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門類: 理學
專 業 類: 海洋科學類
專業名稱: 海洋科學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較高的人文科學素養,具備海洋科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系統掌握海洋科學特定領域專業知識和專項技能,能在海洋科學及相關領域從事科研、教學、管理及技術研發工作,具有國際視野以及正確海洋觀的高素質科技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海洋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學習海洋科學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接受海洋調查、海洋觀測、數據分析和海洋科學問題研究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海洋科學特定專業領域的工作方法,具有在海洋科學特定專業領域開展實驗設計、數據采集、研究科學問題和解決應用問題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科學精神、敬業精神和海洋意識,有社會責任感,具有團結合作和人文科學素養;
2.掌握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海洋科學(地球系統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海洋科學特定領域專門化系統知識;
3.掌握海洋調查、觀測和分析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開展海洋科學特定領域工作的一般方法和專門技術;
4.具有從事海洋常規調查研究和從事海洋科學特定領域專門工作的基本能力;
5.了解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了解海洋科學特定領域的重大學術問題、前沿學術成果和國際學術研究動向;
6.具有一定的設計實驗方案,創造實驗條件,利用觀測、模擬、實驗、分析等方法進行海洋科學研究的能力,能夠科學規范地撰寫學術論文、參與學術交流活動;
7.熟悉國家海洋科學技術政策和海洋科學國際合作研究慣例,能夠在知識產權、信息安全、國際合作協議等有關政策、法規、條約的框架內參與國內外不同團隊在不同海域的海洋調查和研究工作;
8.了解國際海洋法,熟悉國家有關海洋管理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護與合理利用海洋資源的管理模式。
主干學科:
海洋科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
核心知識領域:
海洋學、海洋調查與觀測技術,物理海洋學、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海洋地質學、海洋生態學以及海洋管理等某一海洋科學特定領域核心知識。
核心課程示例:
示例一:海洋學Ⅰ(64學時)、理論力學(64學時)、流體力學Ⅰ(64學時)、流體力學實驗(48學時)、海洋調查Ⅰ(72學時)、計算方法(64學時)、海洋調查實習(2周)、大氣科學概論(64學時)、物理海洋學(80學時)、衛星海洋學(48學時)、海洋要素計算(64學時)、動力氣象學(80學時)、近海海上調查(48學時)、海洋科學初探(32學時)、海洋-大氣數據可視化(64學時)、海洋環流(48學時)、海洋內波(48學時)、風暴潮(32學時)、海浪(32學時)、潮汐(32學時)、極地海
洋學(32學時)、海洋-大氣相互作用(32學時)、物理海洋實驗(48學時)。
示例二:海洋科學導淪(64學時)、理論力學(64學時)、流體力學(1)(64學時)、海洋調查方法(64學時)、天氣與氣象基礎(32學時)、物理海洋學(64學時)、海洋要素分析方法和預報(56學時)、海洋工程水文(32學時)、泥沙運動力學(32學時)、海洋環流(48學時)、計算流體力學(48學時)、計算數學(48學時)、近海與海洋工程(24學時)、海洋災害及預報(32學時)、海岸動力學(32學時)、海域使用論證專題(32學時)。
示例三:海洋科學導論(56學時)、動物生物學(56學時)、植物生物學(40學時)、動物生理學(48學時)、動物組織學(32學時)、微生物學(48學時)、細胞生物學(48學時)、遺傳學(48學時)、分子生物學(48學時)、發育生物學(48學時)、海洋生態學(48學時)、海洋調查與監測技術(40學時)、海洋地質學(32學時)、海洋浮游生物學(32學時)、海洋底棲生物學(32學時)、海藻學(24學時)、海洋水文氣象(32學時)、海洋資源學(32學時)、海洋環境學(32學時)、藥用海洋生物學(32學時)。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海洋學綜合實習、海洋科學特定領域專門化實驗與實習、科技創新類實驗與實踐活動、畢業論文等
主要專業實驗:
物理海洋學系列課程實驗、海洋化學系列課程實驗、海洋生物學系列課程實驗、海洋地質學系列課程實驗、海洋環境科學系列課程實驗、海洋管理系列課程實驗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就業方向:
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基礎研究和教學工作;海洋管理與檢測部門、環境監測部門、海洋水產研究部門、水產技術推廣站、生物高新技術企業、衛生防疫、外貿等領域的環境保護應用研究、環境監測及設備開發、污染防治、環境保護和環境管理評價等服務和管理工作。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