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報高考志愿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才有人說填報志愿是“第二次高考”。目前,高考填報志愿的時間或方式有三種:考前根據實力填報、考后估分填報和考后公布分數填報。一般來講,影響考生是否被錄取的因素主要有四個:高考成績、自己的成績在本省(區、市)所有考生中的位次、所報考學校報考人數的情況、所報考學校的投檔線和錄取線。不論是上述哪種填報方式,對考生來講,后兩個因素都是絕對未知的。因此,填報高考志愿必然有一定的風險。
考前根據實力填報??记疤顖罂晒﹨⒖嫉囊罁钌佟R虼?,考生在填報志愿前,應當對自己所在學校連續幾年的升學情況、自己平時的成績在本年級學生中的排名、自己參加模擬考試的成績、自己的性格類型以及參加考試的心理穩定狀態等因素做一個詳細的分析,根據以上信息,在征求班主任老師以及家長意見的基礎上,客觀、冷靜、實事求是地確定要填報的志愿。
考后估分填報。高考后,估分填報志愿時,影響考生是否錄取的四個因素依然不確定,因此,估分的準確與否就成了填報志愿的關鍵因素,因為準確的股份直接關系到志愿填報的成敗。那么,怎樣才能準確地估分?一方面,要求考生要有清醒的頭腦,對幾天前高考的情況有比較清楚的回憶;另一方面,要求考生估分要實事求是,應客觀地估計自己得分的區間值,上下浮動10分之內才算正常。如果考試以后哪對哪錯都想不起來,估分就會出現很大的偏差,這樣對填報志愿的影響就會很大。有的考生實際考分和自己的估分相差幾十分,甚至上百分之多。可以想象,如此大的懸殊將會使填報志愿失去絕對的準確性。因此,考生首先要對自己的高考分數有一個客觀的估計,然后再根據估分的情況確定自己要填報的志愿。
考后公布分數填報。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現在的高考招生工作透明度越來越高。對于公布分數后填報志愿的省、區、市)的考生,他們不僅可以查詢自己的高考成績,而且還可以查詢自己在全省(區、市)考生中的排名,這就為考生填報志愿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己蠊挤謹堤顖笾驹?,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志愿扎堆,相當數量的高分考生容易集中到某些名牌大學,并最終導致部分高分考生落榜。因為考后公布分數填報志愿,影響填報志愿的四大因素中的后兩個因素仍然是未知的。
因此,考后公布分數填報志愿,最關鍵的是不要盲目追逐熱門和名牌,要客觀冷靜地進行分析,然后確定自己要報考的志愿。如此,收集、整理相關信息、數據并進行分析,為志愿填報提供客觀、真實的依據,做到知已知彼,就是我們考好“第二次高考”的關鍵所在了。
俗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對初次參加高考的考生以及他們的家長而言,要掌握好志愿填報的技巧確實是一門“深奧”的學問,而了解之前的各種數據、信息就成為了志愿填報的基礎工程。為了幫助廣大考生和家長理解和使用本書的數據,特就一些需掌握的概念或技巧作如下說明。
高考總分是指一名考生的高考各科成績分、政策性優惠加分的總和,招生錄取中稱之為檔案分?,F階段普通高校錄取新生時,主要以考生的高考總分(檔案分)為依據,綜合德智體美全面考核、評價,擇優錄取。也就是說,高考總分是錄取時的基本指標,確定考生的投檔資格、錄取資格等等,都是以該指標為主要依據。
錄取線的全稱是普通高校招生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它是指省級招生部門根據當地全體考生當年高考成績水平和國家下達的招生生源計劃,按照一定比例相應確定的一個錄取新生的最低成績(總分)標準。這是確定考生錄取資格、執行招生政策的一個重要指標。只有高考總分達到或超過這一分數線的考生(通常稱“上線考生”)檔案,才有資格被招生高校調閱并選擇錄取。通?!吧暇€考生”人數要比計劃錄取人數多出20%左右。這樣做,是為了給招生高校適當預留一定的擇優余地。
對于公布高考成績和錄取線之后填報志愿的省(區、市)來說,錄取線的一個重要作用是指導考生合理地填報志愿。比如某考生的高考總分上了第一批次的錄取線,就可以填報第一批次和以后各批次的志愿。
錄取線分為各省(區、市)最低錄取分數線、各高校錄取分數線、高校的專業錄取分數線。這三條錄取分數線的劃定根據具體的情況有所不同,對考生的升學有重要的影響。
各省(區、市)的錄取分數線從高到低分為三個部分:本科錄取范圍(普通本科線以上,一、二、三本均在相應控制線上)、??其浫》秶?專科線以上,一、二批次也在相應控制線上)、落選范圍(??凭€以下)。應該說明的是:各省(區、市)的一本線一般是按一本院校投放的招生計劃總數、考生成績并加大一定比例劃定的。只有上了一本線的考生才有資格參與一本
院校的錄取競爭。至于在“上線考生”中錄取誰,就要看“上線考生”是否達到了招生學校的投檔線,并在擇優選擇中更符合招生院校的要求。
投檔線(調檔線)的全稱是招生院校投檔分數線,是省級招生部門在該投檔前,根據招生學校當年招生計劃并擴大一定比例(一般是1:1.2),按照填報該校志愿考生的成績,從高分到低分排序形成的,是省級招生部門給各招生學校提供考生檔案的最低成績標準。通常情況下,投檔線會高于或等于省(區、市)劃定的該批次最低錄取控制線。一個考生在升學志愿中選報了某高校,能不能被錄取,首先取決于他的成績是否達到了這所學校的投檔線。
各招生高校的投檔線,一般在每個批次投檔前確定。辦法是,由計算機對照各學校本批次錄取的生源計劃數,再按公布的投檔比例,如l:1.2,確定一個投檔數(通常投檔數=生源計劃數×投檔比例);再按投檔數來對應第一志愿報考某學校的考生成績,將成績從高到低排序,所排的位次等于投檔數的那名考生高考各科成績總分,即為投檔線。如某學校計劃招收100人,乘上1.2的比例,即確定為120個投檔數,再把投檔數與報考某校第一志愿的考生成績排序,第120位考生的成績,就是該校的投檔線;如省控線上一志愿考生報考數不能達到某校投檔人數,則本省的該批次最低控制分數線為該校投檔線。
投檔數略多于計劃錄取數是為了讓招生學校獲得一定的擇優余地。因此,總有一部分(一般是20%)考生被高校篩選掉。
大年小年。每所高校每年即使在同一個省,錄取平均分數線也會高低不同,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大小年”,也就是說,錄取分數可能一年高一年低。從報考心理來講,考生都希望自己的分數能上學校的投檔線。因此,當報考學校過去錄取分數線較高時,很多考生會選擇放棄,而報考另一所投檔線較低的學校。由于招生數量有限,不可能每一個考生都能如愿,報考的考生越多,該學校的錄取分數線就會越高;反之,報考的考生越少,則此學校的錄取分數線就會越低(當然,這種“低”是有限度的,考生必須達到學校所處招生批次的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因此,就某一所高校來說,往往會出現錄取平均分一年高一年低的現象,這就是一些高校的錄取分數線出現“大小年”現象的主要原因。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是了解考生所在省各高校近幾年錄取中的相關數據和信息,通過橫向及縱向的比較,并對自己的高考成績進行客觀的分析,結合自己的特點、志向進行慎重的決策。
熱門冷門。由于社會發展對各專業人才的需求不一,一些專業相對于另外的專業來說,畢業生將來的就業機會多一些,或者是某些專業的畢業生在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方面都強于其他專業的畢業生,這樣就在高校專業中有了了冷門與熱門之分,即使是你達到了某個學校的投檔線,如果專業選報得不好,也有可能考不上這個學校。在同一個學校中,各專業的錄取平均分數相差懸殊(最高與最低可能相差很大,甚至超過100分)??忌谔顖蟾呖贾驹笗r,要充分考慮這一點,在專業和學校選擇上做出一定的取舍。如果鐘情于某個專業,而自己的成績又上不了好學校的這個專業,就得考慮稍差的學校;如果鐘情于某個學校,專業方面就可以考慮得少一些。在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有放棄一方面的心理準備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