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門類: 工學
專 業 類: 儀器類
專業名稱: 測控技術與儀器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專業知識、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掌握測量、控制和儀器領域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專業技能,掌握信息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的技術方法,具有測量控制領域技術集成和儀器綜合設計應用能力的復合型工程科技人才,能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從事測量控制與儀器領域的科學研究、設計制造、技術開發、應用研究、質量控制和生產管理等工作。
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測量理論、儀器設計與測控系統集成技術基礎,學習測量、控制和儀器相關的光學、機械工程、電子與計算機科學、自動控制等理論與技術基礎,通過多種教學環節和工程實踐,接受現代測控技術等基礎訓練,具有測控系統和儀器設計、開發及集成應用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測量理論、測量控制技術、測控系統和儀器分析、設計與集成應用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
2.掌握分析和解決測量、控制和儀器領域實際問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綜合應用光學、機械、電子、計算機技術、控制等領域知識的能力;
3.具有批判性思維、創新意識和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
4.熟悉國內外產品質量控制和安全生產的政策、法規,對目前圍內外本專業常用的技術規范和標準有一定的了解,熟悉市場經濟、企業管理等基本知識;
5.至少掌握一門外語,能熟練閱讀本專業外文資料,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環境下的溝通與交流的初步能力;
6.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7.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素養,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交流溝通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8.具有終身學習意識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主干學科:
儀器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
核心知識領域:
數理基礎、傳感與信息獲取、測量理論與測試技術、測試信號處理、計算機技術、測控總線及數據通信、控制理論與控制技術、儀器設計與制造、儀器性能測試與評價、測控系統分析、沒計及集成等。
核心課程示例:
示例一:電路基礎(64學時)、計算機結構與邏輯設計(64學時)、電子電路基礎(64學時)、信號與系統(48學時)、自動控制原理(52學時)、微機系統與接口(48學時)、工程力學(54學時)、工程光學(56學時)、信息通信網絡概論(56學時)、儀器科學與技術概論(16學時)、傳感器技術(56學時)精密機械設計基礎(64學時)智能儀器設計技術(56學時)測試信號分析與處理(48學時)、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34學時)、現代控制理論(34學時)、導航定位控制與應用(32學時),學科及專業選修課不少于12學分。
示例二:電路分析基礎(68學時)、信號與系統(68學時)、電路信號與系統實驗(15學時)、模擬電子技術基礎(60學時)、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46學時)、C語言程序設計(45學時)、微機原理與系統設計(78學時)、電子線路實驗(Ⅰ、Ⅱ、Ⅲ學時)(23學時)、數字信號處理(46學時)、電磁場與電磁波(46學時)、射頻模擬電路(46學時)、自動控制理論基礎(46學時)、傳感器與信號調理(60學時)、電子測量技術(54學時)、單片機原理與程序設計(54學時)、自動測試技術(54學時)、軟件技術基礎(54學時)、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新技術講座(16學時),學科及專業選修課不少于22學分。
示例三:工程力學(51學時)、工程圖學(80學時)、機械設計基礎(85學時)、電路與電子技術(128學時)、自動控制原理(40學時)、微機原理及其應用(56學時)、傳感器技術(48學時)、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32學時)、工程流體力學(40學時)、熱工基礎(48學時)、儀表電路設計(40學時)、應用光學(40學時)、物理光學(48學時)、測控電路(40學時)、熱工過程控制系統(40學時)、自劫檢測技術(80學時)、精密儀器設計(40學時)、精密測量技術(80學時),學科及專業選修課不少于20.5學分。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金工實習、電子實習、生產企業實習、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創新實踐、工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社會實踐調查等。
主要專業實驗:
傳感器技術實驗、測試理論與檢測技術實驗、儀器設計實驗、測量系統建模與數據處理實驗、智能化儀器與網絡化儀器實驗、測控系統綜合設計實驗、儀器性能測試與評價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就業方向:
計算機應用、電子信息、智能儀器、虛擬儀器、測量與控制、通信、自動化等多領域的產品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教學管理、企業管理等工作;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領域的理論研究與技術開發,自動化精密科學儀器、自動化監測、控制或生產系統的設計開發、運行管理。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