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信社作為農村市場傳統的金融機構,要想在機構改制和重組的浪潮中發展、壯大自身,必須把握農村市場的新需求,開發適銷對路的信貸產品,在其他金融機構還未大批進入農村市場時,真正占領農村市場,這關系到農信社未來的發展方向、戰略選擇。
一、當前農村市場信貸需求新趨勢
據對某縣聯社轄內客戶信貸需求情況調查顯示,種植大戶共45200戶,17400戶有貸款需求,目前支持7450戶,滿足率為42%;養殖大戶共18280戶,4780戶有貸款需求,支持1210戶,滿足率為25%;經營大戶共528戶,385戶有貸款需求,支持43戶,滿足率為11%;中小企業共455戶,220戶有貸款需求,目前支持66戶,滿足率為30%。這說明農村市場有巨大的信貸需求,而農村金融供給卻不足,嚴重制約了“三農”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除傳統的小額農貸等需求外,出現了新的信貸需求。
(一)大額耐用消費品需求增大。大額耐用消費品主要是汽車、工程機械車、農用機具、摩托車、三輪車、家用電器等單價在2000元以上,且正常使用壽命在2年以上,用于生產經營和生活的耐用消費品。目前,國家取消農業稅費,實施各種農業補貼政策,對農村特困人員實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惠農措施,對農民增收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外出務工人員增多更使得大量土地閑置,導致生產領域的資金需求下降,而消費領域的需求逐步增大。農村市場的信貸需求已從生產領域擴大到消費領域,從溫飽型需求轉向小康型需求。上述耐用消費品對資金需求量較大,但是農信社受農村抵質押的缺失影響,卻沒有相應的信貸產品支持,導致農民只好通過非金融途徑進行融資,農信社也喪失了這部分潛在客戶。
(二)農村固定投資需求增大。由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資金需求由季節性需求向常年性需求轉變。加工業、養殖業、大棚種植、農村個體工商業等迅速發展,農民的生產經營已從“半年辛苦半年閑”轉為“常年經營,周而復始”,資金需求額度也逐步增大。
(三)高科技信貸產品需求增大。目前農信社高科技信貸產品主要有:轉賬電話、POS機、ATM機等,網上銀行大多沒有開通。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網絡的普及,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農民對這些產品的需求逐步增大。高科技產品的拓展和普及不但極大地方便農民,而且可以帶動農信社中間業務收入的增長。尤其是網上銀行的研發運行亟待拓展農村市場,將會刺激農村經濟的發展,活躍農村市場,進而帶動農信社各項業務發展。
二、對策與建議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中央連續七年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三農”問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作為直接服務于農村經濟的農信社要切實搶抓機遇,真正把服務“三農”作為頭等大事來抓。
(一)解放思想,積極作為。一是要將基層農信社打造成為具有核心競爭力、向上凝聚力的團隊,充分發揮信用社主任的模范帶頭作用,以積極、昂揚的心態進行工作;二是要消除對農民的“懼貸”情緒,改變過去“重大額、輕小額”的經營思想,眼睛向下,著力抓小,全力支農支小;三是要膽大心細人干凈,只要貸戶有良好還款意愿和還款能力,在把握風險的前提下,大膽地、盡職地發展業務,假如今后出現風險,也可以受到盡職免責的保護。
(二)轉變觀念,便民服務。基層農信社信貸人員要轉變觀念,增強服務意識,改變等客上門的陋習,主動營銷,貼近“三農”服務,實行送貸下鄉,上門送貸,深入農村社區,跑田間地頭、進農家小院,為農戶建立經濟檔案,發放貸款。在合規合法的前提下,盡量簡化貸款手續,減少貸款審批環節,對貸款調查、審查、審批等各個環節實行限時服務,“陽光”操作,提高辦貸效率和農戶貸款的積極性,實行申貸“零費用”制,讓農戶在農信社的整個貸款手續過程中就像存取款一樣方便。
(三)創新產品,因類施策。農信社應針對農民的資金需求開發適銷對路的信貸產品,加強金融創新。一是針對農村市場上借款戶特有的需求,可以一戶一品,開發專門適用于其單戶的信貸產品;二是針對農民直補資金較多的鄉鎮農信社,可以嘗試以農民直補資金作為擔保,向農民提供信貸支持,這類貸款期限可以適當延長,其實質是由國家信用為農民貸款提供擔保;三是針對某些青年較多的鄉鎮,嘗試與團委聯合開發小額青年創業貸款,由相應的基層團委統計鄉鎮的青年需求,向農信社推薦品德素質較高的青年,由農信社進行對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