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聯系和區別(重點)
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產品(或產值)和勞務總量的產出增長,它反映的是國民經濟的量的變化。經濟發展除包含經濟增長的內容外,還包括經濟結構方面的變化,如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收入結構、消費結構、人口結構的變化等等。此外,經濟發展還包括生態平衡的保持、環境質量的提高、文教衛生事業的發展、生活狀況的改善、以及貧困落后狀態的減少和消除等等一系列社會經濟生活方面的質的變化。
所以,經濟增長是著重反映國民經濟數量變化的概念,而經濟發展是既反映國民經濟的數量變化,又反映國民經濟質量變化的概念。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經濟增長,不可能實現經濟的發展。
二、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勞動力的數量和勞動者的素質。實現經濟有效增長,必須具備一定數量的勞動力和必要的勞動力后備。同時應有高素質的勞動者,需要提高勞動者的技術能力、熟練程度、生產經驗、文化水平、思想品德等。②科學技術及其應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越是發展,并將其有效地應用于生產過程,形成現實的生產力,就越能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加快經濟的增長。③生產管理和勞動組織。從國民經濟管理到部門管理,乃至企業管理,都影響著經濟的增長。特別是在社會化生產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生產管理、合理組織勞動,是實現經濟增長的至關重要的因素。④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生產資料的規模、數量、結構,從量的方面影響著經濟增長;而生產資料的效能、作用、使用效率,則從質的方面影響著經濟增長。⑤自然條件。自然條件包括自然資源和自然力的作用。數量多、質量好、品位高的各種自然資源,以及有利的氣候、地理條件等自然力,為經濟的增長提供了良好的客觀物質條件。通過有效地、合理地開發和利用這些條件,能有力地促進經濟的增長。⑥產業結構和比例關系。產業結構是否優化與合理,國民經濟的基本比例關系是否協調與平衡,體現著國民經濟各部門、各環節、各地區的社會總勞動及社會資源的利用程度,從而制約著社會經濟的增長。協調比例關系和調整產業結構,使其優化與合理,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⑦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經濟制度體現著社會生產關系的性質,而經濟體制是一定社會經濟制度所采取的具體組織形式和管理制度。社會經濟制度是否適合生產力的狀況,一個國家是否采取了有效的合理的經濟體制,對經濟的增長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三、十七大報告關于經濟發展的內容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四、怎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點)
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發展理念上要正確處理快與好的關系,不僅要繼續保持國民經濟快速發展,而且要更加注重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努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發展道路上要根本改變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來支持經濟增長,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發展的國際環境上要主動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