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輕“理論”,信“實踐”
典型表現:理論和實踐的差距是很大的、書本知識沒有用
解析:大家注意,我對“理論”和“實踐”都加了引號,意思是這里的“理論”和“實踐”是指學習者意識里的“理論和實踐”,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論和實踐”。因為很多人把會計制度和準則當成理論了,把實際工作中的一些會計人員的操作當成實踐了。會計工作是一門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對從業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要求很高,如果對制度和準則理解不透,就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而實際工作中現有財務人員的從業水平多數是有待提高的。重視實踐是對的,會計工作的對象是單位的經濟活動,這要求財務人員對經濟活動本身,也就是業務流程的每一個環節和細節都做到了如指掌,才會做出正確的核算和有效的監督。遺憾的是,很多人不知道“會計實踐”指的是什么,誤把把一些會計的現實做法當成會計實踐了,如果他們做的對了就對了,可做的錯了就是錯的了。“理論”和“實踐”差距大(注意:還是帶引號的)那是因為“實踐”是錯的,說書本知識沒有用是因為說這話的人沒學會,原因很簡單:會計知識中制度、準則部分占相當大的比重,怎么會沒用呢?專業概念理解不透,怎么能有職業判斷能力呢?
根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提示:原理學透了,制度和準則把握準了,至于操作流程,告訴你你就會了,不可本末倒置的。
結論:假設錯了(原點錯了),結果就是錯的。
誤區二:重證書資格,輕實力
典型表現:“你是會計注冊會計師嗎?”
解析:毛澤東沒上過軍校,但他是位偉大的軍事家;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可他的軍事才能卻那樣的杰出;就是時下陷入學歷門事件的唐駿,其才能誰能否認呢?時下的一些考試作為提高從業人員水平的指揮棒沒有問題,問題在于急功近利的人們,以取得資格證書為目標的觀念。應該說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只是生活的一個新的起點而已,但絕對不是終點。
根源:“學而優則仕”
提示:1、一個人的專業水準高低與否,取決于他在專業領域里的預見性、前瞻性和執行力。
2、我還是舊話重提:會計的工作對象是單位的經濟活動,會計工作的本質是管理活動,離開經濟活動本身、離開管理的本質去談會計,那是無本之末、無源之水。
結論:目標錯了,業績肯定是有局限性的。
誤區三:重“經驗”,輕理念
典型表現:這些理念在我們中小企業用不上,不切合實際
解析:我把“經驗”給加了引號,是因為某些人往往把經驗主義當成經驗,我在以前的小文理多提提到經驗是從經歷中總結出的內在規律,而不是經歷過就是經驗。再者說,你過去成功的經驗,現在也未必是對的,因為環境總在變。舉個成本管理的例子:現代的成本管理正在從執行性成本管理轉向結構性成本管理階段(戰略成本),而戰略成本就強調人員的素質、現代化的核算手段、行業本質的研究,乍一聽好像離中小企業很遠,但是這已經來到了我們身邊。關于人員素質和現代化核算手段我不想多說了,我只簡單舉例說一下說行業本質的研究。例一:制造業成本降低的根源在于優化設備,如果把三臺傳統設備用一臺價格高于三臺傳統設備總價格的現代設備替代,從購置成本看成本是高了,但效率會高于原來的效率,這個方案就是可行的,因為員工減少了三分之二,用電減少了三分之二,效率還比原來高,你說成本是高了還是低了?例二:大家都知道的一個服裝品牌zara,zara的每件服裝都是坐飛機來到每個經銷商的貨架上的,從運輸成本看成本是高的,另外,zara幾乎每年都會因為抄襲而支付一大筆賠款,并且zara對每款服裝都不進行大批量生產,只是保證每個客戶2-3套即可,如果用執行性成本的眼光看,zara的成本太高了,但事實證明zara的利潤卻很高,因為服裝行業的本質是一個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