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了新知識,帶來了新思想
大學生有學識、有見地,他們的到來,為農村帶來了新氣象、新觀念。畢業于北京交通大學法學專業的年巍,現任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沙峪村村主任助理。他運用所學的知識,幫助村民和村集體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在普及法律知識的同時,增強了村民們的法律意識。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英語專業的張慶玲,在渤海鎮葦店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助理。她看到從事民俗旅游的村民們在接待外賓時因不懂英語錯失了很多商機,就辦起了培訓班。如今,許多村民已能用簡單的英語與外賓進行交流了。
推廣了新技術,帶來了新方法
農業技術和發展思路是大學生“村官”的優勢領域。2004年,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的付永現被平頂山市委組織部選派到棗莊村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到村里后,他多次邀請省農科院專家到村里傳授養殖技術,并主動到農信社協調貸款500萬元,建起了無公害養殖園區。目前已經有97家農戶入駐園區,生豬存欄4000多頭,一年可實現純利潤200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增加1300元。
改進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大學生“村官”的務實高效、求新求變給農村工作注入了活力。陳增煒剛到浙江省梁弄鎮甘宣村時,辦公室里的電腦和打印機上滿是灰塵。他撿起這些長期以來很少有人動用的東西,起草、修改、打印各類材料、協議,大大提高了村委會的辦公效率,讓村干部們很是驚喜。畢業于浙江工商大學的王勝千,2007年起擔任浙江省安吉縣荷花塘村村支部委員。到村里后,把農作物生產技術、農民創業經驗等以更便捷的方式傳授給村民受到村民們的稱贊。
新農村需要什么樣的大學生
農村地區的干部群眾普遍表示,歡迎更多的大學生來農村工作,帶領大家一起致富。對于有關“最理想大學生‘村官’”的問卷,大家表示了很高的熱情,意見集中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有理想、有抱負、熱愛農村、愿意把農村發展真正當成事業去做;二是有較好的組織協調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能適應農村艱苦的工作環境;三是有現代思想觀念和一定的專業知識,特別是法律和農業科學知識,能發揮特長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
工作上還需“深入”
農村人際關系、利益糾葛紛繁復雜,農村工作瑣碎、敏感、環環相扣,作為新來者,大學生“村官”很難在短期內被農村社會一下子接納。二是大學生“村官”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多數“村官”經歷單純,有的甚至根本沒有農村生活的經歷。因此,村民們認為如何讓大學生“村官”盡快了解農村,融入農村,與群眾打成一片,是需要認真解決的重要問題。
能力上還需“提高”
大學生“村官”知識的結構性欠缺阻礙著他們優勢的發揮。問題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缺乏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人際溝通能力較弱,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和業績。三是組織管理經驗缺乏,從目前大學生“村官”構成來看,大部分剛剛離開學校,沒有或極少擁有相關社會工作經驗。四是自我激勵能力有待提高,農村環境復雜,工作繁瑣,面對困難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如何彌補自身的不足,完善知識結構,將其盡快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都需要通過培訓和管理等工作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