念及其與種間競爭的關系;
5.生態演替的基本概念。
海洋初級生產力
1.有關海洋生產力的各種基本概念;
2.影響海洋初級生產力的各種因素;
3.海洋初級生產力的地理分布和季節分布規律;
4.初級生產力的測定方法;
5.海洋新生產力的分布規律和研究新生產力的意義。
海洋食物網和能流分析
1.海洋生態系統能流的基本過程;
2.食物鏈、營養級和生態效率等基本概念;
3.海洋食物網特點;
4.微生物環的組成、結構及其在生態系統能流、物流中的作用。
海洋生態系統的分解作用與生物地化循環
1.生態系統分解作用的概念及意義;
2.海洋主要分解者類群和微型生物食物環在有機質分解過程中的貢獻;
3.海洋生物泵概念及其作用;
4.掌握碳、氮生物地化循環的基本過程。
海岸帶與淺海生態系統
1.沿岸、淺海區生態系統的一般特征;
2.常見近岸海洋棲息地類型及其主要環境和生物組成特點,如潮間帶、沙灘、巖岸、河口、鹽沼、紅樹林、大型海藻場、珊瑚礁、沿岸上升流區生態系統的環境、生物群落和能流、物流基本特征。
過度捕撈與海水養殖問題
1.傳統的漁業資源管理模式;
2.過渡捕撈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3.目前我國海水養殖業面臨的生態問題。
海洋污染、生境破壞與全球氣候變化
1.近岸海洋的富營養化及其生態效應;
2.生物入侵的生態學后果;
3.近岸海洋生境破壞;
4.全球氣候變化的海洋生態效應。
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系統管理
1.生物多樣性的基本概念、內涵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特點;
2.保護海洋多樣性的基本原則和途徑;
3.掌握生態系統管理的原則與途徑;
4.了解海洋自然保護區及其在恢復退化生境和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2)《海洋科學導論》部分
緒論
1.海洋科學的發展史
2.海洋科學的概念
3.海洋科學的研究內容
地球系統和海底科學
1.地表海陸分布
2.海洋的劃分
3.海底的地貌形態
海水的物理特性和世界大洋的層化結構
1.海水的鹽度概念
2.海面熱收支
3.海洋中的水平衡
4.海水混合的概念與形式
海洋環流
1.地轉流的概念與類型
2.風海流的概念以及流速流向隨水深變化
3.風海流的體積運輸
4.世界大洋表層環流的分布特點
海洋中的波動現象
1.波浪要素與波浪類型
2.小振幅重力波概念及其三種類型
3.風浪概念與風浪成長的三種狀態
4.涌浪概念及其特征
5.海洋內波概念
潮汐
1.潮汐要素
2.潮汐不等與潮汐類型
3.引潮力
4.潮汐靜力理論
中國近海的區域海洋學
1.地理位置與區劃
2.中國的島嶼類型
四、參考書目
1.《海洋生態學》,沈國英,黃凌風,郭風,施并章編著,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3版。
2.《海洋科學導論》,馮士筰、李鳳岐、李少菁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3版。
更多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