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項
1.本題本由給定資料與作答要求兩部分構成。考試時限為150分鐘。其中,閱讀給定資料參考時限為40分鐘,作答參考時限為110分鐘。滿分200分。
2.監考人員宣布考試開始時,你才可以開始答題。
3.請在題本、答題卡指定位置填寫自己的姓名,填涂準考證號。
4.所有題目一律使用現代漢語作答在答題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監考人員宣布考試結束時,考生應立即停止作答,將題本、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翻過來留在桌上,待監考人員確認數量無誤、允許離開后,方可離開。
嚴禁折疊答題卡!
二、給定資料
1.中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占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在全國640個大中城市中,有300個城市缺水,其中100個嚴重缺水。盡管我國水資源緊缺,但水資源的浪費仍十分嚴重。1997年,全國僅有123個城市建成307座不同處理等級的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僅在1292萬立方米,污水處理率僅為13.4%。我國目前5萬多個小城鎮、370多萬個鄉村,9億多人口居住地基本沒有污水處理實施,從而直接導致了地表水的廣泛污染,使水資源匱乏的矛盾更加尖銳;而且目前我國城市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也只有50—60%.遠低于發達國家的90%)的水平。
水利部的最新成果顯示,近年來,中國北方地區水資源量明顯減少,其中以黃河、淮河、海河和遼河地區最為顯著,資源總量減少了12%,北方部分流域周期性的水資源短缺加劇.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無錫一直因城市邊上的太湖而驕傲。一曲吳儂軟語的《太湖美》曾經唱道: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2400平方公里的太湖是著名的旅游之地,而無錫也被稱為“太湖明珠”。
“太湖明珠”并非言過其實,這個擁有3000年歷史的城市因工業發達、商業繁榮而素有“小上海”之稱。從19世紀初開始,無錫由全國著名的米市場、布碼頭走向區域經濟中心城市。
這個只有47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80萬的城市,能有如此驕傲的經濟增長速度,很大程度上歸功于1970年代的鄉鎮企業崛起,這也是后來被廣泛談及的“蘇南模式”。
上世紀80年代任無錫市經貿委主任的沈仲興介紹,鄉鎮企業自1958年就在無錫各個村鎮出現,1974年以后更是風起云涌,每個村都有自己的企業。到了1989年,無錫鄉村兩級工業企業產值達219.9億元,占全省的19.1%,占全國的3.6%。
整個上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的產業結構還以輕工業為主,這與無錫的工業傳統有關.解放前,無錫的輕工業和重工業比例是70%比30%,無錫市的傳統產業是紡織業。到了上世紀90年代,無錫的產業結構開始發生變化。由輕工業開始向重化工業轉身。重化工業比重從1980年的42%躍升到目前的74%。
在此過程中,無錫市形成五大傳統支柱產業——機械、紡織、冶金、化工、電子(家電)。在“九五”期間,這五大產業的工業增加值占到了全市規模企業總量的70%。2006年無錫規模以上工業中,冶金、紡織、機械等行業占制造業的比重為55.5%。
而此時整個蘇南地區開始大量引入外資,無錫也不例外,1987年,無錫市實際利用外資僅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1%,其中外商實際投資僅占1.3%。而到1996年,無錫市實際利用外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已經達到40%。
近幾年,因為經歷“藍藻事件”,太湖的污染備受關注。在此次水危機中,數百萬無錫市民無法正常飲用自來水。無錫市政府在“藍藻事件”發生后的總結是,無錫走的是一條傳統的工業化道路。無錫長期沿襲著“兩頭在外”和承接國內外制造業轉移的發展模式,生產過程中引進能源和原材料,生產和出15相當多的是耗能高污染高的產品,在產生利潤的同時也產生了污染.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也承接了污染。
3.長期從事中國華北地區水資源研究的斯坦福大學資深環境研究員斯科特.羅澤爾(ScottRozeLL)日前指出,在極度缺水的華北地區,農民只有靠打井取水,出現了有2000多萬口井遍布農村的“奇跡”,并展現出水資源的嚴重危機。他說:“現在的問題是,水位越來越低,而且打出來的水越來越貴。”他還表示,中國已經有了完備的保護水資源的法規和政策,“問題在于.政策是不錯,可是實施這個政策很困難。”
去年7月《瞭望東方周刊》的一項數據顯示,隨著降水量的減少,從1976年起,河北一直在超采地下水,30多年共超采1200多億立方米,這相當于200個華北地區最大淡水湖白洋淀的蓄水量。地下水位一降再降,形成了“世界奇觀”的地下漏斗區。而且,近10年來,河北6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發生了200多處大地裂,最嚴重的滄州比上世紀70年代初地陷近3米:海河防洪墻下陷兩米;秦皇島的海水內侵已經到了京山鐵路線以西,地下水早已不可飲用:北戴河的棗同里,原來供應國家領導人喝的甘甜的井水如今已經全部變成了咸水。
4.今年,央視經濟半小時曾策劃了一個節目,尋訪中國污染最嚴重的5條河流,流經上壩的橫石水入選。央視經濟半小時曾經以《橫石河流過死亡村莊》為題對其做過報道。嚴格說來.橫石水應算北江的一條二級支流,它發源于韶關市大寶山,一路流經4個村莊,在翁城匯入翁江.翁江又在大站鎮匯入北江。橫石水本是從大寶山流出的山泉水,它沖擊出了涼橋、上壩等村落肥沃的土壤。
20多年前,橫石水清澈見底的水流淌過石子一路歡唱,20多年后,橫石水在上壩等同于死水,人稱“死亡之河”。10月26日,記者第一次見到了這條河水,河灘邊的石子已被染成深棕色.就像劣茶泡出的厚厚茶垢,河岸上沿沉淀出一條黑色金屬帶。這景色沒有任何生物作襯.村里人說,這河里的魚蝦1980年后就絕跡了。橫石水邊異常安靜。河邊不長一根水草,岸邊沒有一個人,沒有牛羊的蹤影,也沒有昆蟲的吵鬧。
橫石水究竟有多毒?今年6、7月發洪水時,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林初夏帶著他的學生.取了一些橫石水,稀釋了10000倍,結果發現,水生物還是不能在里面存活超過24小時。稀10000倍后,橫石水仍然有毒。
這件事更具體的含義是,橫石河水流到翁江,其毒性仍不足以被稀釋。林初夏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橫石河的毒性可順延下游50公里,大雨時,其毒性甚至可以去到100—200公里遠的地方。就是這樣毒的一條河,上壩村村民在它邊上住了30余年。
除了水污染、水資源緊張之外,還有一種潛在的危機在延伸。
5.世界銀行環境與市政高級工程師樊明遠最近在一個關于水價的論壇上稱.應加快推進水價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價格杠桿的作用。他認為,導致目前水資源浪費相當嚴重,水污染也得不到有效治理的主要原因是水價構成不合理,水價偏低,沒有反映出水資源稀缺程度和水環境治理成本。
今年4月以來,一股水價提價的“潮流”席卷了全國各大城市。
2009年全國部分城市水價調整統計表
6.伴隨著水價的上漲,各種質疑聲也不絕與耳。
有學者質疑,如果漲價是為了體現水資源的稀缺程度,那么,提升的應該是水價構成中的水資源費,而不是企業供水價格。所調水資源費,是政府為開發、利用和管理水資源,而針對取水單位征收的資金,其實質是針對使用水資源征收的稅款。但許多地區水資源費征收不足。在蘭州,據聽證者介紹,水價中的水資源費僅每立方米0.05元。而在當期的漲價潮中,增收水資源費并非主流。明確上調水資源費的,僅有天津等少數城市。天津市此次調價中.以地表水為水源的自來水公司,水資源費由每立方米0.25元調整為0.63元;直接從江河湖海水庫取水的,水資源費由每立方米0.10元調整為0.20元。但就全國而言,水資源的收費并未完全步入正軌。
水價上漲能否帶來水資源的節約?在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的沈大軍博士看來,對我國的絕大多數家庭來說,水的使用是一個剛性需求,僅靠提高水價一項措施來推動節約用水,節約空間不大。他認為,對一個普通生活水平的三口之家來說,基本上每個月的用水量在8~12噸,壓縮的空間不大。因為我國幾乎很少有家庭有游泳池和草坪.水價調高后抑制的只可能是類似游泳池那樣過于奢侈的需求,而日常生活的用水量很難減少,不可能過去一天洗一次澡,漲價后就一個星期洗一次,所以認為漲價就能節約用水的說法對多數家庭并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