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科學發展觀
【學習要求】通過對科學發展觀的學習,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時代背景、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系,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觀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意義,深刻理解和把握黨和國家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出和實施的重要戰略、重要舉措和重要政策,進一步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提高推進改革開放、領導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能力,切實推動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
第一節 科學發展觀的形成
一、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深入分析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總結我國發展實踐,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思想。
第一,世界形勢的新發展新特點是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時代背景。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之中,我國發展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加速推進,全球和區域合作方興未艾,國際文化交流空前擴大,國際安全合作日趨加強,國與國相互依存日益緊密,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舞臺上的作用和影響迅速上升,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的方向發展,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局總體穩定。但另一方面,國際環境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國發展的外部條件復雜多變。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存在,單極還是多極的斗爭仍然
尖銳,各種政治力量深刻調整組合,國際戰略競爭更趨激烈,地區沖突和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國際恐怖主義活動猖獗,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世界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南北差距拉大,經濟結構性矛盾加劇,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抬頭,能源資源壓力增大,經濟發展中的潛在風險增多,氣候變化、重大自然災害、嚴重傳染性疾病危害加大。國際上的這些重要變化,深刻地影響著我國當前和今后的發展。把握國際形勢和世界發展趨勢的新變化,順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堅持走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道路,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第二,科學發展觀反映了當代最新發展理念,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和高度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加快經濟增長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奇跡。但是,由于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社會發展和社會公平,忽視環境保護和節約能源資源,導致很多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普遍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當代世界發展的實踐表明,發展絕不僅僅是經濟的增長,而應該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的全面發展,應該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完成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雙重任務,擔負著增加社會財富和使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實現社會公平的雙重使命,面臨著促進經濟發展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雙重壓力,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重復其他國家走過的老路,而必須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第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科學發展觀提出的現實依據。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出一系列的階段性特征。這些階段性特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矛盾和新問題。如果不深刻把握這些階段性特征、抓緊采取措施解決前進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就會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長遠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對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面對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面對社會活力不斷迸發、各項事業不斷進步情況下發展不平衡現象有所擴大的新課題新矛盾,只有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才能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第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是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實踐基礎。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進行了艱辛和不懈的探索。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我國的發展也曾走了彎路。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了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主要內容的基本路線,制定了一系列推進發展的方針政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密切結合新的發展實踐,明確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重大戰略思想。
二、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黨的十七大報告對這些階段性特征的全面、深刻分析,充滿了辯證思維和實事求是精神。
通過對八個方面特征的現象描述和本質揭示,我們更加清楚地看到,社會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不同的時期會呈現出相應的階段性特征。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社會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都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意義深遠的變化。但與此同時,還有兩個沒有改變: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也沒有變。因此,當前我國發展呈現的種種變化和特征,并沒有超出、也沒有改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的判斷和立足點,從根本上來說,恰恰都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認清這些階段性特征,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脫離實際、急于求成,而是要堅持把它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這些新的階段性特征,既說明我們黨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制定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各項方針政策是完全正確的;同時,又向我們提出了新課題、新任務,要求我們始終保持清醒頭腦,迎接新的挑戰,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推動理論和實踐的進一步發展和創新,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