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題提出的原因:
教學目標是建構一堂好課的第一要素,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要提高課堂效率,首先應關注教學目標的設定。目標對課堂教學具有導向作用,教師根據教學目標來設計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方式、組織教學進程。教學目標才是課堂的“指揮棒”。
隨著小學英語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在教學方法、教學設計以及評價方式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改進。然而,跳出課改看課改可以發現,當前的英語課堂仍存在著諸多的誤區,如:對教材的實質內容理解不透,教學目標定位不準;所設計的教學活動沒有為教學目標服務,且常流于形式;激發學習興趣只注重表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們的英語課堂中,任何形式的教學活動都應為學生獲得語言能力而設計,如果活動缺少了應有的教學目標的指向,活動主題偏離了教學目標,再好的教學形式也不能收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應重視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
二、回顧以往:
1.總體狀況:課程改革前——重談“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新課程改革后——同時注重過程與方法。……
2.產生的問題:各學科本位主義思想厚重;教學目標定位泛化。如……
情感價值、目標態度的達成 后面會談到。
三、概念:
1.何謂教學目標?(1)宏觀 (2)中觀 (3)微觀
2.各層次目標間的關系。
3.小學英語教學目標——《課程標準》中有具體闡述。
四、教學目標的功能:
1.導向功能——(目標定位不能有問題。)
教什么 怎么教 為什么這樣教 為什么而教
2.檢查與反饋功能 檢測什么 如何檢測
3.完善功能
五、教學目標的分類:
1.共性與個性 2.顯性與隱性 3.預設與生成
六、小學英語教學目標的設定:
1.課堂教學目標設定內容:語言認知目標;語言能力目標;語言文化目標;語用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2.課堂教學目標預設前提:理解《課標》內涵;較全面把握教材內容;多考慮教學雙方特點;
3.教學目標設定的原則:準確與完整;可以對教材做適度再開發;
4.教學目標設定方法:首先考慮語言認知和語言能力;適度挖掘語言文化和語用;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5.目標描述:讓學生成為主語;一定要具體明確。(后面例談。)
七、例舉教學目標的設定:
1.看一個課例和目標描述。
兩位教師對同一教學內容設定的不同教學目標——My Family
A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
(1)學習新單詞father ( dad ), mother ( mom ), man, woman, grandfather ( grandpa ),grandmother ( grandma ),并結合句子進行使用;
(2)學唱歌曲Father and Mother,培養學生熱愛家人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中西方文化中關于餐具的知識。
B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
(1)能聽、說、認讀單詞father(dad),mother(mom),man,woman, grandfather(grandpa),grandmother(grandma),并結合句子進行使用;
(2)會唱歌曲Father and Mother;了解中西方文化中關于餐具的知識,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分析:這兩個教學目標中,顯然是B教師設定的更好些,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B教師的目標更明確、更具體、更具有可操作性。如第一條,對于新單詞的掌握要求,A教師只說明了教學內容,并沒有具體的掌握到什么程度的說明,而B教師則明確地進行了說明。第二條中,A教師也只提出了學習的內容----學唱歌曲,而B教師則提出了學習要求----會唱歌曲。
第二,B教師的目標更具可檢測性。A教師在第二條中提出,讓學生在學唱歌曲的同時培養熱愛家人的思想感情。這一點看似貼切,實際并不可行,這個目標也不是一堂課上就能實現的。這種空洞的表述可以換成更為實際的內容。如:通過唱歌以及用家庭的其他成員替換歌詞以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單詞。
第三,B教師的目標更符合課程標準。在第三條的表述中,A教師只要求了解知識,B教師則要求在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
所以,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還應明確,具體、可操作、可檢測。教師應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來確定一堂課的教學目標,用明確、具體的語言表達出來,不能任意地降低或拔高要求,更不能信手拈來,做表面功夫。
2.實例談課堂教學目標設定。如6A Unit One Public signs 語篇教學。
(1)語言認知目標:詞匯、句子結構。
(2)語言能力目標:會提出有價值和具有交際意義的問題。……
(3)語言文化目標:如公共標識及其意義。
(4)語用目標:如要求與協商原則 ——Can I go in ?等。
(5)情感、價值觀等: 文明素養,禮貌交往等。
我們還可以對文本進行二度加工,提高學生語言綜合素養。
.簡單片段例談。
(1)如5B Unit Two A telephone call 單元整體教學中,在合適的課時中,課堂教學目標設定中應該安排學生的回憶和學生對新舊知識的整合。如:四年級學過的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 Here’s a\some……for you.
(2)同樣該單元,學生學會運用I’ve got ……后教師可以設定目標He’s\She’s got a……的運用,這并不是對目標的隨意拔高,而是一個科學的“過程”和遷移運用。
(3)再如6A 教材中,學生學習了be動詞過去式以后,教師整合利用There be 結構,“任務型”地安排學生口筆頭練習,像對比家鄉環境的變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抓住有利時機,動態生成情感和價值觀目標,一舉兩得。
八、小學英語教學目標的達成:
1.達成的基本原則——有機達成:分步 分層 適時 多渠道 多方式
2.可以達成的方式(簡單參考)——a. leading-in b.presentation c.practise d.production e. classwork &homework等。
3.隱性目標的達成需要教師的能力和教學機智和動態生成。
九、目標設定的注意點和一些誤區:
1.教學目標要著眼于培養學生綜合語用能力
知識目標中忽視語音和話題知識
學習策略以及文化意識目標缺失
語言技能目標定位不當
情感態度目標寬泛
教學目標重點不突出
2.教學目標應體現有效性
誤區一:課程目標等同于教學目標
誤區二:語言能力取代綜合運用能力
誤區三:教學目標主體錯位
誤區四:三維目標分離
十、結束語:
教學目標要體現人文。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教學目標設計階段就要考慮到如何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有所提高。應該根據班上下層學生設計出基本目標,由此再考慮教學目標的開口,即“保底不封頂”,真正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從自己原有水平和能力得到發展。
一個目標的設計是否合理、有效,最終要通過教學實踐來檢驗,通過教學效果來衡量。如果學生學習經過學習后反饋良好,基本達到了目標的要求,說明目標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學情,是有效的。如果實施的結果與預先的設計相去甚遠,那我們要回歸到最初的目標,反思什么地方設計得還不合理,下一步應該如何去改進。通過設計——實施——反饋——反思——再設計不斷地循環操練,教師的目標設計的能力一定會日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