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高考季了,不少家長問唐老師,根據定位法圈定一大批與孩子分數可能吻合的學校之后,這些學校里,到底咱家寶該上的哪一所呢?該學什么專業呢?唐老師在以前的博文里曾經說過,必須根據自己的職業興趣、未來發展規劃來選擇大學和專業,當然,還必須考慮還“其他因素”。
這里的“其他因素”指的哪些因素呢?
一起來看看21世紀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的分析:
1、地域影響
地域對未來學業發展和職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包括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生活環境、教育環境、政策環境等諸多方面。
經濟環境的影響,指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重點發展產業對當地求學、求職的影響。在求學方面,經濟環境的影響包括兩方面,一是實踐機會,如果一地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有著一批可以提供給大學生實習的企業,那么可以在求學期間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提高動手實踐能力;二是開闊思維,經濟發達地方往往具有信息聚集、思維活躍的特點,在求學期間可以接受更多的信息,使自己有更寬闊的視野,這也會對學生的未來求職產生重要影響。分析經濟環境的指標:當地GDP;當地重點發展產業;當地擁有的跨國企業(包括世界500強);當地有影響的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
文化環境的影響,指一個地區的人文環境,包括人文設施、人文資源、人文精神對當地求學的影響。每個地方往往具有不同的人文風貌、風土習慣,所謂“入鄉隨俗”,就是要融入當地的人文環境中,接受當地文化的熏陶。而對不同文化的了解,擁有不同的文化經歷,對未來的職業發展,也具有很大的幫助。分析人文環境的指標:當地的人文設施;當地的文化活動。
生活環境的影響,指一個地區的飲食、氣候、交通、安全等對當地求學的影響。大學求學四年,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如何,自然是父母十分關心的。跨地區的求學,在生活上,恰恰就在于鍛煉學生的獨立性和適應性。這種獨立性和適應性,也是未來職業發展十分需要的。分析生活環境的指標:當地的消費水平;當地的氣候條件;當地的社會治安;獨立性鍛煉、適應性鍛煉。
教育環境的影響,指一個地區的整體教育水平、教育質量、學習風氣以及社會的教育培訓機構等對求學的影響。教育環境的差距,更多體現在社會教育培訓機構上,這影響學生是否可以獲得學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培訓,享受社會的教育資源;教育環境的差距,還體現在大學的校際合作中,在一些地區,大學較為密集,相互之間有合作交流,學生可以互選課程、學校可以互認學分,給了學生更多的學習機會;教育環境的差距,還表現在學習風氣、學習氛圍上。相對來說,沿海地區高校的師資力量要高過內地,但是內地高校的學習風氣可能卻好于沿海高校。分析教育環境的指標:當地高等教育學校的密集性;當地的教育培訓機構;學校間的合作交流、學校的學習風氣、學術風氣。
政策環境的影響,指一個地區與學生培養、服務相關的政策,包括教育政策、就業政策等對學生求學和職業發展的影響。這包括政府獎學金政策、助學金政策,政府大學生就業政策以及政府支持學生創業政策等。分析政策影響的指標:高考錄取政策、戶籍政策、獎學金助學金政策、畢業就業政策。
在高考志愿選擇時,要進行綜合考慮。比如,有的人認為,經濟環境越好,對學生求學和職業發展的影響就越積極,事實卻不盡然。一家IT行業的世界500強企業在多年的招聘中發現,來自中西部重點高校的學生,其計算機知識和技能超過沿海發達地區重點高校的學生,分析原因,在于這些中西部高校的學生學習十分努力,由于校外實踐機會少,把更多時間放在了打牢計算機知識和技能基礎上,并十分珍惜每個實踐機會;而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各種機會很多,這些學生把更多時間放到了校外,并在各種實踐機會中“走馬觀花”,知識和技能就比不上內地學校的學生,當然,由于接觸社會比較多,這些學生的交往能力、處事能力則更強一些。
2、學校影響
高考學校選擇對未來學業與職業發展的影響,包括辦學理念影響、辦學條件影響、辦學特色影響和服務措施影響。
學生在選擇學校時,必須考慮個人成才目標、職業發展理想,是否與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理念一致。否則,就會導致未來的學業發展難以適應學校的培養要求。分析辦學理念影響的指標:學校歷史與傳統;學校畢業校友;學校發展定位(學校辦學類型與所處辦學層次:985高校、211工程高校、一般高校等)。
不同類型學校辦學特點:
目前我國高校包括綜合類、理工類、農林類、醫藥類、師范類、財經類、民族類、政法類院校,這些高校類型,一定程度決定了學校培養人才的目標和類型。
綜合類,大多以文科見長,理科實力較雄厚,工科較弱,注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以及對理論研究的興趣培養。
理工類,大多以工科見長,注重應用理科發展,文科實力較弱,注重學生工程技術能力培養。
師范類,強調人才對教育、對學生的熱愛,從主要進行教育學類、文學類人才培養逐步發展到理學、工學、管理學、法學類等人才培養。
醫藥類,培養現代醫學人才,要求人才有對醫學事業的熱愛,以及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情懷。
農林類,從單純的農科人才培養,發展到農學與工學、理學、管理學等的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培養服務于農村、農業、林業的新型人才。
財經類,以培養經濟、管理類人才為主,并發展部分交叉學科,如新聞、文學、工學等。
語言類,以外國語言文學教育為主,并發展部分交叉學科,如新聞、體育、管理等。
政法類,以法學教育為主,培養各類在政法機構工作的人才。
辦學條件的影響,是指一所學校是否具備實現其人才培養目標的條件,包括校園是否寧靜、校舍是否充足、圖書資料是否齊全、實驗條件是否先進、教師是否優秀稱職。這些因素是報考學校志愿時必須考慮的。
如果一所學校不具備與其人才培養目標相匹配的辦學條件,那么也就無法保證學生的學業規劃和職業發展規劃在學校里得到圓滿實現。
鑒于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學校的辦學條件,往往與其所處的辦學層次和地位有關,即是985高校,211高校,還是一般院校。
分析辦學條件影響的指標:學校辦學層次;教師隊伍(及其教學成果);學校校園;校舍條件;圖書資料;實驗室。
服務措施影響,是指每所學校具體的學習生活服務措施,對整個大學學習生活的影響。學校的服務措施,包括學費情況、住宿費情況、日常生活開支、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等,這些將影響大學生活規劃和家庭對大學學習生活的投入。分析大學的投入和產出,隨著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將引起更多家庭的關注。分析服務措施影響的指標:學費;生活費;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
2、專業影響
高考專業選擇對未來學業和職業發展的影響,包括專業“優勢”影響、專業興趣影響、專業設置影響和專業政策影響。
專業“優勢”影響,指的是專業實力、專業就業前景對學業發展的影響。即這所學校有哪些熱門專業,自己是否能進入這所學校的熱門專業,這對學生的學習定位有很大影響。根據多年來對大學生的調查,一些身處大學“熱門”專業——學校里實力最強或者就業形勢最好的專業——的學生,往往具有心理優勢,而身處“冷門”專業的學生,則會悵然若失。
當然,情況也不絕對,因為“熱門”和“冷門”總是相對的,而心態才是影響學習效果的最重要因素。分析專業優勢影響的指標:專業實力;就業前景。
專業興趣影響,指的是學生的專業興趣愛好對學業發展的影響。一個學生有無強烈的專業興趣,自己所讀專業是否是自己感興趣的,這對大學學業發展也有很大影響。在高考中,有的學生為了上一所更好的學校,而放棄自己感興趣的專業,等到上了大學,卻對所學專業毫無興趣,產生厭學情緒,這就是典型的專業興趣影響。因此,在高考志愿填報時,充分分析自己的專業興趣,盡可能處理好專業興趣與志愿填報的關系;在大學學習中,正確處理專業興趣與大學學習的關系,對于學生來說,至關重要。
分析專業興趣影響的指標:個人興趣;相關學校專業。
專業設置影響,指的是一所學校設置專業情況,對學生學業發展的影響。學校總體專業設置如何,將影響一個學生的大學知識結構,并由此影響學生的就業能力、就業素質。近年來,不少高校改變專業招生、培養口徑過窄的情況,實行按學院招生、按專業大類招生或者按專業平臺招生,進校之后,第一、二年按學院、專業平臺進行基礎理論知識的培養,之后再進行專業分流,這種招生專業的設置,以及未來分流專業的選擇,顯然將根本改變學生的學業規劃。
分析專業設置影響的指標:大平臺(學院)招生情況;大平臺(學院)培養情況;專業分流情況。
專業政策影響,指的是一所學校具體的人才培養政策,包括學分制政策、轉專業政策、輔修政策,對學生以專業素養培養為主導的學業規劃的影響。學校的這些政策,直接影響學生的專業學習規劃。分析專業政策影響的指標:學校轉專業政策;專業輔修政策。
總之,要從學業和職業發展角度來選擇高考志愿,不要把高考志愿與未來的學業發展和職業發展割離開來。
根據統計,大學退學事件,70%以上發生在大學一年級,而導致學生一年大學學習不滿即退學的原因,包括對學校不滿,對所學專業毫無興趣,不適應學校的學業要求,放松大學學習,沒有學習動力等。
綜合以上因素,可以明確選擇高考志愿的四大原則:
原則1:更寬闊的地域選擇面。
不能把目光僅盯在身邊的高校,要從接受跨地區文化熏陶,鍛煉生活獨立性、適應性等出發,考慮其他地區的學校,尤其是外地的一些名牌、重點學校。
原則2:注重學校氛圍的匹配。
每類型學校有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和人才培養理念,因此必須考慮自身成才要求與學校文化價值觀的匹配,在自身能力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選擇適合自己個性發展的學校。
原則3:分析自我興趣與愛好。
不能不分析自己的興趣愛好,不分析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就貿然定下自己的志愿,應努力以職業發展方向來主導專業選擇,因為興趣與愛好可能影響整個大學學習目標與大學學習規劃。
原則4:分析高考的投入產出。
高考是學業生涯發展中的一個環節,也是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做儲備和投資。因此,應理性分析家庭和自己在高考中的投入和產出。
比如,有的考生在沒有被重點院校錄取之后,選擇復讀,那么,他和他的家庭,必須理性分析投入和產出:經過一年的時間、精力、金錢投入,能否獲得理想的結果?獲得理想結果的可能性有多大?與不選擇復讀而直接讀普通本科相比,誰更“合算”?學生的個人潛力是否允許?家庭環境是否允許?等等。
好了,關于如何選擇高考志愿,今兒就給大家分享到這里。
不過說到底,最終決定你選哪所學校的,還是高考分數。
所以,還是好好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