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目標】
1.識記心理健康、心理評估、心理輔導等概念。
2.理解中學生易產生的心理障礙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心理輔導的一般目標。
3.結合實際說明行為改變的幾種方法。
第一節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義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是每個人所渴望的。長期以來,人們對健康的認識一直是“沒有查出病就是健康”。后來,有人把健康定義為人體各器官系統發育良好、功能正常、體格健壯、精力充沛并具備良好勞動效能的狀態。這個定義雖然正確指出了健康的若干特征,但卻不夠全面,因為人除了身體之外,還有與之密切聯系的心理?,F代醫學研究表明:心理的、社會的和文化的因素同生物學因素一樣,與人的健康、疾病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宣言中指出,健康應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等幾方面。1989年,該組織又在健康的定義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內容以使其更全面。但實質上,社會適應和道德健康都可歸于心理健康的范疇。因此,我們將健康歸結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兩方面的內容。一個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體,又要有健康的心理。所謂心理健康,就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標準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體化。由于確立心理健康標準的依據不同,國內外學者提供的判斷標準雖有互相重疊的部分,但還是有差別的。根據研究者的不同觀點,可以歸納出心理健康的六條標準:①對現實的有效知覺。②自知自尊與自我接納。③自我調控能力。④與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⑤人格結構的穩定與協調。⑥生活熱情與工作高效率。
在理解與把握心理健康標準時,主要應該考慮到以下幾點:首先,判斷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況應兼顧個體內部協調與對外良好適應兩個方面。其次,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對性。心理健康有高低層次之分。高層次(積極的)心理健康不僅是沒有心理疾病,而且能充分發揮個人潛能,發展建設性人際關系,從事具有社會價值和創造性的活動,追求高層次需要滿足,追求生活的意義。再次,心理健康既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過程。心理健康不是無失敗、無沖突、無痛苦,而是能在這些情況下作有效的自我調整,且能保持良好的工作效率。最后,心理健康與否,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說是一個社會評價問題。不同社會由于其主流文化、價值觀念、社會規范不同,對于同一行為正常與否,往往會作出不同的判斷。
焦慮是由緊張、不安、焦急、憂慮、恐懼交織而成的一種情緒狀態。正常人在面臨壓力情境特別是在個人自尊心受到威脅時,也會出現焦慮反應,但他的焦慮與客觀情境的威脅程度是相適合的。焦慮癥的表現是:緊張不安,憂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難,極端敏感,對輕微刺激作過度反應,難以做決定。在軀體癥狀方面,有心跳加快、過度出汗、肌肉持續性緊張、尿頻尿急、睡眠障礙等不適反應。
學生中常見的焦慮反應是考試焦慮。其表現是隨著考試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知覺范圍變窄,思維刻板,出現慌亂,無法發揮正常水平。考試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來。
學生焦慮癥狀產生的原因是學校的統考,升學的持久的、過度的壓力;家長對子女過高的期望;學生個人過分地爭強好勝;學業上多次失敗的體驗等。某些人具有容易誘發焦慮反應的人格基礎:遇事易于緊張、膽怯,對困難情境作過高程度估計,對身體的輕微不適過分關注,在發生挫折與失敗時過分自責。這些人格傾向可稱做焦慮品質。
采用肌肉放松、系統脫敏方法,運用自助性認知矯正程序,指導學生在考試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對話,如“我能應付這個考試”、“成績并不重要,學會才是重要的”、“無論考試的結果如何,都將不會是最后一次”,對于緩解學生的考試焦慮,都有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