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現代農業?
現代農業是以資本高投入為基礎,以工業化生產手段和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有社會化的服務體系相配套,用科學的經營理念來管理的農業形態。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可謂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現代農業,是一種“大農業”。它不僅包括傳統農業的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水產業等,還包括產前的農業機械、農藥、化肥、水利和地膜,產后的加工、儲藏、運輸、營銷以及進出口貿易等,實際上貫穿了產前、產中、產后三個領域,成為一個與發展農業相關、為發展農業服務的龐大產業群體。
二、為什么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基于我國基本國情,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出發,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任務,并對建設新農村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方針。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而實現生產發展就必須發展現代農業。
第一,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要努力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業多功能發展目標的保障。這既是實現生活寬裕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礎。可以說,現代農業建設進程快慢、成果大小,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進展和成效。
第二,發展現代農業,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發展滯后、難以適應工業化和城鎮化需要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國農業農村工作形勢很好,但也面臨嚴峻挑戰。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農民穩定增收依然困難,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依然滯后,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失衡、差距繼續拉大等基本狀況尚未根本改變,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中最薄弱的環節。特別是要看到,在人增、地減、水減的情況下,要繼續發揮農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難度越來越大。因此,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著力點,也是統籌城鄉和工農業發展的基本前提與物質保障。
第三,發展現代農業,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根本途徑。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多年來,我國農業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解決了世界上約1/5人口的吃飯問題,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盡管當前我國的糧食生產問題解決得比較好,實現了總量平衡、豐年有余的根本轉變,但糧食需求日益增長,耕地逐年減少,保障糧食安全面臨巨大壓力。只有加快建設現代農業,依靠科學技術進步,走“穩定面積、提高單產”的路子,才有助于全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從根本上夯實糧食增收的基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第四,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則直接關系到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進程。如果農業現代化搞不上去,不僅會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也勢必會拖工業化、城鎮化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后腿。因此,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既抓住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又適應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要求,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打開了廣闊前景。
三、如何立足國情發展現代農業?
第一,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從各地實際出發,從最有利于農民,最需要解決、最有條件解決的問題著手,持續不斷地推進下去。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既要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又要防止一刀切、搞單一模式;既要科學規劃、立足長遠,又要防止脫離實際、急于求成,確保現代農業建設取得實效,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第二,抓好政策政策落實。近年來,中央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和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實行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對發展現代農業作出了具體部署,現在的關鍵是一項一項抓好落實。要強化和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不折不扣地落實各項政策,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范圍,對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給予保費補貼。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加快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8年要擴大到全國80%以上的縣(區、市)。積極探索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三,要切實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形成穩定的增長機制。抓緊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抓住當前經濟發展較快和財政增收較多的有利時機,著力落實好“三個繼續高于”和“一個主要用于”的投入政策,切實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解決農村水利、能源、通信、交通、環境衛生等基礎設施的欠賬,解決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事業的短缺。要制定相關政策,為社會力量、社會資金投資農業、農村創造良好環境。
第四,要努力提高農業科技研發能力和推廣力度。要不斷增加現代農業科研專項,支持重大農業科技項目,加強國家基地、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建設。繼續增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投入,建立鄉村級農民技術員隊伍,樹立科技示范農戶,組織培訓農民,引導農業科技新成果進村入戶。高度重視土地、水以及環境等方面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走高產、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的農業發展道路。
第五,要繼續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加強基層政府社會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形成精干高效的農村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提高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推進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明晰林地的使用權和林木的所有權。積極搞好水權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水權分配、登記、轉讓的各項管理制度。繼續推進農墾體制改革,發揮農墾企業在建設現代農業中的示范作用。積極發展農業保險,提高農業的風險防范能力。加快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農業的放貸力度。2006年春節前后,四川、吉林等地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紛紛“亮相”,為創新農村金融服務開了好頭。
第六,培養新型農民。發展現代農業,主體是農民。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據農業部統計,在我國4.9億農村勞動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13%,接受過系統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不足5%。相對偏低的農民素質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瓶頸。必須發揮農村的人力資源優勢,大幅度增加人力資源開發投入,普遍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培訓,擴大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和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規模,組織實施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努力把廣大農戶培養成有較強市場意識、有較高生產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現代農業經營者。積極發展種養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和集體經濟組織等各類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經營主體。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帶技術、帶資金回鄉創業,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帶頭人。支持工商企業、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鄉土人才創辦現代農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