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疾病易醫 魔障難除
【原文】縱欲之病可醫,而勢理之病難醫;事物之障可除,而義理之障難除。
【譯文】放縱情欲的毛病還有醫治矯正的可能,不過自以為是,頑固不化的毛病卻無醫治希望;放在眼前的障礙物容易排除,但因思想上的差異所帶來的認知上的障礙卻難以排除。
【解說】一個人的生理機體患了病,只要對癥下藥,注意調養,是能夠痊愈的。而一個人的思想意識上有了毛病,要想醫好,則需要花一番工夫。從養生學的角度來說,一個人思想認識上有了毛病,直接影響著人的健康。特別是思想上對病因病機沒有正確的認識。會老是疑心“自己有病,而又不能治好”。這顯然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因為一個人身體有病,不是某種單一的因素所造成,而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他的這種認識,被人體的深層潛意識傳遞給人體各機能組織,于是,人體各機能組織受到其指令,便自動作出調整,對外部的侵襲不加抵御,人便真的病了。同樣的道理,人對事物的認識不正確,他就不能準確地判斷事物的發展趨勢,這會給人的心理造成影響,便也會給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總的來說,一個人思想上的毛病是因主觀認識而造成的,它會給身體健康帶來損害。事物之障礙,由于其是外在的因素,只要認真探尋其中的道理,就可以除去。而義理方面所造成的障礙,由于是我們個人自身的因素,卻是不能輕易排出的。一個人在義理方面的行為,反映出其道德修養程度。他的行為不合乎義理,那么,他的道德功夫還不夠。所以,他要解決義理方面所造成的障礙,就必須注重道德修養,而這卻不是短時間能解決問題的。并且,在義理方面造成的障礙,也使人的心理受損。要清除這方面的障礙,必須醫治心理的病。
【例解】華封諫堯帝有一次,堯去古華州視察,守轄華地的封宰聽說堯有圣人之德,便親往迎接。見面后華封虔誠地祝堯長壽,不想堯辭而不受;華封改祝富庶堯也不受;華封再祝他多男子,堯依然辭謝。華封奇怪地問堯:“長壽、富庶、多男子是人之所望,唯你不愿意接受,不知是什么緣故?”堯回答:“多男子,子圍爭端,新疏有間,憂懼陡增,惶惶而不可終日;富庶,則財物豐饒,覬覦在所不免,事情煩冗而后果不利;長壽,世間俗務堆積,長年纏身,勞體傷神無從自拔,末了還要背個罵名。先生三個祝愿不僅不是以養圣之道,反而致累,所以不敢接受。”華封淡淡一笑,隨后說:“我原以為你是一個圣人,萬沒想到你僅僅是個正人君子,心懷淺慮而缺深思。天生萬民乃天地萬物的造化。萬物有它的特長,也有它的作用。衡量人的能力授之于責,憑其才能授之于官,多則多授,多授多用,哪有什么畏懼不安?四海豐饒,財產殷實,供黎民分享,遵循寄之于群而不徇私的準則,怎么紛爭多事?再則圣人猶如鵪鶉野居,無拘無束,無一定居處,又像幼鳥全賴母鳥哺食,只求一飽而無情于滋味。他們灰心滅智,與物冥合,往來似鳥不留蹤跡。如果天下有道,人間相安無事,物來我感,應時昌盛,與萬物共存,就君臨萬民。如果天下無道,遭逢離亂,他就隨俗韜光,修德隱居,逍遙避世。大道之用原是隱顯自在,或是大用,或是舍棄,隨時而定。人有千歲當知窮理之變,生為天行,死為物化。厭惡囂俗就消匿,乘云御氣還于仙都。況且你所顧慮的三患原本虛無,大可駕馭造物而來往、而變化、而自持如常。試問有什么禍殃和侮辱?”華封言畢,扭頭就走。
剛愎自負者 必然遭挫折李世民是一代豪杰,他的一生有很多成功之處,正如任何英杰一樣,他的一生也有很多失誤。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他們創業的時候,知道勤儉、納諫、用人,往往在創造了燦爛的業績后,特別是到了晚年,追求享樂,聽不進不同的意見,以至出現失誤。從即位到貞觀十年,這十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能廣泛征取臣子的意見,在貞觀初年,甚至求諫。但貞觀十年以后,從諫的態度就差了,在晚年甚至拒諫,對大臣們也不像以前那樣寬容,有時過于苛刻,甚至錯殺大臣。綜合地講,唐太宗的失誤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大興宮殿供享樂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月,李世民大軍進入洛陽城,他看到隋煬帝雄偉豪華的宮殿,嘆道:“如此耗費民力,奢侈享樂,國家怎會不亡呢?”他下令拆除端門樓,火燒乾陽殿和則天門,表示他決不輕用民力、大興土木的決心。李世民當了皇帝后,開始也十分節儉,但統治鞏固經濟發展以后,也追求豪華的宮殿。公元630年(貞觀四年)他下令重修洛陽宮,由于大臣張玄素的勸阻而作罷,但還是在第二年整修了九成宮,并修復了洛陽宮。貞觀八年(公元634年),營造大明宮。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營造飛山宮。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修翠微宮。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營建玉華宮。征高麗隋煬帝時,曾于公元612年征調200多萬民夫,100多萬部隊入侵高麗,大敗而歸。第二次再征高麗,引起國內楊玄感的叛亂,由此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掀起反隋浪潮,結果隋煬帝自取滅亡。公元643年,李世民認為今日的唐王朝已非昔日的隋王朝可比,自己身經百戰,打過無數大勝仗,隋煬帝與自己更不能比,就決定侵略高麗。大臣褚遂良勸阻道:“今中原清宴,四夷畏服,陛下威望日著,震越古今,今若遠渡遼海,往討小夷,果能指日奏功,原是幸事,萬一嵯跌,傷威損望,再興忿兵,安危更不可測了。”李世民不聽勸阻。群臣相繼進諫,皆不聽,執意要親征。李世民查得前刺史鄭元濤,曾從隋煬帝親征高麗,料想他熟悉情況,便將他從老家召來,詢問有關情況。鄭元濤說:“遼東路遠,糧運迂回。東夷又善守城,不易攻入,還請陛下三思!”李世民說:“今日比不得隋朝。公試看朕破虜哩。”鄭元濤見李世民不聽勸阻,托詞年老有病,又回老家去了。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李世民準備了一年。次年大舉入侵高麗。從4月開始作戰到9月,占領了大片土地,只有一個安市城(今遼寧海城縣境)沒有攻克,因天氣寒冷,運糧困難,唐軍被迫撤退。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三月,李世民再征高麗。這年秋天,唐太宗下詔,發江南十二州工人造大船百艘,以備征高麗之用。次年正月,再發兵3萬余人及樓船戰艦,自萊州渡海以擊高麗。同年八月,他再次下詔要越州等地造海船及雙舫1100艘。九月,雅、邛、眉三州的少數民族人民不堪造船之苦,起來造反,被唐軍鎮壓。李世民在30歲至39歲這個時期內,是他最輝煌的時期,40歲到他去世(53歲)這個時期是失誤較多、逐漸衰退的時期。服用金石之藥李世民曾嘲笑秦皇、漢武為追求長生而服用金石之藥,但他在晚年卻也相信方士,服用金石之藥,這也是他的失誤,這次失誤導致他失去生命。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在征服高麗的歸途中,他患了痛疾,直到次年二月尚未痊愈,所以他讓太子李治處理軍國事務。就在這個時候,他開始服用金石之藥。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三月,他又患了“風疾”。同年十一月病情加重。第二年,唐太宗又派人從中天竺訪得方士那羅邇娑婆寐。因服用這個方士的“延年之藥”而使病情惡化。公元649年(貞觀二十三年)5月,唐太宗腹瀉不止,因宮廷醫生亦無法診治而逝。
只知書中事 不悟人間情漢三年,劉邦命令大將韓信去平定趙國,和韓信同去的還有剛投降漢軍的常山王張耳。于是,韓信和張耳率領著剛招募的幾萬部隊,向趙國的井陘口(今河北井陘西北)殺奔而去。趙王趙歇和成安君陳余聽說漢軍要攻打趙國,就在井陘口聚集了二十萬兵力,等待著漢軍的到來。陳余是趙國的大將軍,負責統領和指揮趙國的軍隊。由于韓信在戰場上連連獲勝,威名遠揚,謀士李左車為趙國的命運而擔憂,他向陳余獻計說:“聽說漢將韓信渡過黃河,俘虜了魏王豹,又擒獲了代相夏說。如今他用張耳做幫手,來攻打趙國,他們乘勝前來的鋒芒銳不可擋。我聽說,‘千里之外運送軍糧,士兵就會面有饑色;臨時打了柴草再燒飯,軍隊就不可能經常吃飽。’井陘口地勢險要,道路狹隘,兩部戰車不能并列行進。漢軍從幾百里外趕來,軍糧一定會落在隊伍的后面。我請求您給我三萬精兵,從小路去攔截漢軍的軍需物資。您只要深挖戰壕,高筑營壘,堅守陣地,不與漢軍交戰,這樣,漢軍向前無法作戰,向后無法撤兵。不到十天,我就能把韓信和張耳兩位將領的頭顱,送到將軍的帳前。希望您考慮我的計策,不然,我們就都要做俘虜了。”想不到陳余是個十分迂腐的書呆子,他常常對人說:“打仗要光明正大。仁義的軍隊,是不用陰謀詭計的。”此刻,他聽了李左車的這番話,竟不慌不忙地說:“我聽到兵法上講,兵力比敵人多十倍,就可以包圍它;比敵人多一倍,就和他交戰。今天,韓信的兵力號稱幾萬,其實不過幾千。況且他們千里迢迢而來,已經精疲力竭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給他們迎頭痛擊,反而退避三舍。今后如有更強大的敵人前來,我們又怎能戰勝?諸侯們聽說我們如此膽怯,定會輕易地前來攻打趙國。”李左車見這個書呆子不采納自己的計策,氣憤地退了下去。韓信早已派人偵察,當探子回報他說“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采納”時,韓信非常高興,便放心大膽地率領軍隊前進。隊伍行進到離井陘口不到三十里的地方,韓信下令說,就地扎營休息。到了半夜,韓信又突然傳令,挑選兩千輕騎,要他們每人帶一面紅旗,抄小路到山上隱蔽起來,密切監視趙軍的行動。韓信命令他們說:“天亮后,趙軍看見我們大軍敗退,一定會傾巢而出追殺我們。那時,我們乘趙營空虛,迅速攻進去,拔掉他們的旗幟,插上我們的旗幟。”臨行前,韓信下令副將們拿出干糧分給將士們果腹,然后,他十分自信地說:“今天必定攻破趙軍,到時我們再痛快地喝慶功酒吧!”將士們都不太相信,敷衍地回答說:“遵命!”二千輕騎兵乘著夜色出發了。韓信又派遣一萬人馬先走,經過井陘口,渡過一條叫做汦水的大河,然后面向趙軍,背靠大河扎下營盤。韓信命令他們說:“等到漢軍主力敗退到河邊,你們再出陣奮勇殺敵。”天色漸亮,趙軍遠遠地望見漢軍在河邊擺開的陣勢,都哈哈大笑起來,都以為韓信犯了兵家大忌,擺了個背水陣,因此必敗無疑。此時,韓信率領漢軍主力,扛著主將的旗幟,敲著戰鼓,殺向井陘口。陳余見漢軍主力已經出動,便打開營寨大門,迎擊漢軍。雙方交戰,正打得不可開交之時,韓信向張耳遞了個眼色,大聲下令:“反撤!”于是,漢軍假裝敗退,丟下了旗幟、戰鼓,逃到河邊的軍陣之中。趙軍見韓信、張耳敗退,便傾巢而出,一面爭相搶奪滿地的兵器和儀仗,一面追擊漢軍。韓信和張耳已經進入河邊的陣地,漢軍沒有退路可走,全軍都拼死作戰,爭先殺敵。此時,趙營已成了一座空營。韓信先派出的兩千輕騎兵,乘虛搶占了趙營,把趙軍的旗幟統統拔去,換上了漢軍的旗幟。當陳余發現戰勝不了漢軍,下令收兵回營時,聽到了從自己大營中傳來的歡呼聲。他們這才望見自己的營壘已經插滿了漢軍的紅旗。趙軍士兵見大營被端,以為漢軍已經擒獲趙王的將領,嚇得四散亂逃,雖然趙將斬殺他們,也挽回不了這潰敗之勢。這時候,趙營中的二千輕騎也沖出來夾擊趙軍,不多時,趙軍徹底失敗了。漢軍在汦水河邊殺死了書呆子將軍陳余,還活捉了趙王趙歇。戰前韓信曾下令懸賞千金活捉李左車。有人綁著李左車送到韓信的營帳前,韓信連忙為他松綁,像對待老師那樣服侍他。戰斗結束的當天,韓信果真讓將士們喝上了慶功酒。趙軍的二十萬兵馬,被韓信預設的天羅地網收拾得干干凈凈。將領們都為此紛紛向韓信道賀。酒席間,眾將領對背水列陣仍感到困惑不解,便齊聲問韓信說:“兵法上說列陣扎營一定要背后靠山,今日將軍背水列陣乃是兵法大忌。竟然又贏了趙軍,這是什么原因呢?”韓信笑著回答:“這些道理其實兵法上都說過。各位雖讀兵書,但沒有留意罷了,兵法上曾有兩句話:‘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況且我韓信并沒有得到訓練有素的士兵,這就是所謂‘驅趕市民去作戰’,只有把他們放在最危險的境地,才能使人人拼死作戰。要是把他們放在可以逃生的地方,他們全逃跑了,又怎能用得上他們的力量呢!”韓信這么一解釋,將領們疑團頓釋。都十分欽佩地說道:“將軍的謀略,不是我們所能比得上的。”以后,韓信靠著驚人的膽略和非凡的智謀,又率領漢軍滅掉了燕國和齊國,為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更多信息請查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