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電話:021-64252143,傳真:021-64253577
電子郵箱:zdgxy@ecust.edu.cn
學院網址:http://zdgxy.ecust.edu.cn/
專業名稱:
與德國呂貝克應用科技大學合作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介紹
與德國呂貝克應用科技大學合作化學工程與工藝/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介紹
一、學院概況
中德工學院(Sino-German College of Technology)是華東理工大學的一個面向國際學科前沿,體現學科滲透與交叉,引進國外先進的、成功的高等教育培養方式,采用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多科性工科學院,同時也是華東理工大學面向全校加強與全世界德語國家在教育、科研、學生與教師互換等方面合作交流的平臺。學院地點在華東理工大學徐匯校區。學院的任務:一方面是培養具有扎實的外語、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過硬的實踐技能,靈活的知識運用能力,具有國外教育經歷,掌握豐富的國際學科發展信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并擁有中德雙本科文憑的工程技術與管理高級專門人才;另一方面在強化學校及教授的國際合作、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方面起到推動與示范作用,在上海及全國形成自己對德交流的特色。
在對德合作交流方面,已與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德國維爾茲堡大學、德國薩爾大學、德國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德國呂貝克應用科技大學、德國伊爾梅瑙工業大學、德國斯圖加特應用技術大學、奧地利格拉茨大學、奧地利萊奧本大學等建立了校際關系消極關系并簽署了合作交流項目協議,還與德國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會、與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等建立了穩固的合作與交流關系,開展包含合作培養雙學位本科生、聯合培養碩士生和博士生、交流本科生和交流碩士生等各種類型的合作項目。學院還于2005年12月成立了“中德先進材料聯合研究中心”,開展對德合作科研及基于合作研究項目的聯合培養博士生和碩士生。迄今為止,中德工學院已建立起了一個從本科生、碩士生到博士生的中德合作(聯合)培養體系及中德合作開展科學研究的平臺。
二、學院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專業
中德工學院現與德國兩所大學開展合作辦學,分別為呂貝克應用科技大學,以及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
(一)與德國呂貝克應用科技大學合作辦學項目和專業
與呂貝克應用科技大學合作舉辦的是“化學工程與工藝(環境科學與工程)”和“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本科專業。
呂貝克應用科技大學(英文名稱:Lübeck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網址:http://www.fh-luebeck.de)是德國最早設立的三所應用技術型大學之一,建校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設施齊全、專業設置合理、辦學質量較高、國際合作辦學經驗豐富,是中國教育部公開推薦的正規德國大學之一。該校地處德國歷史悠久、風景宜人的海濱旅游度假勝地呂貝克市,距漢堡約70公里。華東理工大學與德國呂貝克應用科技大學自1989年建立校際關系以來,始終保持友好、密切、融洽和富有成效的合作與交流關系,每年互派教師、學生到對方講學訪問或學習深造,雙方領導互訪頻繁,彼此具有深入的了解。
與德國呂貝克應用科技大學的兩個中德合作辦學項目及對應的兩個中德合作本科專業,于2003年10月經教育部正式批準,2007年12月通過了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復核(通過復核批文號:MOE31DE2A20030523O和MOE31DE2A20030524O)。2005年和2008年兩次通過了德國高等教育機構DAAD評估,獲得高度評價。第一次評估后,于2006年在德國被評為德中高校合作辦學七大樣板項目之一。第二次評估后,項目獲得DAAD第二輪連續4年的政府資助。2009年11月,上述兩個中德合作本科專業接受并無條件通過了德國辦學資質和質量評估機構ACQUIN的國際辦學資質認證,來自德國的評估專家組對上述兩個本科專業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一致認為我校與呂貝克應用科技大學的這一合作辦學項目是中德國際化合作辦學的典范。經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評選,2012年3月,中德工學院中德合作辦學項目得到上海市教委表彰。
上述兩個本科專業計劃內招生,學制4年,第一階段(第1-5學期)在國內華東理工大學學習(部分核心課程由德方教授承擔),學生按規定完成并取得第一階段所有課程學分,其中第4學期末須通過出國英語資格考試(G類雅思總分6.5分及以上,或托福71分及以上),可進入第二階段(第6-8學期)到德國呂貝克應用科技大學學習。第一階段主要采用英語及漢英雙語教學,第二階段全部采用英語教學,學生需用英語撰寫畢業論文并完成論文答辯。學生因此可掌握扎實、靈活、熟練的英語知識和英語運用能力。學生按規定修完所有課程及教學環節,成績合格,獲華東理工大學本科畢業文憑、學士學位證書,同時獲德國呂貝克應用科技大學學士學位,其中,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所獲德方專業名稱為Environment Engineering;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所獲德方專業名稱為Information Technology。第二階段不符合出國條件,4年全部在華東理工大學學習的學生,畢業時不能獲德方學位。
本中德合作雙學士學位項目學習費用低,4年全部學習費用為60000元人民幣(中方學費)+5500歐元(交德方項目管理費)。因不符合出國條件第6-8學期在國內學習的學生,第6-8學期中方學費標準為5000元人民幣/學年·生。迄今為止,該項目已連續招收9屆學生,2004-2010級7屆學生均按時于第6學期初赴德進入第二階段學習。每屆申請赴德學習的學生全部都一次通過德國駐華使館留德人員審核部(APS)的審核,都一次順利獲得赴德簽證。
(二)與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合作辦學項目和專業
與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合作舉辦的是“化學工程與工藝”本科專業。
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英文名稱:Claustha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德語名稱:Technische Universität Clausthal,網址:www.tu-clausthal.de)建校于1775年,是德國著名的工業大學之一。學校位于德國下薩克森州克勞斯塔爾市(Clausthal-Zellerfeld),該地區人文環境良好、自然環境優美。該校是公立大學,由聯邦政府撥款辦學,學校擁有優越的教學、科研和生活設施,為學生完成大學學業提供了客觀和物質上的保證。有許多中國著名學者曾畢業于該校,如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博士就是其中的一位。
華東理工大學與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的合作交流關系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兩校在學科、專業及科研方向等諸方面有著很大的相似性,在高層次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科學研究方面又有著廣泛的互補性。上世紀80年代初,由我校派往該校攻讀博士學位、高訪或講學的教師,回國后大多成為學校相關學科的資深教授。近年來,兩校領導就新形勢下發展雙方戰略合作達成廣泛共識。彼此了解信任,合作基礎良好。
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現設有三大學院:自然科學與材料工程學院,能源與經濟工程學院,數學/信息與機械工程學院。共有本科專業12個,碩士專業16個,博士專業16個,其中,化學化工、采礦和石油工程等是其特色和強勢學科。該校的教學及科研水平在德國大學中名列前茅。“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是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重點建設的體現該校特色的專業,具有授予本科、碩士和博士學位資格,具有很強的辦學實力和很豐富的培養經驗,在德國同類學校中位于前列,并早已通過專業國際認證。該校化學、化工、礦業、石油工程等專業實驗室是國家重點投入建設的高水平實驗室,每年承擔大量歐盟、德國及企業的研究項目,科研實力雄厚。在“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培養過程中,不僅保證專業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還十分注重實踐和應用能力的培養,畢業生既能作為高級研究型人才升入碩士、博士繼續深造,也能作為應用型人才為化工行業的眾多企業所青睞。該校現有許多與國外大學的合作辦學及聯合培養的項目,國際化辦學經驗豐富。
上述中德合作“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本科教育項目,于2013年3月經教育部正式批準,批文號:MOE31DE2A20131374N,頒發中方證書。
本中德合作“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計劃內招生,學制4年。第一階段(第1-4學期)在國內華東理工大學學習,第二階段(第5-8學期)在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學習。
第一階段主要采用漢語、漢德或漢英雙語教學。學生按規定完成并取得第一階段所有課程學分,并于第4學期初通過德方舉行的德語筆試、德語口試和專業面試,可進入第二階段。第二階段分為兩個方向:化學工程與工藝(化學工程)和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全部采用德語教學,學生需用德語撰寫畢業論文并完成論文答辯。
學生按規定修完4年所有課程及教學環節,成績合格,獲華東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本科畢業證書和工學學士學位證書。對于第5-8學期在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學習,并按規定修完4年所有課程及教學環節,成績合格的學生,根據我校與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有關該合作辦學項目協議,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授予學士學位證書(Bachelor of Science),其中,“化學工程與工藝”(化學工程)所獲德方專業名稱為“Verfahrenstechnik/Chemieingenieurswesen”,“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所獲德方專業名稱為“Chemie”。第二階段不符合出國條件,4年全部在華東理工大學學習的學生,畢業時不能獲德方學位。
本中德合作辦學項目學習費用低,4年全部學習費用為60000元人民幣(中方學費)+8000歐元(交德方項目管理費)。因不符合出國條件,第5-8學期在國內學習的學生,第5-8學期中方學費標準為5000元人民幣/學年·生。
三、學院中外合作辦學優勢與特色
(一)專業優勢明顯
1.中德合作“化學工程與工藝(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呂貝克應用科技大學)
本專業是以環境友好理念為指導,以反應技術、分離技術、處理加工技術、安全防護技術、分析檢測技術、監護控制技術以及綜合治理技術為主要技術手段,以學科的交叉和滲透為特點的現代高技術復合型專業。注重將環境友好的思想和方法、綜合防治的辦法和措施、系統工程的理論和實踐運用于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注重對學生的工程訓練、能力培養以及先進的環境治理理念的培養。學生除學習和掌握化學化工、環境科學和工程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理論,還要學習和掌握化學工程、污染物檢測分析和控制、三廢處理工程技術、防護工程技術以及機械、自動控制和經濟管理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并學習和掌握當前環境科學及工程領域的最新成果及研究進展,專業口徑寬,適應面廣。本專業培養以化學工業為背景的,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外向型的寬口徑復合型高級環境保護專業人才。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工程實施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外語運用能力。學生畢業后可在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環境監測、水處理工程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工程設計、工程管理及教育教學等工作,可以勝任國家各級環保部門、環保科研院所、環境檢測站、高等院校、大型企業,尤其是中外合資和國外獨資等企業的環保部門工作。
2.中德合作“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呂貝克應用科技大學)
本專業是培養具有信息獲取、傳遞、處理及利用等方面的知識,能在信息產業等國民經濟部門從事信息系統和各類電子設備的研究、設計、開發、集成和應用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現代高科技專業。強調強弱電結合、電工技術與電子技術結合、軟件與硬件結合、元件與系統結合,以及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結合,專業面寬,具有濃厚的多學科滲透與交叉的色彩。本專業使學生在獲得電氣工程和信息工程方面的前沿專業知識的同時,又能受到電工電子技術、信息技術、控制技術及計算機技術方面的基本技能訓練,專業口徑寬,適應性強,就業面廣。學生畢業后可從事國內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和信息工程專業領域的科研、教學、技術開發、工程設計和項目管理等工作。
3.中德合作“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
本專業側重于培養掌握合成化學、物理化學、化學工程、熱能工程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了解本學科的現代實驗技能,熟悉化學工程與工藝的研究現狀和發展動向,具備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能獨立從事化學理論、化學合成、化工生產工藝研究及新產品開發研究能力的高層次人才。本合作辦學項目本科及碩士專業中德雙方一脈相承,教學環節銜接合理、科學,有利于學生的培養。
(二)辦學層次較高
計劃內招生,高考一本線(全國重點大學分數線)以上錄取,保證錄取優秀生源。執行雙方共同制訂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既保證學生學到扎實的專業理論,又注重學生工程及應用能力的訓練,符合我國對高層次、高水平、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要求。
(三)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強強合作
合作雙方對專業課程設置進行了雙方特色揉合和優勢互補,各合作辦學專業具有十分明顯的“強強合作”的特點,不僅可辦出水平,體現特色,而且還可雙向促進對方在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上引進德國優質教育資源,對我校加速培養具備國際專業視野和水平的高層次專業人才,意義更為深刻。
(四)“兩段式”培養模式有助于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
中德合作“兩段式”培養模式融合了東西方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凸顯并發揮雙方學校的特色和優勢,以瞄準國際前沿、學科滲透交叉和注重工程訓練為主線,既體現華東理工大學厚基礎、寬專業的特色,又秉承德國大學理論聯系實際、強化工程訓練的傳統,輔以德方齊備先進的實驗儀器、設備和裝置,使學生既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又接受嚴格而系統的工程訓練,在第二階段學習中,還可實際體驗德國社會的人文環境,以拓展視野、增進閱歷、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為日后事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學生素質高
合作培養過程中,學生們良好的品格和優異的素質,受到中德雙方大學及實習企業的高度評價。每年都有一批學生獲得華東理工大學各類各級獎學金;先后有60名學生榮獲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杰出成績獎學金(Sur-Place-Scholarships)”。2010年10月,中德工學院德環070班婁辰同學在德國榮獲2010年度“DAAD最佳國際學生”稱號;2008年5月,德國《明鏡》周刊以《一位品學兼優的大學生》刊文報道中德工學院德環041班朱羽廷同學刻苦學習的事跡。
(六)培養的學生得到眾多國外大學認可
目前,學院已有2004-2008級5屆學生順利畢業,在學院已經畢業的學生中,半數以上學生在畢業時,以自己優異的成績,被國外及中國香港地區的著名大學錄取為研究生,繼續深造,所錄取的大學含: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15名),德國柏林工業大學(5名),德國斯圖加特大學(11名),德國亞琛工業大學(2名),德國紐倫堡大學(2名),德國卡塞爾大學(4名),德國漢堡大學(4名),德國漢堡工業大學(11名),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1名),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4名),德國羅斯托克大學(1名),德國波恩大學(5名),德國哥廷根大學(2名),德國凱澤斯勞滕工業大學(1名),德國伊爾姆瑙工業大學(3名),德國勃蘭登堡工業大學(1名),德國圖賓根大學(4名),德國帕德博恩大學(1名),德國包豪斯魏瑪大學(1名),德國基爾大學(1名),德國達母施塔特大學(1名),德國維仕瑪大學(1名),德國賓根應用科技大學(1名),德國科隆應用科技大學(1名),德國基爾應用技術大學(5名),德國斯圖加特應用技術大學(7名),德國福特旺根應用科技大學(1名),德國奧芬堡應用科技大學(2名),德國埃斯林根應用科技大學(1名),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5名),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1名),德國弗賴貝格工業大學(1名),德國霍恩海姆大學(1名),德國馬格德堡大學(1名),德國曼海姆大學(1名),德國慕尼黑工大新加坡分校(1名),德國帕德博恩大學(2名),美國紐約大學(1名),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2名),美國佛羅里達大學(1名),美國康奈爾大學(3名),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3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2名),美國克萊姆森大學(1名),美國謝菲爾德大學(1名),美國辛辛那提大學(1名),美國杜蘭大學(1名),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1名),美國耶魯大學(1名),美國波士頓大學(1名),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3名),美國伊利諾理工大學(1名),美國雪城大學(1名),英國劍橋大學(1名),英國帝國理工學院(1名),英國倫敦大學(1名),英國雷丁大學ICMA中心(1名),英國薩塞克斯大學(1名),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大學(1名),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1名),英國倫敦大學學院(1名),英國曼徹斯特大學(2名),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1名),加拿大薩斯卡切溫大學(1名),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2名),香港城市大學(2名),香港理工大學(6名),香港大學(4名),香港科技大學(4名),香港中文大學(3名),新加坡國立大學(1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1名);6名畢業生被國外公司錄用就業,其中,1名在德國Adidas總部工作,1名在德國PRODEWA Software Gmbh工作,2名在德國Luebeck CBB工作,1名在德國EUROIMMUN(歐蒙醫學實驗診斷股份公司)工作, 1名在奧地利SMS Demag Technology Process Gmbh工作。其余學生學成回國后,絕大部分已被德資企業、中德合作企業及其他國內單位錄用。
更多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