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 明
這項測驗共有五個部分,140道題,總時限為120分鐘。各部分不分別計時,但都給出了參考時限,供你參考以分配時間。
請在答題卡上嚴格按照要求填寫好自己的姓名、報考部門(單位),涂寫好準考證號。
請仔細閱讀下面的注意事項,這對你獲得成功非常重要:
1.題目應在答題卡上作答,在題本封面上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
2.監考人員宣布考試開始時,你才可以開始答題。
3.監考人員宣布考試結束時,你應立即放下鉛筆,將試題本、答題卡留在桌上,然后離開。
如果你違反了以上任何一項要求.都將影響你的成績。
4.在這項測驗中,可能有一些試題較難,因此你不要在一道題上思考時間太久,遇到不會答的題目,可以先跳過去,如果有時間再去思考。否則,你可能沒有時間完成后面的題目。
5.試題答錯不倒扣分。
6.特別提醒你注意。涂寫答案時一定要認準題號。嚴禁折疊答題卡!
第一部分 言語理解與表達
(共35題,參考時限25分鐘)
本部分包括兩種類型的試題:
一、閱讀理解。每道題包含一段話或一個句子。后面是一個不完整的陳述,要求你從四個選項中選出一個來完成陳述。注意:答案可能是完成對所給文字主要意思的提要。也可能是滿足陳述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你的選擇應與所提要求最相符合。
請開始答題:
1.客觀地說,“網絡民主”較傳統民主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但同時也具有有限性、破壞性。從未來發展看,“網絡民主”要成為一種有效、有序、有形的民主形式還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而且還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因此,如何引導“網絡民主”發展的方向和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
以下說法,不合文意的是( )。
A.當前的網絡民主還不成熟
B.傳統的民主也具有有限性、破壞性
C.未來.網絡民主可能將成為民主的正式形式
D.下文可能論及引導網絡民主發展的方式方法
2.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標.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華,或是一味追求前衛和怪誕,與周邊的歷史文脈形成尖銳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別是地標性建筑關涉百年大計,千年大計,一旦造好,就很難改變,因而近年來有不少公認的敗筆,已成為城市中極不和諧的音符,為世人所詬病,并為后人留下笑柄。
作者要表達的主要意思是( )。
A.城市的新地標應與周邊的歷史文脈相協調
B.地標性建筑關涉百年大計,千年大計,一定要造好
C.一味追求高度、奢華、前衛或者怪誕,造就了很多城市地標敗筆
D.建設城市地標要謹慎.不要為世人所詬病,也不要為后人留下笑柄
3.中國哲學認為.圣人不是不問世務的人。而且還是“內圣外王”的。內圣,是就其修養的成就說:外王,是就其在社會上的功用說。然而,圣人不一定有機會成為實際政治的領袖。就實際的政治說,他大概一定是沒有機會的。所謂“內圣外”,只是說,有極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說可以為王,而且最宜于為王,至于實際上他有機會為王與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無關宏旨的。
以下說法,不合文意的是( )。
A.雖然沒有機會成為實際政治的領袖,圣人依然會積極投身于世務
B.修養極高的人沒有機會成為實際政治的領袖是因為不能夠完美地處理世務
C.修養極高的人一定適合成為實際政治的領袖
D.中國哲學討論內圣外王.更關注于內圣
4.隨著社會適應性逐漸提高,區分外部自我和內部自我的能力逐漸增強,兒童漸漸能夠比較實際地判斷社會交往情境,并根據這些判斷而表現出復雜的社會自我。同時,兒童自我結構的日趨穩定,使兒童能夠根據自己的內部價值標準和信念體系,以及外部情境的需要調整自己的行為。
以下說法,不合文意的是( )。
A.自我結構是兒童調整自己行為的依據之一
B.兒童對社會交往情境的判斷能反映出自身的社會自我
C.社會適應性逐漸提高,區分外部自我和內部自我的能力逐漸增強,使兒童的自我結構趨向穩定
D.兒童的自我結構和判斷社會交往情境的能力幾乎同時發展
5.生物多樣性是一定時間、一定地區所有生物物種及其遺傳變異和生態系統的復雜性的總稱。它是由地球上生命與其環境相互作用并經過幾十億年的演變進化而形成的,是地表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構成成分之一。生物多樣性與其物理環境相結合而共同構成的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支持系統,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對于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美化和穩定生活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下說法.不合文意的是( )。
A.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在幾十億年的漫長過程中形成的生物群體的總稱
B.生物物種的遺傳變異和生態系統的復雜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方面
C.生物多樣性是在漫長的演變進化中,由生命與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D.生物多樣性有利于維持生態平衡,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
6.長期以來,中國周邊各個區域對中國有不同的認識,而這可能恰恰是很多面使中國自我認識更加準確的鏡子。與這些曾經與中國親密接觸、看上去有些接近的文明體比較起來.那個長期以來當作比較鏡像的西方,似乎只是一面朦朧含糊的銅鏡。雖然看得見整體中國文化的輪廓,卻看不清具體文化中國的細節。所以,如果我們轉身面向這個周邊.套一句經濟學界常用的術語,也許它將成為學術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因為這一研究領域的開拓.我以為引出的學術史變化,有可能是對語言工具的重新重視、對域外新數據的重新重視。
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中國應該多研究周邊地區的文化
B.通過對周邊地區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
C.中國應該重新重視語言工具和域外新資料
D.中國需要加強自我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