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小額農貸方便、快捷的支農作用,培育和支持條件較好的村、社先富起來,通過典型帶動的示范效應,為貧困地區加快新農村建設探索路子。為此,我們選擇了幾個特色經濟明顯、民風純樸和諧、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村組進行了實地調查,總結了成功經驗,尋找了存在問題,提出了應對措施。
一、小額農貸在扶貧開發中的助推作用
近年來,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小額農貸為農民脫貧致富發揮了積極的助推作用,全市農村主導產業不斷壯大,農民收入逐年增加,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同時涌現出了不少典型示范村,為新農村建設注入了強大活力。
(一)扶貧開發與小額農貸有機結合,不斷改善貧困鄉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據調查, 2006年市扶貧部門共為89個村、10910戶貧困戶發放扶貧貼息資金178萬元; 2007年,全市共落實貼息資金233.6萬元,農行、信用社累計發放小額貼息貸款4169萬元。在全市實施的47個整村推進項目和8個易地扶貧搬遷項目中,有2個項目成為省列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項目。同時,由于2007年平涼市遭受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災害,全市積極爭取財政和社會資金投入抗旱生產,落實救災專項資金1535萬元,發放小額農貸1200萬元,妥善解決了受災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
(二)堅持試點示范和典型推動戰略。全市選擇了102個具有一定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群眾積極性較高的村組,在產業發展、道路、自來水、學校、衛生所、村部等公共基礎設施和住宅建設等方面全面推進,進行試點。在小額貸款的扶持下,到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6.51億元,開工建設了149個村、7614戶住宅,其中:農戶自身投入達4.6億元、占總投資的70.66%。積極開展了“三清五改”村莊整治,立足現有基礎條件進行設施改造和環境治理,全市實施了 “百村試點”工程,不僅改善了當地群眾的生活條件,更重要的是探索和總結出了產業支撐型、勞務帶動型、資源開發型、項目拉動型、城郊經濟型等五種新農村建設的模式,為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積累了經驗。
(三)因地制宜,以小額農貸推動主導產業建設。堅持扶貧項目到村到戶的原則,以市場為導向,長短結合,擇優選項,注重培植優勢產業,加快了草畜、菜果四大主導產業開發,確保廣大農戶穩定增收。同時,圍繞促進貧困村產業開發,充分利用省上貼息政策,積極協調農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門,加大了對扶貧貼息貸款的落實,解決了資金短缺的困難。2007年,全市共落實貼息資金233.6萬元,農行、信用社累計發放小額貼息貸款4169萬元,扶持貧困戶栽植優質果樹經濟林2.49萬畝、花椒820畝,套種瓜菜0.785萬畝、新品種洋芋0.4萬畝,種植溫棚蔬菜33.2畝,中藥材190畝,紫花苜蓿500畝;建溫棚牛舍2614座,購買基礎母牛1542頭,建雞舍36座,發展養雞5.8萬只;修建溫棚豬舍16座,飼養母豬816口,育肥豬2000口;支持9戶貧困戶飼養奶牛120頭;發展定單果品0.4萬畝,完成蘋果清洗、打蠟1萬噸。貼息貸款的落實,促進了扶貧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拓寬了貧困戶增收渠道。
(四)抓點示范,以點帶面,依靠典型推動農村整體工作上臺階、上水平。全市在47個整村推進村中,確定了莊浪縣岳堡鄉岔口村、靜寧縣高界鄉繼紅村、華亭縣馬峽鎮寺溝村、崇信縣黃花鄉高莊子村、涇川縣黨原鄉李家村、靈臺縣新火鄉東嶺村、崆峒區白廟鄉欒塬村等7個整村推進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示范村,進行合理規劃,綜合治理,全面扶持,試點建設,積極探索和積累貧困鄉村整村推進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和經驗。這7個示范點,年內共完成投資2713.4萬元,每村平均達到387.6萬元,其中:財政扶貧資金495萬元,小額農貸資金666.3萬元,貼息貸款197萬元,自籌及群眾投工投勞折合資金1355.1萬元。各項建設任務已基本完成,達到了預期的進度,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在小額農貸的大力扶持下,全市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1、產業富民工程成效明顯。堅持按照做大做強“平涼金果、平涼紅牛”的目標和產業化經營的方向,進一步加大了草畜果菜主導產業的開發,取得了明顯成效。2007年,全市果園面積達到133.85萬畝,建成標準化生產基地11.4萬畝,創建綠色基地10萬畝,新增果樹萬畝鄉鎮10個、千畝村49個,累計分別達到36個和334個。正式啟動實施了“平涼金果”良好農業規范(GAP)示范基地建設項目。全市牛飼養量、出欄量分別達到52.17萬頭和30萬頭,完成“平涼紅牛”證明商標注冊。全市肉奶蛋產量分別達到7.58萬噸、1.5萬噸和1.31萬噸,同比分別增長5.28%、5.63%和2.34%。蔬菜產量達到77.12萬噸,同比增長4.24%;同時,把勞務輸出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大產業、大項目來抓,強化技能培訓,加大組織輸出,推進勞務輸出由體力型向技能型、由分散短期輸出向有組織長期穩定輸出轉變,全年輸出勞務38萬人,創勞務收入16.3億元。
2、基礎先行工程實現突破。以強基礎、抓特色、保供給、增收入為核心,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首要任務,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切實加強“三農”工作。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實施一批農村公路、飲水安全、水利水保、土地整理項目,2007年,全市新修通鄉油路6條174.7公里、通村等級路200條512公里;新建農村客運站12處、行政村汽車停靠站45個。修建10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10萬人的飲水困難,農村飲水安全覆蓋面達到65%,自來水入戶率達到50%,華亭縣率先建成全國飲水安全示范縣。開建“五小”水利工程30 項,新增有效灌溉面積5000畝,新修梯田10萬畝,復墾整理土地2.3萬畝。優化農宅設計,突出“房、灶、池、棚、園”五位一體,完成300個村莊規劃,切實加大312沿線村莊整治改造力度,抓建20個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和100個“三清五改”示范村。新增農村沼氣用戶1.6萬戶,太陽灶5000戶。加大扶貧開發力度。認真抓好產業扶貧、科技扶貧、對口幫扶,完成42個整村推進項目,實現3.7萬人穩定解決溫飽。
3、農民培訓工程進展良好。緊緊圍繞產業開發,依托“陽光工程”和扶貧“雨露計劃”等項目的實施,積極整合職教中心、農廣校、農機校等培訓資源和培訓力量,切實加大農業實用技術的培訓和勞務技能的培訓。2007年以來,整合各類培訓資金和資源,培訓農村勞動力10萬人,其中引導性培訓8.5萬人,技能培訓1.5萬人,推進勞務輸出由體力型向技能型、由分散短期輸出向有組織長期穩定輸出轉變。
4、典型示范工程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注重發揮政府引導和農民主體作用,突出特色產業開發、基礎設施完善、社會事業發展等重點工作,繼續大力實施“百村試點”工程,深入推進“三清五改”村莊整治工作,新開工建設新農村試點村82個、“三清五改”示范村100個,新增沼氣用戶1.4萬戶。農村綜合改革深入推進。組建了涇川匯通村鎮銀行,農行服務“三農”全國試點成效顯著。狠抓各類抗旱措施落實,推廣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馬鈴薯8.8萬畝,糧食產量達到87.3萬噸。省委、省政府先后兩次在全市召開了旱作農業現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