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暗是表現物象立體感、空間感的有力階段,對其真實地表現對象具有重要的作用。明暗素描適宜于立體地表現光線照射下物象的形體結構、物體各種不同的質感和色度、物象的空間距離感等等,使畫面形象更加具體,有較強的直覺效果。在早期的繪畫中,就有人不同程度地采用了這種手段。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隨著科學的發展,促進了這種手段的成熟,形成了明暗造型的科學法則。這時期的三杰:達??芬奇、米開郎基羅、拉斐爾等藝術大師的研究實踐把前人的經驗,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明暗現象的產生是光線作用于物體的反映,建立在物理光學的基礎上。沒有光就不能產生明暗。倘若光線射在某一立體物體上,就不難看到不同的明暗現象。由此可見,明暗現象的產生,是物體受光線照射的結果。
同一個物體雖然由于不同角度的光線照射而出現不同的明暗變化,但是光線不會改變對象的結構,因為對象的結構是固定的,而光線是可變的。所以,物體明度調子的變化,結構是主體,光線是客體。物體受光后出現受光部和背光部,即明、暗兩大系統。由于物體結構的各種起伏變化,明暗層次的變化是很多的。我們把這種變化所具有的一定規律,歸納起來稱作明暗五調子,即:亮部、中間色、明暗交界線、反光、投影。其中亮部和中間色屬于物體的受光部,明暗交界線和反光、投影屬于背光部。它們構成物體的明暗兩大關系。
五調子的規律是塑造立體感的主要法則,也是表現質感、量感、空間感的重要手段。素描造型正確地表現出這種關系,就可達到十分真實的效果。明暗交界線是由亮部向暗部轉折的部分。這個最暗的部分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條重的線,它有寬窄、濃淡虛實等變化,其特點是由光源的強弱和物象的形體特征所決定。我們非常重視明暗交界線的變化,是因為它在造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暗交界線是區別物象面的不同朝向和起伏特征的重要標志。暗部與反光是一個整體。反光部很自然地統一在暗部。過亮或過暗都會影響物象體積和空間的塑造,畫得過亮,同亮部的中間色重復,顯得孤立,影響整體協調的統一。
中間色是物體固有色中心區域,也是比較細致、復雜的,它是明暗分界線的殼部的過渡面,是個不易觀察清楚而又要認真研究和刻畫的重要部分,同時,它應和暗部自然地銜接起來。投影在塑造物體的體積感和空間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素描學習中,應注意掌握投影的形體變化和虛實關系。
更多信息請查看美術高考培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