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譯文】我們雖幫助過人,也不要常常掛在嘴上記在心頭,但若做了對不起別人的事卻不可不經常反省;反之如果別人曾經對我有過恩惠卻不可輕易忘懷,別人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就應立刻忘掉。
【解說】施恩于人,不求回報,過后就把它忘了,才顯得出是真善。受恩于人,不忘恩情,得之滴水,報之涌泉,才是真的有良心。而待人以寬,責己以嚴,恕人克己,是修身處世的基本準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實際生活中循此標準行事,人際關系就會更為和諧,更為有利于事業的成功。如呂后那般,因兄嫂平日冷言相向,而在危急關頭將他們推諸車下,忍心讓他們被項羽捕殺,雖經千年,仍為世人詬病。
【例解】折箭釋前嫌 闖王得良將李自成(1606—1645)是明末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在當時十三家、七十二營農民義軍中,李自成之所以脫穎而出,與其膽略過人,胸懷寬闊,廣收英雄人才是分不開的。李自成除以廣闊胸懷容納任用兄弟義軍首領外,對于明朝將領中曾與他為敵的對手也能夠收用,他收降明朝總兵陳永福便是其中突出一例。崇禎十六年(1643)冬天,李自成于潼關大敗明軍,明督師孫傳庭戰死,義軍攻克西安,明將白廣恩、左光先等人先后降服,只有明將陳永福,據險自守,不肯降服。其實陳永福也知道大勢已去,并非不愿降,只是他的情況與諸將不同。那還是崇禎十四年(1641)歲末,李自成第二次圍攻開封的時候。明朝巡按高名蘅、推官黃澍、總兵陳永福、游擊左明國等率眾固守。封藩開封的周王也以重金懸賞,招募死士。“自成攻圍數日,親帥諸將于承明門下耀武。時永福號稱神箭,從城上射自成,中其左目,幾死,遂收兵不出。”陳永福后隸孫傳庭麾下,又多次與李自成作戰,直至柿園、潼關孫傳庭敗死。諸將降服自成后,陳永福恐李自成記那一箭之仇,獨自率眾固守“保山巔不敢下”。此時白廣恩已降,李自成親自上前拉住他的手,與他共同進餐,十分友好。左光先聽此情形也放心降服。李自成又讓白廣恩前去招降陳永福。陳永福怕白廣恩出賣自己,嘆道:“汴城之戰,永福親集其矢于王之目,今窮而歸命,懼無以全腰領。”李自成得知此情后,說道:“此各盡其事,何害!”命人取箭,“折箭為誓,招之”,陳永福這才放心歸降。以后史實證明,陳永福降服后,忠心于自成,義軍山海關敗后,西退出陜,陳永福被升任權將軍。清軍進攻太原時,陳永福力守,清軍用“紅衣大炮”攻破城垣,永福殉職戰死。
更多信息請查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