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門類: 工學
專 業 類: 材料類
專業名稱: 冶金工程
培養目標:
本專業按照“重基礎、寬口徑、復合型、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了解現代冶金與材料相關學科發展趨勢,適應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要求,掌握現代冶金工程相關基礎理論,具備冶金物理化學、冶金傳輸及反應工程、冶金過程控制、鋼鐵冶金和有色金屬冶金等方面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管理技術從事冶金工程及其相關領域的生產、管理、經營、設計和科學研究,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工程技術型或科學技術型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鋼鐵、鐵合金,以及重、輕、稀有和貴金屬等有色金屬冶金的基本理論、生產工藝和設備、實驗研究、設計方法、環境保護及資源綜合利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金屬冶金領域的工藝制定、工程設計、性能測試等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能訓練,具備開發冶金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及其工業設計和生產組織、管理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高等數學、物理和化學等自然科學基礎知識,掌握本專業所需的制圖、機械、電工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應用等基本知識和技能,具有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和經濟管理科學基礎,較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并具有外語綜合應用能力;
2.掌握黑色和有色金屬冶金過程的基礎理論和生產工藝知識,具有黑色和有色金屬冶金生產組織、技術經濟、科學管理、環境安全的基礎知識和工業設計的初步能力;
3.具有分析和解決本專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及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和新材料的初步能力和基本技能;
4.了解專業和相關學科的科技發展動態,熟悉關于冶金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以及冶金企業科技發展前沿技術;
5.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實際工作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主干學科:
冶金工程技術、材料科學、化學工程。
核心知識領域:
物理化學、材料科學、傳輸原理、金屬學及熱處理、鋼鐵冶金、有色冶金。
核心課程示例:
示例一:冶金傳輸原理及反應工程①(80學時)、耐火材料與燃料燃燒(40學時)、冶金實驗研究方法(40學時)、冶金學(2)(80學時)、冶金學(1)(80學時)、金屬凝固(40學時)、材料概論(40學時)、資源綜合利用及環境保護*(48學時)、冶金傳輸原理及反應工程②(32學時)、冶金過程控制基礎及應用*(40學時)、化工原理(48學時)、冶金工廠設計基礎(32學時)、冶金物理化學①(80學時)、工業生態學基礎(24學時)。
示例二:冶金電化學(24學時)、金屬材料及熱處理(32學時)、物理化學實驗B(32學時)、電子技術(48學時)、金屬學原理(56學時)、冶金物理化學(64學時)、冶金工程實驗技術(24學時)、鋼鐵冶金學I(48學時)、鋼鐵冶金學Ⅱ(48學時)、有色金屬冶金學(56學時)、冶金工程實驗技術(3周)、現代冶金工程設計與實踐(4周)。
示例三:冶金物理化學1(40學時)、冶金物理化學2(40學時)、冶金傳輸原理1(40學時)、冶金傳輸原理2(40學時)、工程力學B(56學時)、機械設計基礎(56學時)、儀表與自動化控制A(56學時)、金屬學與熱處理B(56學時)、工藝礦物學(48學時)、冶金實驗技術1(16學時)、煉鐵原料制備(24學時)、煉鐵學原理(48學時)、煉鋼學原理(48學時)、煉鐵廠工程設計(40學時)、有色冶金原理(40學時)、有色金屬冶金學(48學時)。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金工實習、專業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冶金工程實驗、冶金工程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
主要專業實驗:
冶金物理化學實驗、傳輸原理實驗、金屬學和熱處理實驗、原燃料冶金性能綜合實驗、分析測試技術實驗、鋼鐵冶金綜合實驗、有色金屬冶金綜合實驗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就業方向:
冶金、化工、材料、機械、運輸、軍工、船舶、建筑、電力、環保等等相關領域從事生產、設計、研發、教學、咨詢、管理和貿易工作。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