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網校:>>>點擊進入<<<
考試書庫:>>>點擊進入<<<
網校以及考試書庫開發及擁有課件范圍涉及公務員/財會類/學歷類/建筑工程類
等9大類考試的在線網絡培訓輔導和全新引進高清3D電子書考試用書。
土木工程學院
學院簡介
土木工程學院現有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科學四個本科專業。其中,土木工程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和首批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并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該專業于2003年首次通過國家專業評估,2008年、2013年順利通過復評,標志著該專業的辦學水平進入全國先進行列;測繪工程專業就業率列全校前列。
學院現有教職工140人,教授26人,副教授58人;具有博士學位的49人,兼職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5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人,省級教學名師2人,山東高校十大優秀教師1人,泰山學者2人,山東省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首席專家各1人。
學院現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擁有建筑與土木工程、測繪工程領域工程碩士授予權。“結構工程學科”為山東省“十二五”重點學科;“土木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工程結構與防災減災實驗室為山東省高校“十二五”強化建設重點實驗室;“建筑結構移位與加固改造”團隊為教育部優秀科研創新團隊,“工程結構防災減災”團隊為山東省高校優秀科研創新團隊,“土力學與地基基礎”教學團隊為山東省優秀教學團隊。
學院擁有工程結構研究所、工程鑒定加固研究所等九個科研機構,擁有“山東省土木結構診斷改造與抗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山東省綠色建筑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兩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建筑結構鑒定加固與改造”省級重點實驗室。學院近五年共發表論文700余篇,主參編著書近40部,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華夏科技一等獎在內的省級以上科技獎勵4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勵多項。
目前,學院在校本專科生2800余人,研究生500余人。學生綜合素質較高,榮獲國家級、省級等獎勵多項,多名學生獲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優秀畢業生獎,畢業生就業在全省同類專業中位居前列,畢業生受到社會廣泛認可,各專業就業率及就業質量均居于省內同類專業前列。
管理工程學院
學院簡介
管理工程學院現有“管理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和“工業工程”三個一級學科門類,管理科學與工程為省級重點學科點。擁有一個“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一個“項目管理”領域工程碩士授權點,兩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下設工程管理、工程造價、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土地資源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業工程6個本科專業,1個中美合作辦學工程管理本科專業。工程管理專業通過住建部高等學校專業教育復評,標志著該專業的辦學水平進入全國先進行列。工程管理專業并被評為山東省品牌專業,工程造價專業被評為山東省特色專業。
目前在校本科生約2800人,在校全日制研究生約50人,工程碩士生約150人。現有教職工80人,專任教師74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9人,博士和在讀博士37人、碩士生導師29人。先后有30余名教師到國外進行學術交流、科研合作。經過多年辦學積累,學科及專業建設成效顯著,已建成“工程估價”和“工程項目管理”等五門省級精品課程,省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教學名師1名。
本學科現有實驗室面積973平方米,建立了工程項目管理案例室、工程造價算量坊、ERP沙盤模擬室及土地規劃案例室。擁有實驗設備總值1000多萬元,廣聯達、BIM、P3、PKPM、MAPGIS、用友ERP等軟件價值200余萬元。
本學科面向國家和山東省城市發展與建設管理實際需要,把握學科前沿,順應學科發展趨勢,整合形成了城市建設與工程項目管理、建筑經濟與投融資和建筑業管理體制、機制與發展戰略等三個特色鮮明和頗具發展前景的研究方向。該學科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省自然基金及社科基金8項、省部級縱向課題20余項、企事業單位委托項目46項,科研經費總計700多萬元;獲獎總數39項,其中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山東省建設技術創新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在重要國際期刊、會議及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17篇,其中SCI、EI及ISTP收錄40余篇。
本學科積極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徐友全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為第十一屆全運會場館工程、濟南園博園工程、京滬高鐵西客站工程及省會文化藝術中心等大型工程項目群提供管理咨詢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重大的社會影響,提升了學科的聲譽,促進了學科快速發展。
熱能工程學院
學院簡介
熱能工程學院辦學歷史源自1956年學校創建初期,1978年開始招收暖通空調專業本科生,是山東省第一個招收該專業本科生的學校。經過30多年的發展與沿革,學院現有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3個本科專業;擁有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熱能工程、制冷與低溫工程、工程熱物理、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等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建筑與土木工程(暖通工程)及動力工程2個工程碩士培養領域;1個博士人才培養項目。其中,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為山東省品牌特色專業,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學科為山東省特色重點學科和“泰山學者”設崗學科,擁有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技術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學院現有教職工73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1人,具有博士學位35人。海外泰山學者特聘教授3人,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31人。校級教學名師2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
近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子課題共18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建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出版教材、專著20余部。
市政與環境工程學院
學院簡介
山東建筑大學市政與環境工程學院前身為1958年設立的“城市建設系”,1999年更名為“環境工程系”,2004年更名為“市政與環境工程學院”。學院現有教職工79人,外聘院士1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30人。具有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目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約1460人。
學院現有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和生物工程四個本科專業。其中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為山東省特色專業、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試點專業及山東省山東建筑大學應用型特色名校建設工程重點建設專業。學院擁有綠色建筑技術及理論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環境科學與工程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市政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等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市政工程方向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市政工程方向1個在職申請工程碩士授權點,具備了從本科生、碩士生到博士生人才培養的全部學科層次。
學院擁有山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給排水綜合實驗室,省級研發中心-山東省城市污水處理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省級清潔生產評估中心-山東建筑大學清潔生產評估中心。近幾年來,學院先后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研究項目60余項,研究成果獲山東省科技進步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20余項,授權國家專利80余項,取得了一批創新性研究成果,為國家和地方的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建筑城規學院
學院簡介
建筑城規學院現有建筑學、城鄉規劃和風景園林3個本科專業,10個碩士招生培養方向,并在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綠色建筑技術及其理論”博士人才培養項目下設綠色建筑設計理論與方法、綠色建筑理論與技術體系、綠色生態城區與鄉村規劃理論與方法3個博士招生培養方向。教職工117人,擁有國家教學名師、全國優秀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城市規劃專業指委委員、全國建筑學專業評估委委員、全國城鄉規劃專業評估委委員、山東省突貢專家、山東省教學名師等一大批高層次人才。
“十五”以來,“建筑設計及其理論”一直是山東省重點學科,“城市規劃與設計”是山東省“十一五”強化重點學科、“十二五”特色重點學科,兩個學科均為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設崗學科。學院目前承擔“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高水平課題,科研經費3000余萬元;出版學術著作、教材50余部,發表論文4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0余篇。
“城市規劃與設計”和“建筑技術科學”兩個二級學科于2002年招收第一屆全日制研究生,“建筑設計及其理論”于2004年招收第一屆全日制研究生。2006年,建筑學一級學科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11年,國家一級學科對應調整后,建筑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均獲批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至此已完整架構了人居環境領域的學科框架,為后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學科基礎。2013年,獲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綠色建筑技術及其理論”博士人才培養項目,形成完整的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培養體系。
近年來,學院畢業生在各自的崗位上為我國城市建設事業做出突出貢獻,具有良好的社會聲譽。學院專業教育水平省內領先,在國內也具有一定特色和影響。
藝術學院
學院簡介
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源于1984年增設的室內設計專業方向。30年來,學院秉承“德藝雙馨,道器合一,激揚創新,設計未來”的辦學宗旨,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現已擁有環境設計、美術學、視覺傳達設計、工業設計、園林、廣告學6個本科專業8個專業方向,擁有設計學、美術學、風景園林學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藝術碩士(MFA)、風景園林碩士(MLA)、工程碩士(ME)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學院有一支學術水平高、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辦學隊伍,現有教職工10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37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3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3人,中國有成就資深室內建筑師1人,中國杰出的中青年室內建筑師2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山東省拔尖人才1人,山東高校十大師德標兵1人,山東省教學名師2人。
學院堅持走內涵發展之路,“環境設計”專業為國家特色專業,《環境藝術綜合設計》為國家級精品課程;2013年《環境藝術綜合設計》成功獲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設計學”為山東省重點學科;“藝術設計實驗教學中心”為山東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齊魯建筑文化與景觀藝術研究基地”為山東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該基地前身是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經過多年的建設,已形成了一支中青年學者為主體的結構合理、團結向上的學術梯隊,承擔了包括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等在內的國家級和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多項,在齊魯建筑文化與景觀藝術設計研究方面具有鮮明的特色,為山東省的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學院獲得國家級、省級獎勵87項,廳局級獎勵265項,出版著作(教材)172部,發表學術論文430篇,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教育部、文化部人文社會科學、山東省社科、山東省科技發展計劃、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等科研項目137項。
機電工程學院
學院簡介
機電工程學院是山東建筑大學最早設立的院部之一。現擁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機械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碩士點;機械工程、車輛工程、機械電子工程3個本科專業和機械制造及自動化1個專科專業。機械電子工程是山東省“十一五”、“十二五”省級重點學科;機械工程專業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山東省省級品牌專業、山東省首批應用型名校重點建設專業。目前學院在校本專科生2000余人、研究生100余人。
學院教師9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43人,博士生導師6人,擁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山東省“泰山學者”海外特聘教授等各類拔尖人才12人。學院設有TRIZ創新研究所等11個研究機構、機械工程創新技術等12個實驗室,設備總值1500余萬元。擁有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山東省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山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等教學科研平臺。
近五年,學院主持承擔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課題20項,省部級課題30余項;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獎7項;出版著作和教材50余部;獲得省級及以上教學成果獎4項、教學比賽獎9項。學生獲省級以上科技競賽獎勵120余項;授權或申請發明專利400多項,學生就業率近十年一直位列學校前三名,為社會培養出了大批優秀人才。
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學院簡介
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是山東建筑大學最早設置的院系之一。學院現有教職工95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42人,博士(含在讀)44人,研究生導師40人;擁有山東省“泰山學者”海外特聘教授等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4人。目前學院全日制在校生1800余人。
學院目前開設建筑電氣與智能化等5個本科專業,其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為國家級特色專業;擁有博士學位授權點(共建項目),有“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控制工程領域專業學位授權點,其中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為省級重點學科;擁有山東省智能建筑技術重點實驗室、山東省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實驗室總面積4000余平方米,固定資產1900余萬元。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學院在建筑電氣、智能建筑、電子信息等領域已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和優勢,已形成了建筑設備智能化與能效管理、智能環境與網絡化控制、智能控制與機器人系統、模式識別與智能信息處理4個研究方向。近五年共承擔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及省部級項目40余項,科研經費達1700余萬元;獲國家專利授權近百項,省級以上科研獎勵10余項;在中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40余部。
學院注重人才培養質量,現擁有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項目、山東省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智能建筑技術省級教學團隊和9門省級精品課程。近五年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競賽共獲得國家獎10余項,省級獎120余項。幾十年來為山東建筑行業及信息工程等領域培養了數以千計特色鮮明、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技術人才,畢業生就業率達95%以上。
商學院簡介
學院簡介
商學院現擁有工商管理一級學科碩士學術學位授權點,會計學、企業管理(含:財務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等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工商管理(MBA)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和中澳合作辦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點;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電子商務和物流管理6個本科專業;會計學、工商管理、財務管理和市場營銷4個本科雙學歷雙學位輔修專業;中澳合作辦學會計和市場營銷2個專科專業;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門;校級精品課程4門;工商管理本科專業為校級特色專業;工商管理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和商科雙語課程群教學團隊為校級教學團隊。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79人,其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首屆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山東省中青年學術骨干和學術帶頭人1人,山東省千名知名技術專家1人,教授及副教授31人,博士及在讀博士32人,博士生導師1人,博士后指導教師1人,校級教學名師1人;碩士生導師20人,來自其他高校、知名企業和政府機關的兼職碩士生導師6人。學院現有在校生2450人;設有3個研究中心,1個研究所和3個實驗室,16個教學實踐基地;先后與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大學和格林菲斯大學、德國的德根多夫大學等多所國外高校達成學分互認合作協議。
學院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工作,近年來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山東省計算機應用成果二等獎2項;山東省軟科學獎及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獎30余項;2004年至今,在科研立項方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山東省科技重大項目1項;建設部、省社科規劃、省自然基金等省部級項目10余項,橫向課題幾十項;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CSSCI、EI50多篇,出版著作及教材30余部。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省級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
商學院遵循商科發展的客觀規律,借助學校建筑類、房地產類等相關專業的傳統辦學優勢,構建與企業和政府緊密結合、良性互動的發展平臺;貫通素質教育、學歷教育和本科教育各個辦學層次,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和國際視野、具備豐富經濟、管理理論知識,素質全面、實踐能力強的開放性、創新型人才。近年來,畢業生就業率一直在90%以上,畢業生基礎扎實、素質全面、能力突出,就業情況好,受到用人單位廣泛好評。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學院簡介
學院擁有“材料加工工程”山東省重點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山東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山東省鑄造清潔生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設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含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和材料加工工程3個二級學科)和“材料工程”專業碩士點。開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和“焊接技術與工程”3個本科專業,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材料科學與工程”為山東省特色專業。在校本科生1216人、研究生59人。
學院現有教職工58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2人,兼職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28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有33人、泰山學者海外特聘教授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4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山東省教學名師2人。
學院實驗室面積2500m2,儀器設備總值1500余萬元。擁有掃描電子顯微鏡、X射線衍射儀、X熒光光譜儀、原子力顯微鏡、差示掃描量熱儀等大型精密儀器和配套齊全的專業實驗設備。
近年來,學院獲得含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以及山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內的研究成果獎50余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項、教育部項目2項、其它省部級項目70多項,科研經費3000余萬元。發表學術論文350余篇,其中260余篇被SCI或EI收錄。授權發明專利40多項。學院注重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相關研究成果在多家企業得到應用,為企業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得到社會的認可。
學院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技能的培養,在山東省科學院、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第五三研究所、菏澤魯潤建材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等建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及科研實踐基地。學院研究生多次榮獲國家獎學金、山東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山東省研究生優秀科技創新成果獎、全國“挑戰杯”競賽獎勵等,畢業生受到了社會的普遍歡迎,一次性就業率在95%以上,連續四年被學校評為“學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學院簡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是山東省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單位,已經成為山東省信息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現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軟件工程”三個本科專業和“計算機應用技術”碩士學位授權點。學院設有四個教研室、計算機專業綜合實驗室和學校計算中心。現有教職工88人,其中專職教師60人。教授8人,副教授26人,碩士生導師15人,校級中青年學術骨干4人,教學名師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0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94%。2014年,軟件工程專業與國際知名企業惠普公司開展合作辦學。
學院實驗室面積1500m2,儀器設備總值900余萬元。擁有計算機組成原理、嵌入式系統技術、計算機網絡、計算機軟件、網絡測試及認證技術等九個功能實驗室。
近年來,學院獲得研究成果獎20余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16項,科研經費400余萬元。發表學術論文120余篇,其中48余篇被SCI或EI收錄。出版著作和教材10余部。學院注重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為企業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得到社會的認可。
學院注重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目前已獲得省級以上質量工程項目包括國家特色專業、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項目、學院在課程設置、校企聯合辦學和學生創新實踐等方面不斷進行改革,實現了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學生的學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比較突出。很多學生進入東軟、浪潮和NEC等著名IT企業和政府部門工作,多位同學進入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深造。在2012年、2014年就業評估中名列全校各學科第1名。學生在全國“挑戰杯”競賽、電子設計競賽、數學建模競賽和齊魯軟件大賽中屢獲佳績。近年來有2名同學獲得山東高校十大優秀學生稱號。
理學院簡介
山東建筑大學理學院前身為1956年設立的基礎教學部,2002年更名為數理系,2006年更名為理學院。學院現有雙聘院士2人,教職工111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50人,博士43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13人,省級學術骨干4人,獲省青年科技獎3人,山東省有特殊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省優秀教師1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基本形成了一支學術水平高、治學嚴謹、職稱、學歷、年齡結構合理的高素質教學科研隊伍。
學院現有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應用統計學及應用物理學四個本科專業,一個凝聚態物理碩士點,在校本科生和碩士生共1005人。學院下轄3個辦公室、6個教研室、4個實驗室、1個省級物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研究所和2個研究中心,實驗室面積3400平米,實驗設備值過千萬。
學院凝聚態物理碩士點于2006年1月獲得授權,目前設有3個研究方向,共12名碩士生導師。半導體光電方向主要研究低維納米材料的制備、表征及光電性質,半導體材料電、磁、光性能的第一性原理計算,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微觀物理過程及光電器件應用,光學及光電信息處理技術及應用,光電元器件和光學儀器儀表研制等。低維物理方向主要研究氧化物薄膜的制備及物性表征,超晶格與納米晶粒的能帶特征、電子狀態、量子效應、光學和磁學性質,離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及離子束改性和離子束分析,薄膜和離子注入平面光波導結構的制備及物性表征等。計算聲學方向主要研究與動物聲吶系統有關的生物結構的發聲機理,與動物聲通信有關的聲吶信號的特征提取、加工和識別,建筑環境中聲音的評價,吸聲材料的測量與設計,噪聲與振動控制等。
近年來,學院教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37項,獲省級以上獎勵15項,出版國家規劃教材等9部,發表論文380篇。指導學生參加全國數學(建模)競賽,獲國家級獎勵5項,省級獎勵74項。為強化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學院先后與山東浪潮華光光電子公司、山東力諾光伏高科技公司、山東晶華光電科技公司、濟南華信計算機技術公司、山東金現代信息技術公司等建立了合作關系,構建了教師、企業和學生“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的學生基礎知識扎實,具有較強的綜合素質和適應能力,深受用人單位歡迎,考研錄取率超過30%。
法政學院
學院簡介
山東建筑大學法政學院于2006年4月由法政系更名而來。學院現有專任教師79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8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5人。專任教師隊伍中,具有博士、碩士學位者58人,15人具有律師執業資格。同時聘請英國皇家特許仲裁員學會院士MarkCato教授等14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兼職(客座)教授。學院現有本科生740人,碩士研究生22人。
現設有法學和社會工作本科專業,承擔全校馬克思主義公共理論課教學,設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碩士學位授予點,并開展法學雙學歷、雙學位輔修專業教育。設有法學教研室、社會工作教研室、公共理論課教研室、德育教研室。設有建設法學研究所、城市問題研究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研究所等3個研究機構。學院圖書資料室現有法學、社會學、社會工作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學科專業圖書2萬余冊,訂閱各類學術期刊、報紙130余種。學院擁有投資100余萬元的模擬法庭實驗室、心理咨詢實驗室、社會工作綜合實驗室(包括電訪與數據統計系統和電腦監控輔助教學系統),建筑面積達500余平方米。高標準的模擬法庭可對外開放;目前省內唯一的、以電訪系統為中心的數據調查統計系統,可以為企事業單位提供多種社會、民意與市場調查服務。
學院全面落實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學投入的優先地位和教學質量的主導地位,強化教學質量監控,加強教風學風建設;通過引進、培養和外聘三種途徑,提升師資隊伍的學術水平,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堅持科研圍繞教學、促進教學、服務教學,積極開展教學性和應用性研究;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堅持學做結合、學用結合,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為一體;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社會適應性,努力開拓就業渠道和就業市場;適應地方經濟與和諧社會發展需要,培養高素質、強能力、重實務的復合型應用型法律和社會工作專門人才。法政學院將以法學、社會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主干學科,以本科教育為主體,適度發展研究生教育,以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法律、社會工作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以“入主流、倡交叉、重應用、創特色”為學科建設的指導思想,逐步將法政學院建設成為在省內有影響、有特色的教學型學院。
外國語學院
學院簡介
外國語學院前身為山東建筑工程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2000年成立外語系,2006年4月成立外國語學院,2014年7月成為翻譯碩士(MTI)授權單位,現有英語和德語兩個專業教研室和三個大學外語教研室。專職教師105人,其中碩士生導師6人、教授7人、副教授32人,博士8人,在讀博士6人,校級教學名師2人,青年教師95%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每年聘請外籍教師和兼職教師8-10名。學院在校生500余人。
外國語學院現擁有英語和德語兩個本科專業,一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其中英語專業為山東建筑大學“重點學科”與“名校工程建設項目”。擁有現代化實驗室14個,同聲傳譯實驗室1個(內設學生座位32座,譯員間位3間,能夠實現同傳、交傳、綜合教學、會議等實景模擬功能);建立了校園網、局域網及衛星天線融為一體的外語教學體系。擁有校級研究所1個,主要研究領域為科技英語翻譯與應用。
外國語學院依托學校建筑學科優勢,將建筑和工程知識融入到英語教學中去,努力打造“建筑英語”品牌特色,著力培養具備英語應用水平與一定建筑和工程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為提升學生培養質量,強化專業實踐能力,學院先后在雙澤翻譯有限公司、青島建設集團國際業務部、山東省外事辦、譯林出版社等企事業單位建立專業實踐基地,開展了豐富多樣的合作。近幾年來,承擔教育部社科規劃項目3項,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10余項,廳局級項目30余項,獲廳局級以上獎勵2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出版專著8部,教材10余部。學院積極提升服務社會能力,先后為山東小鴨集團、濟南市立三院等企事業單位培訓工作人員,承擔省內大型國際會議翻譯任務,翻譯實踐文字500萬字以上,為各級各類政府與企事業單位提供口譯服務近千小時。
學院注重對外交流,先后與英國的樸茨茅斯大學和德國的亞琛工業大學實施了本科聯合培養項目,與阿伯丁大學實施了碩士聯合培養項目。另外學院還與美國的波特蘭州立大學、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以及澳大利亞的格里菲斯大學開展多種學生互換留學項目,為外國語學院學生的就業與深造創造了條件。
交通工程學院
學院簡介
交通工程學院始建于1995年,其前身是山東建筑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交通工程系,2012年4月成立交通工程學院。學院下設道路與軌道工程系、橋梁與隧道工程系、交通與物流工程系三個系和道路與交通工程實驗室。道路與交通工程實驗室為校企共建實驗室,2011年被評為“十二五”山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現有交通工程、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道路橋梁方向以及軌道交通方向三個本科專業方向,擁有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包括道路與鐵道工程、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等三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及橋梁與隧道工程二級學科碩士點,擁有交通運輸工程領域工程碩士授予權。現有教職工30余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人、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山東省高校十大師德標兵1人,教師博士化率達65%。近幾年來,學院發表論文400余篇,被三大檢索收錄60余篇,出版教材著作17部,承擔省部級以上縱向科研項目32項,科研成果鑒定24項,直接經濟效益達4億元。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6項。目前,學院在校本科生700余人,研究生90余人,學生榮獲國家級、省級等獎勵30余項,畢業生受到社會廣泛認可,就業率及就業質量居于省內同類專業前列。
工程力學研究所
研究所簡介
力學研究所1987年經山東省教委批準成立,是我校重點學科;現有工程力學、固體力學兩個二級學科碩士點。二十多年來,主要成員參加了我校結構工程、材料加工工程等重點學科和碩士點申報和建設工作。現有博士5人、碩士2人、博士導師1人、碩士導師4人。其中首席崗教授1人、重點崗副教授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山東省中青年突貢專家1人、教育部新世紀創新人才1人、山東省“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1人。
聘有中科院院士宋玉泉、工程院院士任露全,清華大學徐秉業、姚振漢、莊茁,北京大學武際可、袁明武、劉才山,吉林大學劉玉文、徐煥然,大連理工大學陳萬吉、胡平,太原理工大學楊桂通等多位國內著名力學和材料加工工程專家為本學科客座教授,指導學科建設和教學、科研工作。
二十多年來,力學所承擔和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優秀中青年科學家獎勵基金、省科技攻關、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和教育廳重點項目等縱、橫向課題20余項,一項成果收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成果匯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山東省和教育部等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10余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0余篇;教學成果獲山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兩項;出版專著《離散變量網殼結構優化設計》、《高精度無網格重心插值配點法—算法、程序及工程應用》兩部;有5人次分別赴美國、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等地進行學術交流和訪問,與國內、外相關學科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和合作關系,形成了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科研特色。
力學所現有工程力學、固體力學兩個二級學科和材料加工工程“塑性成形工藝及模具優化設計”方向招收碩士研究生,形成如下五個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1.結構優化設計及彈塑性理論:該方向以結構優化設計理論方法、工程彈塑性理論為基礎,研究大跨度、大空間結構,高層建筑結構的優化設計理論方法、彈塑性破壞機理與控制及結構壽命預測等問題。
2.結構動力學/流體力學工程應用:該方向研究工程結構在動載荷作用下的振動特性和頻率響應、大型機械設備的故障診斷,以及臺風、地震等動載荷作用下結構的大變形動力行為,結合土木工程、機械工程探索實際工程中抗震設計、隔振與防護有效方法。
3.力學數值分析/模擬方法及其工程應用:該方向研究工程問題力學數值分
析/模擬理論方法及應用軟件。包括多變量有限元構造機理、非協調元法、邊界元法、無網格法等,給出便于網格劃分、高進度的工程數值模擬方法和應用軟件。
4.結構抗震及可靠性研究及其應用:該方向研究爆炸、沖擊等強動載荷作用下結構動力響應和力學性能、疲勞壽命和可靠性分析,為高層建筑、機械設備設計提供可靠的設計依據。
5.塑性成形工藝及模具優化設計:該方向以工程塑性理論和優化設計理論方法為基礎,從構件力學性能入手,研究各種型鋼、管材、板材等塑性成形工藝及模具優化設計和CAD/CAE方法,研究鋼結構、網殼結構等建筑結構穩定性和汽車、動車覆蓋件高強度、輕量化等問題。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