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業介紹
本專業是會計和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學科,要求會計電算化人才培養要突出實務性特征,要熟悉小企業會計復式記賬原理、會計賬務處理程序、通用賬務處理軟件和通用報表軟件的工作原理及操作使用,熟練掌握會計電算化系統中工資、固定資產、材料成本、產成品、銷售利潤等子系統軟件的建立、安裝和使用,以及計算機網絡的基礎知識及網絡財務軟件的安裝和使用。最終要使會計電算化專業的人才能夠迅速理解、適應和進入電算化會計實務環境,能夠熟練從事手工會計操作和財務軟件的應用,從而具備有統計和分析的能力,因此會計電算化人才是一種復合型人才。
二、招生對象、學制與就業方向
1、招生對象:高中畢業生或同等學歷
2、學制:3年
3、就業方向:
本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各類金融機構(儲蓄、保險、證券)的會計核算員、收銀員、儲蓄柜員、出納員;會計師(稅務師)事務所、財政、審計、稅務等政府機關及其他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日常會計工作(記賬員、報賬員、成本核算員、出納員、辦稅員、統計員、文員、收銀員)和會計軟件操作工作;進行財務管理、財務分析、資產運營、審計、商務秘書和行政秘書等工作。
三、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誠信、敬業的職業素質,熟悉國家經濟法律法規,掌握會計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熟練掌握會計實務及電算化操作技能;具有較強的財務管理、稅務、審計、計算機應用等綜合能力的高素質的技能型專門人才。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造性工作為最終目標的三位一體的專業培養模式。最終造就基本功扎實、操作能力強,具有較高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實用型人才。畢業生一專多能,一專指會計及電算化操作能力;多能指從事會計工作以外的如統計、辦公室行政管理、企業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四、培養規格
1、知識結構
會計電算化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包括:基本理論知識、教學實訓實驗、模擬案例及實踐
(1)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以“必需”“夠用”為度,不求全而求實用。
(2)教學實訓實驗:會計核算的基本方法和會計各工作崗位的實訓。
(3)模擬實驗包括:手工操作模擬實驗和計算機操作模擬實驗兩個層次,通過實訓和模擬實驗教學環節使學生熟練掌握編制會計憑證、登記賬簿、編制會計報表和進行成本計算等會計核算工作。
(4)通過講解會計核算和管理工作案例、經濟活動分析案例和審計案例,使學生初步具備分析和評價經營活動的能力。
(5)實踐環節,包括認識實習和畢業實習,以使學生完成應聘和上崗前的基本培訓任務。
2、能力素質結構
(1)掌握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必要的理論和方法。
(2)具有較強的從事資金投資與借貸的業務操作能力
(3)具有一定的企業內部資金業務管理能力
(4)具有較強的會計軟件操作能力
(5)具有嫻熟的會計信息處理能力(包括手工核算能力和會計軟件操作能力)。
(6)具有一定的財務審計的基礎知識
(7)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協調配合能力、市場調查分析能力以及繼續學習的能力等。
(8)對經濟活動分析和綜合評價的能力。
五、職業認證目標
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會計電算化證書(初級)、珠算等級證書、助理會計師證書、營銷師、普通話二級乙等證書、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證書、全國大學生英語等級考試PETS-2級證書。
六、培養模式
1、專業基礎技能
(1)會計手工處理能力訓練:基于《會計學基礎》課程,實訓內容:憑證、賬薄、報表編制原理。
(2)會計電算化處理能力訓練:基于《計算機基礎》課程,實訓內容:Word、Excel等計算機基本原理和操作。
2、專業技能培養
(1)手工會計處理能力培養:基于《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審計》、《納稅實務》、《小企業會計》等專業課程,實訓內容主要為企業核算內容、產品成本計算及核算、資金管理與項目決策、稅收實務處理方法和外部審計方法等。
(2)電算化會計處理能力培養:基于《計算機應用基礎》、《數據庫原理及運用》、《會計電算化軟件應用》、《財務軟件應用與開發》、《財務數據統計與分析》等課程,實訓內容主要為計算機程序設計、會計系統程序設計、電算化基本操作等。
3、職業綜合技能培養
(1)手工會計處理能力培養:基于《會計模擬實驗》綜合實訓課和校內外實踐訓練,實訓內容:主要進行會計學原理、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綜合應用實訓、模擬財務科的模擬會計工作崗位訓練。
(2)電算化會計處理能力培養:基于《財務軟件實務》和“會計電算化資格證書”的綜合實訓課,實訓內容:熟練使用金蝶、用友、會和等財務軟件進行會計處理。
七、教學方式
1、企業實例式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采用企業實例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選擇典型案例或實例,配合教材中的相應內容,廣泛地開展問題討論和案例分析,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開拓視野,而且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授課的關鍵在解析難點、啟發思考、提供參考資料,其余大部分內容由學生自行理解、把握和總結,并以作業或課堂交流的形式加以鞏固。目前,凡是專業課程中可以操作的內容,都作為教學重要知識點,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 《會計電算化》等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學、實訓教學,提出問題,營造一種學生置身于實際工作崗位的氛圍,去思索、判斷,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
2、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
現代科技的發展為教學手段的改善提供了物質基礎,提高了教學效率。如,多媒體教學方式的運用,不但大大減少了板書時間,且具有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尤其在電算化軟件和計算機類課程上,多媒體可以實時的反映計算機操作步驟,大大提高了計算機課程的直觀性。
3、大力進行實踐教學改革,推進職業能力培養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是職業教育的特點。新形勢下的社會需求更加要求畢業生具有很強的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希望人才拿來就能用。實踐教學的內容、形式也隨之不斷的發展變化,已經不單純是獨立于理論教學的實驗、實習,而延伸到教學的全過程,并漸漸滲透到理論教學的方方面面。
八、專業核心課程設置及說明
1、主要課程分布
(1)基本素質和繼續學習能力部分,包括:政治理論、體育健康、高等數學、社交與禮儀、應用文寫作等。
(2)會計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部分,包括: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小企業會計、審計、納稅實務、經濟法、基礎會計手工模擬實訓、財務會計模擬實訓、會計綜合業務實訓等。
(3)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操作能力部分,包括:計算機應用基礎、數據庫原理及應用、會計電算化軟件應用、財務軟件應用與開發等。
2、主要課程簡介
(1)基礎會計:要求掌握會計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全面、系統地學習課程內容的基礎上,重點掌握會計核算的基本方法,并通過模擬實習學會會計核算的基本操作程序,為學好專業會計打下堅實的基礎。
(2)計算機應用基礎:要求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與操作技能,包括計算機的基本構成、基本工作原理、漢字信息處理原理、漢字輸入方法、常用的編輯軟件及工具軟件、日常維護與修理等。
(3)財務會計:要求掌握企業財務會計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業務,掌握貨幣資金、工資、材料、固定資產、對外投資、銷售、利潤及分配等主要會計業務核算的具體內容,以及編制會計報表的方法。
(4)成本會計:要求掌握制造類企業成本會計的基本理論和主要成本計算的方法,掌握材料費用、輔助生產費用、制造費用等各種費用項目的歸集與分配方法,以及計算產品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的方法。
(5)財務管理:要求掌握企業財務管理的價值觀念,即資金的時間價值和投資的風險價值;掌握企業籌集方式、籌資模式、籌集決策的方法,以及企業主要財務指標的分析及預測等內容。
(6)納稅實務:要求了解稅收的基本理論,諳熟國家稅收政策法規,熟練掌握流轉稅、所得稅、資源稅、財產稅和行為稅等主要稅種的計稅依據及計稅方法,相應的會計賬務處理方法,企業報稅方法和程序等。
(7)審計:要求了解審計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熟悉國家的審計政策和法規,重點掌握根據會計資料對各類企業內部審計、內部控制的程序和具體方法,審計報告及審計文書的有關內容。
(8)會計電算化軟件應用:要求了解國內電算化會計的發展狀況,掌握會計電算化的基礎知識,以及會計核算軟件各功能模塊的基本工作原理,具有熟練運用、維護通用會計軟件的操作技能,并取得財政部門頒發的《會計電算化操作人員合格證》。
(9)小企業會計:主要針對小企業會計進行實戰介紹,具體內容包括會計總論、會計憑證與賬簿、應收與預付款項的核算、無形資產及其他核算、登賬憑證及賬簿、編制會計報表等。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