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于市(地)以下綜合管理類和行政執法類
一、注意事項
1.申論考試與傳統的作文考試不同,是分析駕馭材料的能力與表達能力并重的考試。
2.作答參考時限:閱讀資料40分鐘,作答110分鐘。
3.仔細閱讀給定的資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題紙指定位置。
4.答題時請認準題號,避免答錯位置影響考試成績。
5.作答時必須使用黑色鋼筆或圓珠筆,在答題紙有效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的作答無效。
二、給定資料
1.海洋是人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資源。海洋資源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氣、漁業、港口和海水六大類。我國海域內,有海洋生物兩萬多種,其中,海洋魚類3000多種。天然氣資源量14萬億立方米,濱海砂礦資源儲量31億噸,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論蘊藏量6.3億千瓦,海洋石油資源量約240億噸。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人口數量的增長,全球海洋污染愈益嚴重。海洋污染的治理難度非常大,特別是像渤海這樣的內海,海水封閉性強,自身交換能力差,一旦污染,它的自我更新周期至少需要15年。渤海素有我國“魚倉”、“鹽倉”和“海洋公園”的美譽,但近30年來污染加劇,情況堪憂。調查顯示,1983年渤海魚類有63種,2004年只有30種,帶魚、鰳魚、真鯛、銀鯧等幾乎絕跡。2000年至2007年,渤海發生赤潮災害87次,累計赤潮面積2.05萬平方公里。
2001年,國務院正式批準由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海洋局、交通部等有關部門和天津、河北、遼寧、山東四省市聯合制定的《渤海碧海行動計劃》(以下簡稱《碧海計劃》),旨在促進渤海近岸海域海洋環境質量的改善,努力實現海洋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碧海計劃》總投資500多億元,實施項目427個,主要包括城市污水處理、海上污染應急、海岸生態建設、船舶污染治理等內容。實施區域包括天津、河北、遼寧、山東轄區內的13個沿海城市和渤海海域,以每五年為一個階段實施。近岸海域環境保護擬分階段推進,分為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2001年至2005年要實現的近期目標是:渤海海域環境污染得到初步控制,生態破壞的趨勢得到初步緩解。
科學調查與監測結果證明,陸源污染對渤海威脅最大,入海河流流域周邊的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農藥及化肥污染是三大陸源污染源;此外,船舶石油產品泄漏、海上石油開采和海水養殖中的添加劑也會對海洋造成嚴重污染。在近期治理階段,為遏制陸源排污,做了大量工作,但我國四大海區中,渤海沿岸超標排放的入海排污口最多,比例高達90%以上。渤海沿岸有分屬三省一市的13個城市,漁、鹽、農、航運、石油、旅游、工業等眾多行業在渤海進行經濟開發活動,海洋、環保、農業、交通等政府管理部門以及三省一市地方政府又各自具有相關的管理職能,因此,很難進行海陸一體化的綜合治理。有人戲謔這是“群龍鬧海”——“海洋部門不上岸,環保部門不下海,管排污的不管治理,管治理的管不了排污。”眾多主體分享渤海的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這就使渤海成為典型的“公地”,直接影響沿海地方政府治理的積極性,造成治理工作效率低下。《碧海計劃》只是一個政策性文件,不具有法律強制性效應,執行過程中,難以借助法律手段實現管理體系、監測體系、投資體系、統計體系、評價體系的對接統一,這也直接影響了治理的效果。有關權威部門發布的2004年渤海環境質量公報顯示:“污染范圍比上年擴大。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較上年面積增加約0.6萬平方公里,占渤海總面積的35%。其中,輕度污染、中度污染和嚴重污染海域面積較上年分別增加了44%、56%和57%,污染程度明顯加重。近年來的連續監測結果顯示,進入21世紀以后,渤海環境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輕度、中度和嚴重污染海域的總面積呈上升趨勢。”顯然,《碧海計劃》近期目標難以如期實現。但是很多專家也指出,不能否定實施《碧海計劃》的積極意義,它畢竟為其后《渤海環境保護總體規劃(2008--2020年)》的制定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教訓。
2008年11月,國務院批準了《渤海環境保護總體規劃(2008--2020年)》。規劃確定了加強重點環節和關鍵領域保護與防治,建立渤海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系統;面源點源治防聯動,建立陸域污染源控制和綜合治理系統;全面實施節水治污戰略,建立流域水資源和水環境綜合管理與整治系統等五大主要建設任務,體現了渤海環境保護任務的綜合性、戰略性與長期性,并強調在海洋開發過程中,全面推進節水、節能、節地、節材和綜合利用,確保引進項目為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益的企業和產品,促進海洋環境的可持續利用。
2.1996年聯合國第二次人居大會提出了“宜居城市”的概念。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首先要考慮經濟、文化、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打造良好的人居環境,進而滿足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使城市成為適宜所有居民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家園。
扼守渤海海口的w市曾被聯合國有關機構授予“宜居城市”稱號。w市為了進一步建設“宜居城市”,準備擴大城市的‘‘宜居’’范圍,決定把污染海水的養殖業逐步取消或遷出市區,此項計劃已進入買施階段。如w市城區東側的海灣,以前有成片的養殖區,自從開發附近島嶼為旅游風景區,先前的海水養殖逐漸外遷到了70公里以外的外海。最近,w市又著手將污染環境的漁港碼頭搬遷到郊區。漁港碼頭搬遷后的新址在市區最北端的遠遙村。記者看到,村邊到處都是生活垃圾、海產垃圾和建筑垃圾,剛剛下過大雨,污水沖刷著垃圾堆,向大海直撲下來,沙灘臟得沒處下腳,海水散發出撲鼻的惡臭,引起了當地村民的不滿。村民們說,它們會轉移污染,會把這里的海水弄臟,村子弄臟,村里的小漁船也將沒有生存空間。另外,遠遙村的村民們還養著幾千畝扇貝,等漁港搬來后,這項生產也難以為繼了。w市對海岸環境的整治,是從“景觀治理”的角度來搞的,而市區周邊的漁村,沒有主打的旅游項目,常年以傳統的漁業、海水養殖業為經濟支持。“遠遙村的人也是W市人呀,他們什么時候也能過上‘宜居’的日子?”
W市所轄的銀灘自然環境優美,于2002年11月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4A級旅游區。銀灘開發初期的定位是建一個旅游區,后來外省某大油田在此處投資4億元買地蓋房,準備將4000戶油田職區家屬搬遷過來。緊跟著,又有幾家石油石化企業也來開發房地產,蓋樓賣給自己的職工,相關石油、石化產業也準備搬遷過來。大喜過望的W市提出口號:“把銀灘打造成不出石油的石油城!”據稱,如果這些油田所開發的樓盤全部售出,可以安置60萬人,現在整個銀灘開發區大約只有2萬居民。銀灘管委會宣傳科科長告訴記者:“某大油田投資5億元,正在銀灘以北建一個工業園,已經奠基了。”
W市今后怎樣發展,怎樣建設“宜居城市”,引起社會的極大關注。很多市民認為,這里的城市建設年年上項目,名氣越來越大,收入肯定越來越多,前景應該看好。一位出租車司機說,十年前w市還破破爛爛的,現在真像個大城市了,來這兒旅游的人很多,錢也好賺了。記者問他:“你們就不擔心人多了,這里就不再清靜了嗎?”這位司機說:“掙不到錢,怎么生活,光清靜有啥用?”
3.兵庫縣是日本重要的工業區和港口區,沿海岸線的許多地區,工廠林立,許多海岸都被砌成了高大筆直的混凝土大壩,而這些工廠所在的陸地,很多都是填海形成的。20世紀中期,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人口迅速增加,國土面積狹小的日本開始規劃填海造地,從1945年至1975年,日本政府總計填海造地11.8
萬公項(相當于兩個新加坡的面積),并統一進行工業布局。將煉油、石油化工、鋼鐵和造船等資源消耗型企業配置于東京灣以南的沿太平洋帶狀工業地帶上,使原料碼頭與產品碼頭成為工廠的一部分,減少中轉運輸費用。日本有關專家指出,港口與工業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布局不僅使能源消耗量大的鋼鐵、水泥、制鋁、發電和汽車業等成本下降,促進了這些行業以及造船、機械和建筑等工業部門的發展,而且使以石油為原料的石油,臺煉、石油化學、合成纖維、塑料制品和化學肥料等工業飛速發展。據統計,占日本國土總面積31%的臨海地帶,匯集了全國52%的人口和58%的工業產值。
在獲得巨大收益的同時,大肆填海造地發展工業經濟,也給日本帶來了巨大的后遺癥。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海洋污染,很多靠近陸地的水域里已經沒有生物活動。整個日本的近海海域經歷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嚴重工業污染,盡管后來政府立法要求工廠和城市限制排污,情況得到了一些緩解,但要恢復到以前的情況非常困難。由于工廠和城市長期排放污染物,海底大量滋生細菌,導致赤潮頻發。其次是灘涂不斷減少。日本環境廳發表的調查數字顯示,1945年至1978年,日本各地的沿海灘涂減少約3.9萬公頃,后來每年仍然以約2000公頃的速度消失。過度的填海還導致日本一些港灣外航道的水流明顯減慢,天然濕地減少,海岸線上的生物多樣性迅速下降,由于海水自凈能力減弱,水質日益惡化。因此,日本政府現在又不得不投入巨資,希望能夠恢復生態環境,國家為此設立了專門的“再生補助項目”基金,并且引導地方政府、居民、企業、民間組織等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改變和修復被破壞的海洋環境,例如20世紀80年代,地處神戶地區的日本鋼鐵公司搬走后,兵庫縣及下轄尼崎市政府馬上把工廠空地買了下來,經過20年的改造、建設,原來的大型鋼鐵廠變成了一塊綜合性綠地。在治理工作中,兵庫縣政府還鼓勵大家在自己家周圍和工廠種植植物,所有費用都由政府提供,并且在樹木種植之后政府還提供三分之一的管理經費給一些民間公益組織進行維護、管理。當地官員表示:“我們計劃用100年來徹底改變和恢復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難怪環保專家這樣說:“兵庫縣堪稱‘環保錯位’的典型!”現在,日本的各種海洋環保研究機構正在不斷進彳亍各種實驗,希望能夠找到恢復海洋生態環境的更好的方法,這些實驗包括人造海灘、人造海岸、人造海洋植物生存帶等等。經過把多種技術組合起來進行實驗,各種小魚小蝦、貝類和海洋微生物已經出現在人造海灘、海岸周圍,顯示著環境的改善。日本專家介紹說:“我們已經感受到這項工作的難度,這是一項非常漫長的工作,而且所需要的資金和技術投入是非常巨大的。”關于恢復海洋環境的工作思路,日本專家表示:“必須充分考慮自然、海洋和人類三者的和諧,恢復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