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眸】西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前身為1904年創建的京師大學堂博物科。1939年,國立西北師范學院設博物系,1951年改建為生物系。1958年,教育部批準成立植物分類研究室,1980年改建為植物研究所。2000年,成立生命科學學院。中國植物分類學奠基人孔憲武先生在生物系、植物所的創建和發展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學院機構】生命科學學院現設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制藥工程3個系,1個實驗中心(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有甘肅省特色植物有效成分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甘肅省特色農產品高值化利用工程實驗室、西北特色農產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3個省部級科研平臺,植物學、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細胞與發育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理生化與分子生物學5個研究所。
【學科專業】學院現有生物學、生態學2個省級重點學科。現有化學生物學博士授權點,生物學(國務院首批碩士學位授權點)和生態學2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植物學、動物學、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發育生物學、生理學、水生生物學、生物物理、神經生物學、生態學、化學生物學等13個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現有生物科學(國家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生物技術、制藥工程和科學教育四個本科專業。同時,還開展教育碩士、高校教師、中職教師等專業碩士培養工作。
【師資隊伍】學院有教授16人,副教授21人;32人具有博士學位,占專任教師的88%以上;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29人。學院有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國務院政府特貼專家10人,甘肅省優秀專家1人。5人入選甘肅省“555”(“333”)科技創新人才工程,4人入選2009年甘肅省一、二層次領軍人才,5人獲得甘肅省高校青年教師成才獎,1人獲第四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提名獎,1人獲第四屆“新世紀巾幗發明家”創新獎。2人被評為甘肅省師德標兵,3人被評為西北師大“教學名師”。有16人在各類學術團體中兼任職務。
【人才培養】學院有細胞生物學與發育生物學、制藥工程、生物化學與分子遺傳學、藥物化學等4個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生物科學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心為甘肅省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人體科學》、《植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為省級精品課程,《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等7門課程為校級精品課程。
學院重視學生科研素質的培養,建立了本科生導師制,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導師科研項目和學校學術科研資助項目。近年來,本科學生共完成100余份研究報告,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論文50余篇;有150多項科研成果申報參加了學校、甘肅省和全國“挑戰杯”競賽,獲得國家級獎勵5項、省級獎勵30余項,學院是全校唯一在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中連續五屆都獲獎的學院。牛天水同學獲第六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李凱同學獲第十屆李政道獎學金。學生考研率、英語四六級通過率和就業率在全校領先,2012屆畢業生中61人考取“985”、“211”等院校的研究生。學院多次獲學校“本科教學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學院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現分布在國內外知名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如美國蒙山都生物技術公司的李常寶、呂海生,美國紐約大學的頡東旭,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王新平、俞發宏、熊煜青,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的周興金等,中國科學院的賀超英等,都在各自的領域做出了優異的成績。
【科學研究】學院的科學研究取得了諸多重要成果,是中國植物志、高等植物圖鑒、西藏植物志、FloraofChina等大型著作的主要參加單位。近五年,學院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2項,其他各類項目113項,科研項目資助經費2405.2萬元,主持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隴南地區災后住宅重建與特色農產品快速生產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經費500萬元,創學校項目經費之最;32項成果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其中國際專利1項;發表科研論文531篇,其中SCI(E)論文58篇,出版學術專著10余部。獲得省級以上研究成果獎勵23項。學院各學科圍繞西部生物資源和環境特點開展理論和應用研究工作,形成了植物研究、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細胞與發育生物學、旱區微生物資源與生態、生理生化與分子生物學、藥學研究6個特色突出的研究團隊。
【辦學條件】2012年學院遷入新校區后,本科教學實驗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學院現有實驗室建筑面積15000平方米,已建成14個本科教學實驗室,其中4個為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細胞與發育生物學實驗室、生物化學與分子遺傳學實驗室、制藥工程實驗室、藥物化學實驗室),有2176臺計2340余萬元儀器設備,其中萬元以上儀器設備309臺(件),各類動、植物標本20余萬份。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