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目標】
1.識記態度與品德的實質及結構。
2.理解皮亞杰與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中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態度與品德形成的基本過程。
3.結合實例說明影響態度與品德形成的基本條件;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和應用有效方法來促進態度與品德的形成。
第一節 態度與品德的實質及其關系
一、態度的實質與結構
(一)態度的實質
一般認為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對于該定義,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態度是一種內部準備狀態,而不是實際反應本身。態度經常表現為趨避、喜惡等,這些傾向性可以影響某些行為的出現,但又不是一一對應的。例如,某教師雖然對調皮的學生有排斥、回避的傾向,但并不一定轉化為外在的行為。
指個體對態度對象所具有的帶有評價意義的觀念和信念。對于某一對象而言,不同個體的態度中所含的認知成分是不同的,某些人的態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的慎重考慮,而某些人的態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沖動;有些態度可能基于正確的觀念和信念,而有些態度可能基于錯誤的觀念和信念。
2.態度的情感成分
指伴隨態度的認知成分而產生的情緒或情感體驗,是態度的核心成分。研究表明,態度發生變化時,情感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但不同態度的情感成分不盡相同,有的態度理智成分較多,有的態度卻是非理智的、情緒化的。
3.態度的行為成分
指準備對某對象做出某種反應的意向或意圖。
一般情況下,態度的上述三種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時也可能不一致,比如,行為成分與認知成分相分離,外在的行為不一定是內在的真實態度的體現,或者口頭表達的態度常常不能付諸行動,即知行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