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鄧小平理論
【學習要求】通過學習,充分認識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篇之作,是指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理論;全面把握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主要內容和理論精髓,重點掌握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初級階段、改革開放、市場經濟、民主與法制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一國兩制”和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和依靠力量的理論論述。
第一節 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
一、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理論基礎。當代國際局勢的新發展,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和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歷史依據。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現實依據。
鄧小平理論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從1975年的全面整頓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為其誕生前的醞釀階段。此后,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轉折為標志,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大,是鄧小平理論在撥亂反正和初步改革中直接孕育并形成雛形的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時期的開始,也是鄧小平理論開始形成的標志。
第二階段,從黨的十二大到十三大,是鄧小平理論形成主題并在全面改革中逐步展開、基本形成的階段。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上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命題。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鄧小平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許多新的思想理論觀點。
第三階段,從黨的十三大到十四大,是鄧小平理論走向成熟、經過提煉和概括而形成體系的階段。黨的十三大制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第一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概念,并概括了十二個主要觀點,形成了鄧小平理論的輪廓。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并發表重要談話,科學總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基本經驗,深刻回答了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一系列重大認識問題。黨的十四大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確立了這一一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并提出了用這一理論武裝全黨的任務。
黨的十四大以后,鄧小平理論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繼續得到豐富和發展。黨的十五大正式使用鄧小平理論的概念,明確將鄧小平理論作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并寫進了黨章。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堅持、豐富和發展鄧小平理論的過程中,逐步提出并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境界。
二、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
鄧小平理論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我們黨的文獻先后作過一些概括。1992年,黨的十四大概括為九個方面。1995年,經中央批準印發、由中央宣傳部組織編寫的《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綱要》,進一步展開為十六個方面。因此,鄧小平理論的內容,大體上可以說主要有十六個方面。
第四,關于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理論。強調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是經濟建設。要抓住機遇,發展自己,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
第五,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戰略的理論。設計了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強調要抓住戰略重點,爭取隔幾年上一個臺階,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人民先富起來,逐步達到共同富裕。
第六,關于社會主義發展動力的理論。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政策概括起來就是改革開放。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推動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也是一個大試驗。判斷改革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是“三個有利于”。
第七,關于社會主義國家對外開放的理論。強調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對外開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基本國策。要正確對待和借鑒現代文明的成果,正確處理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的關系。
第八,關于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指出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方法,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沒有根本矛盾,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九,關于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是我們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堅定不移的方針。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必須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緊密結合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建設必須有領導、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
第十,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強調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目標和任務是培育“四有”新人,提高民族素質。要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第十一,關于社會主義建設政治保證的理論。強調四項基本原則是不可動搖的立國之本,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要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維護社會政治的穩定。
第十二,關于社會主義國家外交戰略的理論。強調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我們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要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建立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要正確處理各國黨與黨之間的關系。要正確認識和對待國際形勢的變化。
第十三,關于祖國統一的理論。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用以解決香港、澳門、臺灣問題,努力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明確規定了“一國兩制”的基本內容,強調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
第十四,關于社會主義事業依靠力量的理論。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依靠廣大人民,依靠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依靠各族人民的團結,依靠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第十五,關于社會主義國家軍隊和國防建設的理論。強調軍隊和國防建設的指導思想要實行戰略性轉變,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的大局。要適應新時期的需要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
第十六,關于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的理論。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關鍵在于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要適應新時期的要求,進一步加強黨的思想、組織和作風建設,充分發揮黨在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
三、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在中國”是地域定位,說明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新階段”是歷史定位,說明鄧小平理論相對于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一個新階段。
鄧小平理論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在走向新世紀的新形勢下,面對我們從未遇到過的艱巨課題,鄧小平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一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把繼承與發展、堅持與創新結合起來,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研究新情況,提出新理論,解決新問題,不斷開拓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從而極大地增強了馬克思主義的活力,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造精神。
鄧小平理論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鄧小平理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從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思想解放,關鍵就是在這個問題上的思想解放。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半封閉到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種歷史性轉變,就是逐步搞清楚這個問題的進程。
鄧小平理論對時代特征和國際形勢作出了科學判斷。鄧小平理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對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發達國家發展的態勢和矛盾,進行深入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學判斷。我們黨正是依據這種判斷,確定了對外開放路線和國際戰略。
鄧小平理論形成了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并指導我們黨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鄧小平理論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面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又是需要從各方面進一步豐富發展的科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