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時限:120分鐘 滿分:100分)
第一部分 言語理解與表達
(共25題,參考時限25分鐘)
本部分均為單選題,著重考查考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駕馭能力。
這種能力包括:對詞、句子、篇章一般意思和特定意義的理解;對比較復雜的概念和觀點的準確理解;對語句隱含信息的合理推斷;根據上下文,恰當選用詞語;準確地辨明句義,篩選信息。
注意:問題可能是選擇一個詞語或一個句子,使表達最為準確。也可能是考查對文字內容的理解,你的選擇應與題目要求最相符合。
請開始答題:
1.某市占10%的低收入者與同樣占10%的高收入者賺錢之比為1∶8.3,除了10%的低收入者,作為大多數的中等收入者,其收入實際上也達不到統計數字中的平均數,而隨著“馬太效應”的進一步凸顯,平均數代表不了大多數,大多數低于平均數的現象還會進一步深化。
這段文字談的核心問題是( )。
A.某市市民收入的兩極過度分化 B.平均數概念的局限性
C.“馬太效應”產生的結果 D.某市各階層的收入狀況
2.審計的確發現了不少問題,但審計畢竟是滯后的,即使發現,很多損失業已造成,難以挽回。要想解決擠占挪用問題,必須在預算執行過程中引入監督制約機制,其中包括財政監督、人大監督和公眾監督。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強調( )。
A.審計工作的滯后性 B.過程監督的重要性
C.人大監督的重要性 D.監督制約機制的必要性
3.要普遍推廣政務公告欄、明白卡等形式,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媒體進行政務公開,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電子政務建設,有條件的地方要推行政府上網工程,達到信息透明,服務便捷和有利監督的目的。
這段文字談的是政務公開的( )。
A.手段 B.步驟 C.優越性 D.特殊性
4.鄧小平曾說:“如果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可見社會公正與公平問題是何等重要!因為,只有一個公平的社會,才是一個有向心力的社會,才是一個有共同情感的社會,才是一個互相認同的社會,才是一個能養成高尚道德的社會。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強調社會公正與公平的( )。
A.可能性 B.必要性
C.優越性 D.特殊性
5.愛情像一只表,不上發條就會停擺;婚姻像一只鐘,除了必須上發條,還得忍受每隔一小時就“當當”作響的鐘聲。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強調( )。
A.婚姻和愛情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B.婚姻和愛情沒有什么不同
C.婚姻比愛情更需要用心呵護 D.婚姻比愛情更難維持和繼續
6.今年上半年,3年以下駕齡的肇事造成15萬多人死亡,占肇事致死人數的44.4%,其中,1年以下駕齡的肇事致死6801人,占肇事致死人數的19.4%。
這段文字主要告訴我們( )。
A.新手開車危險系數更高 B.新手駕駛很容易出事故
C.現在新手的駕駛技術差 D.新手造成的交通事故多
7.坦然的心態是考試制勝的法寶,而焦慮是成功路上的“攔路虎”。
這句話的意思重在強調( )。
A.如何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B.考試過程中心態的重要性
C.焦慮不利于考試取得成功 D.坦然地面對考試的必要性
8.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
這段文字旨在強調( )。
A.人的主觀能動性 B.人定勝天的思想
C.人的客觀規律性 D.人能夠決定歷史
9.有關研究表明,對嬰兒輕輕地撫摩,能有效地促進寶寶的生長發育。即通過對嬰兒特定部位進行規律性、持續性按摩,可以取得一定的心理和物理治療效果。在促進孩子早期神經行為發育,即智力發育方面表現尤為突出。
根據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知道( )。
A.嬰兒的智力發育需要輕輕地撫摩
B.適當對嬰兒進行按摩有助于其成長
C.輕輕地撫摩一定要有節奏性、持續性
D.嬰兒的智力發育離不開對之輕輕地撫摩
10.一個月1200元的報酬1次領和分4次領(每次300元),沒有什么區別,周薪與月薪相比,雇主付出的勞動成本會更高。很多雇主卻樂于采用這種低效率的周薪方式,原因是工人多了3次的喜悅,從而產生了更多的動力。
通過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知道( )。
A.高效率不一定帶來理想的結果 B.效率高低不該單從勞動成本上考慮
C.低效率可以帶給人們喜悅和動力 D.低效率比高效率更受雇主的青睞
認真閱讀以下材料,然后回答11~15題。
近日接連見諸報端的兩條新聞,引發人們再次熱烈地討論一個困撓過國人上百年的老話題:處于現代化過程中的我們,如何看待傳統。第一條新聞是,一項調查顯示,92%的受訪者認為,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應該延續下來;高達86%的人認為,中秋節應該成為法定的公休假日。對此結果,網絡輿論附和者眾多。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對此表示支持的網民,大多是年輕人。另一條新聞則是,某機構準備啟動國學文化社區建設項目,其中的一項內容是,將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歷年省級狀元的名字刻成碑,和國子監、孔廟、元明清三代的進士碑立在一起。對此,網絡上幾乎罵聲一片。對于前者的積極附和與對于后者的全盤批評,看起來并無矛盾之處。人民是在運用既有知識和分析能力對傳統進行取舍的:中秋節被視為精華,科舉制度則被視為糟粕。因此,人們普遍地贊成繼承中秋節,而反對立狀元碑──這被認為是對科舉傳統的一種繼承,而科舉制度及其精神顯然是有悖于現代教育理論的。非常明確的結論,但讓我們略微思考一下,對于哪怕是科舉制度及其所形成的文化傳統,我們的理性是否高度發達,足以對其做出如此確定的判斷?我們是否完全有資格以現代人的標準來對過往的某項制度或習俗做出非常正確的判斷?自啟蒙運動以來,現代人普遍相信自己可以運用理性做出這樣的判斷。但是,一個真正的理性主義者,在運用理性的時候,始終會意識到理性的限度。相對于個人的生存甚至一個時代而言,傳統是大寫的。沒有傳統,就沒有文明的生活。不管是對一個人的生命和還是對一個民族的生命,離開了傳統的包裹,赤裸裸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也是沒有價值的。比起漫長的歷史,比起我們全部祖先的智慧的凝聚,任何一代人的智慧,其實都是滄海一粟。因此,對于傳統,明智的態度是保持審慎,保持足夠的同情和敬畏,因為它是當下人們有價值的生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當然,經過反思,我們確實有可能證明,某些傳統是有害于正義和善的,據此,我們可以剔除其有害的影響。但是,絕大多數傳統一,不會這樣極端。因此,試圖理性地辨別其究竟屬于精華還是糟粕,可能是非常困難的。假如有人愿意,他們是否可以立狀元碑?對這個問題,筆者寧愿換一個角度來思考:我們能否確信我們已經找到一種十分優良的教育理念,以’至于可以確切地斷言,傳統的狀元文化極端有害,因此,必須予以剔除,且在剔除這種傳統后即可實現我們所設想的那種先進教育方式?
11.兩條新聞中人們的不同態度說明了( )。
A.中秋節應該成為法定假日 B.科舉考試是古代遺留下來的糟粕
C.大多數人對傳統價值的取向很接近 D.古人留下來的傳統中有精華也有糟粕
12.下面符合這段話意思的是( )。
A.對待傳統不可一分為二 B.傳統應該全部繼承下來
C.離開傳統現代人就無法生活 D.對待傳統要吸其精華去其糟粕
13.通過作者對是否可以立狀元碑的回答,可以判斷出其態度是( )。
A.留戀傳統的狀元文化 B.對當前教育方式的失望
C.認為應當批判地繼承狀元文化 D.認為理想的模式不會憑空產生
14.這段話談論的主題是( )。
A.中秋節和科舉考試哪個有價值 B.現代人在傳統面前做出的選擇
C.在傳統面前應該采取什么態度 D.現代文明脫離傳統就失去意義
15.下面最適合做本文標題的是( )。
A.傳統帶給我們什么 B.人們對傳統認識的誤區
C.傳統的價值應該由誰確定 D.我們有批判傳統的力量嗎
2026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