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分100分 時限120分鐘
一、注意事項
1.本次申論考試分題本和答題紙兩部分,題本提供有關資料及問題,答題紙供你作答時使用。
2.考生姓名、準考證號務必填寫在答題紙密封線內指定位置,答題紙上不準做與答題無關的標記符號。注意:所有作答都必須填寫在答題紙指定位置上,否則無效。
3.用藍色、黑色墨水筆(簽字筆)或圓珠筆作答。要求書寫清楚,卷面整潔。
4.本次申論試卷共有3個問題。總時限為120分鐘。
二、給定資料
材料1
上世紀80年代末,珠三角外向型經濟迅猛發展,吸引了眾多外來勞動力,大量農民工南下務工,形成了“民工潮”。自1989年第一次出現“民工潮”以來,“民工潮”已成為中國社會一種常態的經濟現象和社會現象,“民工潮”折射出中國數量龐大的農民群體的社會流動軌跡,折射出傳統的農業大國向工業化邁進的歷程。
1998年以后,隨著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的深入,涌現出大批的下崗工人,這一階段實施再就業工程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任務。在這種背景下,部分省市出于優先保證城鎮職工就業的考慮,出臺了各種限制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的規定和政策,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地方性法規、政策,顯然有失公平。
2000年7月20日,原國家勞動保障部等7部委聯合頒布的《關于進一步開展農村勞動力開發就業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不合理限制。2001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四次會議批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指出,要逐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新型城鄉關系,形成城鄉人口有序流動的機制,取消對農村勞動力進入城鎮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城鄉、地區間有序流動。當年5月,原國家計委頒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城鎮化發展重點專項規劃》指出,要打破壟斷和地區保護,除個別特大城市外,要改革城鄉分割的就業制度,取消各地區針對農民和外來人口制定的限制性就業政策,自2000年下半年開始,國家對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政策方向由上一個時期的“規范流動”向“公平流動”轉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步伐穩步加快。
從此,“農民工”這個字眼在媒體上出現的頻率逐漸多起來,根據《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農民工是指戶籍仍在農村,主要從事非農產業,有的在農閑季節外出務工亦工亦農,流動性強;有的長期在城市就業,已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7年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導致中國出口猛降,經濟增速大幅下滑,為促進經濟發展中央采取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當時,中央財政累計發放國債9100億元,安排國債項目資金8463億元,拉動銀行貸款等各方面資金2萬億元,南水北調、西電東送、匪部大開發等跨世紀工程得以啟動,在拉動經濟快速復蘇的同時,平均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20萬至160萬個。同時,我國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步入快速發展期,制造業的優勢凸顯出來,外資進入中國的速度不斷加快,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加就業的作用。這時,產生了經濟發展與用工不足的矛盾,各地部分工廠、企業出現不同程度的用工短缺,農民工初顯不足。
材料2
2004年,“缺工”這個詞也開始越來越多地為福建晉江市的大小私營企業主所提及,仿佛一夜之間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上變得“緊俏”起來。“以前招工是想要多少有多少。”晉江市一家鞋業公司主管人事的劉某說,“以前廠里如果缺工人,只要在門口豎一塊‘招工’的牌子,就會有人源源不斷地上門來求職,不到幾天工夫就能招滿;今年廠里準備新上一條生產線,需要再招100名工人。可招聘的牌子在門口放了一個多月,招到的工人還不到20個。
珠三角地區在2004年初現用工短缺之時,更多人相信,這僅僅是局部和暫時的結構性勞動力短缺,“根據推算,2003年底,農村待轉移勞動力應該還有7000多萬。”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一位教授說,他根據已公布的統計數據,推算農民工供給量的變化。但不久后,長三角地區也出現了用工短缺。
當年春節后,浙江一些城市的用工短缺情況更加嚴重。據杭州、寧波、溫州、紹興、湖州等城市的有關數據顯示,到浙江打工的民工數量比上年同期減少10%─20%左右,一些地方用工緊張的中小企業缺口更是高達三成。用工緊缺的缺口不僅出現在杭州、寧波等大城市,富陽、象山、慈溪這樣的中小城市,企業招工難現象也較為普遍。
2004年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關于民工短缺的調查報告》顯示:工資待遇、權益保障、企業擴張等多種原因造成局部地區民工短缺。企業缺工主要發生在珠三角、閩東南、浙東南等加工制造業聚集地區;需求量大、嚴重短缺的是18─25歲的年輕女工和有一定技能的熟練工;反映缺工嚴重的主要是從事“三來一補”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主要集中在產品競爭比較激烈的制鞋、玩具制造、電子裝配、服裝加工、塑料制品加工等行業。專家分析,一些企業勞動環境惡劣,加班時間長,不簽勞動合同,不繳社會保險,導致了員工的高流失率。
為了緩解企業用工短缺的情況,浙江一些地方和企業紛紛尋找對策。如在號稱“童裝之都”的湖州織里鎮,企業老板們為了留住日益緊缺的工人,不僅為春節期問返鄉的工人派專車接送,甚至還有老板在大年初八專程趕到安徽、江西,一家家給拜年。民工的月工資平均也從1200元漲到了1400元。與此同時,浙江省勞動保障部門積極采取措施,維護農民工權益。全年共為24.8萬名勞動者追回被拖欠工資2.3億元,督促補繳社會保險費487.7萬元。
材料3
2003年10月,重慶三峽庫區的一個小山村,一位普通的農家婦女熊德明向前來走訪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說出了家里的困難,她愛人有2000多元錢的工資被拖欠一年,影響了娃兒們交學費……聽完熊德明的講述,溫家寶為她討回了工錢。總理為農民工討工錢全面“吹響”了向困擾農民工多年“頑疾”宣戰的號角,緊隨其后的是全國各地掀起的“討薪風暴”,農民工的權益開始得到有效保護,也開始受到廣泛關注。
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6部委《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意見的通知》,提出了“兩為主”的原則要求,即以流入地政府為主,負責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工作;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明確要求流入地政府制定義務教育收費標準時,對農民工子女要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使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一些地方政府也采取相應措施,創造條件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
同年,國務院下發《關于做好農民進城務工就業管理和服務工作的通知》,2004年12月又下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工作的通知》,比較系統地明確了農民工的平等就業、勞動保護、勞動報酬、休息休假、社會保障、子女接受教育等方面的合法權益。上海、杭州、蘇州、深圳等市通過完善農民工相關政策,依法嚴格規范企業用工行為,從源頭上防止和減少侵犯農民工權益現象的發生。
2005年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關于廢止<農村勞動力跨省流動就業管理暫行規定>及有關配套文件的通知》,進一步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清理和取消限制農民進城就業的政策。同年9月,原勞動保障部等九個單位聯合頒布《關于進一步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通知》,要求各地高度重視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認真調查掌握企業拖欠農民工工資情況,推進建立預防和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長效機制。
2004年開始,我國各地陸續取消農業稅,這一惠農政策,直接帶動了農民耕田種地的積極性。一位在海口打工的農民葉先生說,取消農業稅可謂盼望已久,取消農業稅將給農民帶來干勁,給農民發展帶來后勁,將會為農民創造一個休養生息的良好機遇。葉先生準備結束在外打工的生涯,回鄉把荒廢多年的田地重新翻種起來。據了解,像葉先生這樣決定回鄉種田的農民還大有人在,取消農業稅后,出現了大量往年開春就外出務工的農民留家種地,吸引了部分在城市經常“吃不飽”、崗位低薪的農民工返鄉種田,從而出現了局部企業用工緊缺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