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及行政部門等從事科研、教學、環境保護和環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B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環境科學方面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受到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環境管理的基本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一定的教學、研究、開發和管理能力,掌握環境監測與環境質量評價的方法以及進行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技能。并使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等各方面協調發展,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掌握環境科學與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并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熟悉國家環境保護、自然資源合理利用、可持續發展、知識產權等有關政策和法規。
了解環境科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以及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狀況。
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初步掌握一門外國語,能較順利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書刊。
“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有較強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C 培養對象:本科,四年制。
D 師資情況: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師資隊伍結構合理,老、中、青梯隊緊密銜接。現有教師25人,教師隊伍中包括教授6名,副教授7人,高級工程師3人,講師和工程師7人。有4人為博士導師,11人為碩士導師。具有博士學位的中青年教師8人,目前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9人,一些中青年教師活躍在國內外本學科的前沿。
E 主干學科:環境科學
F 主要課程:本專業主要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包括:普通生物學、地球科學概論、環境學概論、水力學基礎、遙感與地圖、生態學、環境信息系統、環境化學、水環境化學、環境水力學、大氣環境學、環境土壤學、環境生物學、環境經濟學、環境工程、環境質量評價、環境管理和環境法、環境監測、環境科學基礎實驗等。
G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結合生態學、環境土壤學、環境生物學、地球科學概論、環境化學、環境工程、環境監測等課程進行教學實習,到有關環境保護的生產、科研、監測部門進行野外和現場實習、畢業論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H 主要專業實踐:生態學實驗、環境土壤學實驗、環境生物學實驗、環境化學實驗、環境工程學實驗、環境監測實驗、環境科學基礎實驗等。
更多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