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高年級
英語學習兩極分化現(xiàn)象的原因及對策
新《課程標準》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diào)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英語教學要做到面向全體,要使學生掌握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墒嵌嗄陙淼挠⒄Z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兩極分化”的老大難問題。為何會出現(xiàn)如此局面呢?我們認為其原因可歸納為兩大方面: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
客觀因素
首先,在一個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小學生由于其年齡的特點,自覺性還不夠,很多時候家長的督促叮囑教育很是關鍵,而有的家長沒時間,比如經(jīng)常上夜班,晚上回到家,孩子已經(jīng)睡了,早上家長還沒醒,孩子卻已經(jīng)上學了,于是缺乏時間指導。有的家長疏于管教,沒有盡責。另外,家長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家長對小學低年級還能進行指導,到了高年級部分家長卻沒有相應的水平進行輔導了。于是如果學生在家遇到了學習上的困難就不能及時解決。第二天到學校又沒有及時問老師,這樣日積月累,就有很多內(nèi)容沒有掌握好。
其次,在大多數(shù)學校,一位專職的小學英語教師所教班數(shù)多、班額大是現(xiàn)實情況。一方面,在英語課堂上,教師要面對八十名左右的學生,有時組織教學感到力不從心,對學困生的課外輔導也跟不上。另一方面,有的教師太注意新式教學方式的運用而沒有充分了解學生,忽視了不同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搞“一刀切”。再者,正在成長發(fā)育中的小學生,行為習慣正在養(yǎng)成,心理尚不成熟,感情十分脆弱。學習好的學生,經(jīng)常受到教師的鼓勵及表揚和同學的羨慕,學習上有成就感,對學習會起到促進作用。而那些跟不上隊的學生,從教師、同學那里獲得的消極情感反饋多,對學習會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抑制。抑制反過來又對學習產(chǎn)生消極影響,以至惡性循環(huán)。于是兩極分化日趨明顯。
主觀因素
一方面,有的學生惰性大,受不了困難和挫折的磨練。在學習英語這種不同與漢語的語種時,在小學低年級時,憑著好奇心、內(nèi)容簡單對英語學習還是比較感興趣的;到了小學高年級,隨著語法的逐步增多、句型變換也較多,有的學生遇到困難就退縮,興趣也逐步滑坡。
另一方面,有的學生學習方法不當。學習不是循序漸進,不會積累知識。到了小學高年級,因為音標掌握不好,讀單詞時,鸚鵡學舌;記憶單詞,不找規(guī)律,死記硬背。聽、說、讀、寫不能全面顧及。邊學邊忘,又不注意復習鞏固,于是越學越難。造成了“不會不學,不學不會” 的尷尬局面。
解決措施
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
那些只關注學習的結果,而忽略了學生是通過什么樣的方法和策略來學習的教學方法,依靠死記硬背,題海訓練得到高分會掩蓋學生的學習方式存在的問題。所以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式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我們首先要從英語語音抓起,會讀會拼,易識易記,形成以讀音帶拼寫的基本能力,英語學習就不會太難。因此,必須牢固掌握一定的語音知識,語音知識的牢固掌握是英語學習最基本的基礎知識,在這方面甚至要有多花時間,下大功夫的思想準備。熟練地運用這種基礎知識,就逐漸形成了記憶英語單詞的一種“基本技能”。
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自己的情感波動。
學生的競爭天性能產(chǎn)生焦慮情緒,因為學生喜歡拿自己和小伙伴作比較,一旦發(fā)現(xiàn)他人比自己強,表現(xiàn)比自己好時會產(chǎn)生焦慮和恐懼,一些學生一走進課堂就產(chǎn)生焦慮心理,生怕不能回答老師的問題,生怕不能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生怕被老師和小伙伴評價太低。過分的焦慮會使學生感到不安、焦躁、緊張和憂慮,從而使學生畏縮不前,課堂表現(xiàn)差,學習效果差。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發(fā)展和訓練學生的自主性。
學生往往把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經(jīng)歷的感情和感受當作評估自己的標準。從低年級升到中年級犯錯誤一般不會感到難為情,敢于開口,踴躍發(fā)言。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及情感氣質(zhì)的形成,高年級的孩子就會產(chǎn)生一種自我保護,避免犯錯的抑制心理,尤其是害怕犯錯誤的心理,以至隨著時間的推移,上課舉手、主動發(fā)言的學生越來越少,少開口、少出錯的心理占據(jù)了很大部分。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的培養(yǎng)能使學生有高昂的情緒,飽滿的精神和旺盛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能轉化為學習動機,而且也能促進其智能的發(fā)展,達到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學習動機在英語習得中至關重要。學生能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評估自己的學習進度時內(nèi)在動機便得到了激發(fā)。希望得到獎賞,避免懲罰的愿望形成外在動機,是一種外在的力量。如果學生有內(nèi)在動機,那么學習經(jīng)歷本身就是獎賞。兩者對學習均有利,但部分學生學習動機不明確,沒有明確的學習動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無上進心及競爭意識,這極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
在教學中教師要理解尊重學生的感情,讓學生經(jīng)常有成功的體驗。
成功的體驗會萌發(fā)興趣,增強自信心,激起學生的內(nèi)在動力,大大增強了求知效果。相反,焦慮、憂愁、挫折感、失敗感等消極感情會使學生失去信心,而處于心理抑制狀態(tài)中,這樣會導致其越學越差,以致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學生一般都非常重視教師對他們的態(tài)度,因此教師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遷怒,不急躁,切忌使用訓斥、懲罰等違反心理規(guī)律等傷害孩子自尊心的方法和手段。對于學困生所取得的每一點進步,都要及時予以肯定,讓他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幫助其樹立自信心及克服困難的勇氣。
在教學中采取多種教學手段,搞活課堂氣氛,永遠使學生有一種新鮮感。
讓學生感到每節(jié)英語課都很新穎,課堂上愿意發(fā)言,再加上一些對話的表演,能吸引許多同學。除了經(jīng)常使用的教學方式之外,時不時地增加一些新穎的教學形式,改變一下自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不覺得是老一套,這樣也有助于師生感情的培養(yǎng)。
建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教師要洞察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心理狀況,善于與學生交流。教學不僅是教與學的關系,同時也是師生雙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師生關系直接制約學生的情感和意志,影響學生的認知活動。
爭取學困生家長的配合
外語是一門語言,要進行“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大量訓練,學困生很難完成學習任務。抓住家長一般都關心自己孩子的學習這一特點,可以利用家長會、校訊通、家長來訪等常和他們聯(lián)系,爭取他們的合作,督促孩子做作業(yè)、聽磁帶、背書、默單詞等,這對學困生的英語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
當我們能夠改變一個個命運時,我們才會真正體會到教育工作的偉大之處。是的,教師應將目光投向全體學生,關愛每位學生,因為他們都是獨特的,只要認真去尋覓,定能找到其閃光點,使他們都有所獲,從而取得英語教育的全面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