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馬克思列寧主義
第二章 哲學
【學習要求】通過學習,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由一系列基本觀點組成的理論體系,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全面掌握和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進一步提高堅持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增強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一節 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哲學和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是一種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即人們關于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或根本觀點,是人類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抽象概括和總結。哲學作為一種世界觀,不是停留在樸素的經驗和盲目的信仰,而是通過邏輯分析和理論論證的形式,闡述一系列基本觀點,組成世界觀的理論體系。哲學既是一種理論體系,也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屬于意識形態范疇,是思想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或者說是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思維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質何者為第一性,也即何者為本原。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區分為哲學上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凡是主張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屬于唯物主義;反之,屬于唯心主義。第二,思維能否認識存在或精神能否反映物質。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區分為哲學上的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凡承認思維能夠認識存在或精神能夠反映物質的,就是可知論;反之,就是不可知論。哲學基本問題的兩方面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
正確理解和把握哲學基本問題,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從理論上說,哲學基本問題為我們研究哲學派別和哲學發展的歷史提供了一個科學的指導線索,使我們能夠透過形形色色的哲學名詞、術語而抓住它們在哲學上的基本傾向和本質。它是我們識別和批判唯心主義、不可知論的強大思想武器。哲學基本問題也是實際工作中的基本問題。所謂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說到底就是處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客觀世界、實際情況、工作環境等等,屬于物質現象;主觀世界、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等等,屬于意識現象。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如果顛倒了二者的關系,就要犯主觀主義錯誤,在實踐中就要遭受挫折和失敗。對于無產階級政黨來說,這就是堅持什么樣的思想路線問題。思想路線是否正確,對于革命和建設事業的興衰成敗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和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始人。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黑格爾哲學和費爾巴哈哲學,超越了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完成了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舊唯物主義到新唯物主義的轉變,在實踐的基礎上把唯物論和辯證法統一起來,創立了既不同于唯心主義,也不同于舊唯物主義的“新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實現了哲學上的偉大的革命變革。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次比較系統地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這兩部著作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但由于這兩部著作在當時都沒有公開發表,所以,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和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世。此后,馬克思、恩格斯在同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和各種機會主義思潮的斗爭中,總結工人運動的新經驗,概括科學發展的新成果,先后寫下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資本論》、《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著作,豐富和完善了他們自己的哲學理論,并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工人運動中廣泛傳播。
列寧在領導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他在同“民粹派”、修正主義、馬赫主義及其在俄國的變種的斗爭中,捍衛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純潔性。在總結工人運動的新經驗、概括自然科學的新成果的基礎上,先后寫下了《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哲學筆記》、《國家與革命》、《論戰斗唯物主義的意義》等著作,在認識論、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等方面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列寧逝世以后,斯大林繼承和捍衛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他寫的《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等著作,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系統化、對于宣傳和普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三、實踐觀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
實踐觀點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科學實踐觀的確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革命變革的關鍵。實踐觀點作為一條主線,貫通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個理論體系。實踐觀點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
第一,科學實踐觀點的確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革命的關鍵。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新唯物主義”,是“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實現的對傳統哲學的革命變革,是同確立科學的實踐觀點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哲學家,其根本的局限性在于,他們都沒有科學界定實踐的內涵,未能深刻理解實踐活動的哲學意義。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對工業革命所體現的人類勞動的巨大創造性的認識,深知實踐活動在改變世界中的重要的歷史地位和巨大的歷史作用,從而把人的實踐提升到了應有的地位,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解決了哲學史上的難題,把唯物論和辯證法統一起來,把自然觀和歷史觀統一起來,創立了不同于以往任何哲學的嶄新哲學思想,進而達到了人與外部世界關系的科學定位,在人的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把握自然、社會和人的認識,真正實現了哲學史上的偉大革命變革。
第二,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線。實踐的觀點是貫穿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全部理論之中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唯物主義,承認自然界是人的活動的前提,但是,人類并不是簡單地利用外部世界,而是依照人的內在尺度,能動地認識和改造外部世界,從而達到人的目的。所以,世界的物質性、外部世界的客觀性,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得到確證的,或者說,離開了人的實踐活動,世界的物質性和客觀性就不可能得到科學的解釋。同樣,物質世界的發展過程也是和人的實踐活動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正是在人們實踐活動中,導致了外部世界的變化和人的發展,構成人與外部世界的辯證關系。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人們在實踐中能動地改造世界和認識世界。因此,人們的認識是否正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真理性,歸根到底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論、辯證法和認識論,都離不開人的實踐活動,都是以實踐活動為基礎的。離開了實踐的觀點,辯證唯物主義便不能得到科學的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新唯物主義,更集中地表現為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說的實踐,本質上是物質生產實踐。正是在生產實踐活動中,才產生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乃至人與自身的關系。無論是生產力的發展,還是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變革,都是和人的生產實踐活動密切聯系在一起的。而這種生產實踐活動,說到底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因此,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而作為生產實踐活動主體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唯物主義所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正是對人民群眾生產實踐活動的科學概括和總結。因此,歷史唯物主義就是以人的實踐活動為基礎的唯物主義。離開實踐的觀點,歷史唯物主義同樣不能得到科學的理解。
第三,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使命的集中體現。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哲學,由于其歷史的、階級的和認識的局限性,僅僅停留在思想和認識的領域,甚至滿足于對純粹經院哲學的爭論。而馬克思認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就從根本上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馬克思主義哲學當然要認識世界,但這種認識不是脫離實際的、純粹思想領域的爭論,而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認識,是以實踐為目的的認識。離開了人的實踐活動,一切認識都必將失去現實意義。“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再是純粹的理論哲學,而是實踐哲學。它不再熱衷于理論體系的構建,不再滿足于純粹的思辨,而是讓哲學的理論立足于人的實踐活動,真正體現時代的精神,使哲學成為改變世界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以往哲學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它實現了哲學觀和哲學使命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